能并储存于大功率电池的高稳定性能的动能转换专用新电机,微电子 控制驱动、监测电池系统等整车生产全面的核心专项技术。实现了在 正常行车中,提高了行驶里程,减少了充电次数,在解决动力行驶距 离方面,达到了采用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既环保节能又能 满足正常使用的性能和指标。 2、安全方面。拥有自主国家专利:Z962214329的“复合式缓冲汽车 保险杠”技术。 这一专利产品的问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最大程度上克服了常规 汽车保险杠以及同类汽车安全产品在技术上的缺陷,实现了汽车碰撞 事故发生后,被撞人、驾驶员及乘客人身安全和汽车结构不会有较大 变形的目标,为当今国际汽车安全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是利用数种不同材料开发研制出来的多功 能器件,组装工艺精湛,通过多级缓冲,采用以柔克刚的原理,突破 了原有钢性保险杠不能吸收能量的局限,具有主动和被动同时起作用 的双功效。“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特定位置设置了发光警示标记, 并与刹车系统配合,综合效能显著。 通过装车真人驾驶碰撞试验证明,“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相对于 其它类型安全装置,其安全性能更为优越和突出,其安全系数大大高 于行业标准 在正规实验场试验,时速50公里之内与大型固定水泥墩发生正面碰 撞,其特有的功能保护车辆的转向机构,悬挂系统驱动系统不受 损,各部组件均没有因为碰撞而变化,车身横梁未变型、未扭曲
能并储存于大功率电池的高稳定性能的动能转换专用新电机,微电子 控制驱动、监测电池系统等整车生产全面的核心专项技术。实现了在 正常行车中,提高了行驶里程,减少了充电次数,在解决动力行驶距 离方面,达到了采用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既环保节能又能 满足正常使用的性能和指标。 2、安全方面。拥有自主国家专利:ZL96221432.9 的“复合式缓冲汽车 保险杠”技术。 这一专利产品的问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最大程度上克服了常规 汽车保险杠以及同类汽车安全产品在技术上的缺陷,实现了汽车碰撞 事故发生后,被撞人、驾驶员及乘客人身安全和汽车结构不会有较大 变形的目标,为当今国际汽车安全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是利用数种不同材料开发研制出来的多功 能器件,组装工艺精湛,通过多级缓冲,采用以柔克刚的原理,突破 了原有钢性保险杠不能吸收能量的局限,具有主动和被动同时起作用 的双功效。。“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特定位置设置了发光警示标记, 并与刹车系统配合,综合效能显著。 通过装车真人驾驶碰撞试验证明,“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 相对于 其它类型安全装置,其安全性能更为优越和突出,其安全系数大大高 于行业标准。 在正规实验场试验,时速 50 公里之内与大型固定水泥墩发生正面碰 撞,其特有的功能保护车辆的转向机构,悬挂系统驱动系统不受 损, 各部组件均没有因为碰撞而变化,车身横梁未变型、未扭曲
轮距未移位,这样可避免行驶中车辆跑斜而加速磨损造成更大损失, 其特有的瞬间复原功能更是出奇制胜。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 结构合理,外形美观,安全功效优良 产品安装快捷、轻巧,适合于各种车辆配套设计安装,而且产品性价 比突出、价格适中,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同时该产品也将填补当今国内、国际汽车保险杠品种的一个空白。 (河南省科技厅对产品的鉴定意见:本实用型“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 杠″,采用橡胶海绵状气包杠固定在金属骨架上,合成缓冲簧, 液压减震器,于骨架相接,游挂在大梁前端。后与横梁相接,横梁与 车大梁相固定。受力时,瞬间撞击力被缓冲杠多级吸收。汽车各连结 处不松动,轮距不移位,缓冲杠为长方半圆型,两端有感光警告标志, 特装有碰击自动刹车装置,气包杠受力推动传递杆及拉簧作用下,推 动总泵推杠,总泵工作,刹车起作用,自动减速,碰击力减少。该安 全装置结构简单、美观,安全效果显著。) 四、产品性能对比 1、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比较 根据我们长期跟踪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发现现在的技术虽然已经 有了长足发展,但还是在电动车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着制约其向全社会 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弊端和技术瓶颈: a、电池使用寿命短而更换成本高 现在国内多数电动汽车生产厂家采用锂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而锂电池 生产厂家提出免费质保期限只有一年,2008奥运会唯一指定锂电池
轮距未移位,这样可避免行驶中车辆跑斜而加速磨损造成更大损失, 其特有的瞬间复原功能更是出奇制胜。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 结构合理,外形美观,安全功效优良, 产品安装快捷、轻巧,适合于各种车辆配套设计安装,而且产品性价 比突出、价格适中,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同时该产品也将填补当今国内、国际汽车保险杠品种的一个空白。 (河南省科技厅对产品的鉴定意见:本实用型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 杠” ,采用橡胶海绵状气包杠固定在金属骨架上,合成缓冲簧, 液压减震器,于骨架相接,游挂在大梁前端。后与横梁相接,横梁与 车大梁相固定。受力时,瞬间撞击力被缓冲杠多级吸收。汽车各连结 处不松动,轮距不移位,缓冲杠为长方半圆型,两端有感光警告标志, 特装有碰击自动刹车装置,气包杠受力推动传递杆及拉簧作用下,推 动总泵推杠,总泵工作,刹车起作用,自动减速,碰击力减少。该安 全装置结构简单、美观,安全效果显著。) 四、 产品性能对比 1、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比较 根据我们长期跟踪国内外电动汽车的发展,发现现在的技术虽然已经 有了长足发展,但还是在电动车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着制约其向全社会 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弊端和技术瓶颈: a、电池使用寿命短而更换成本高 现在国内多数电动汽车生产厂家采用锂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而锂电池 生产厂家提出免费质保期限只有一年,2008 奥运会唯一指定锂电池
供应商中信国安的锂电池,免费质保期限也只有二年。如前所述,即 使是一辆性能相当普通的电动车,电池成本也要8~10万RMB,如 果一年或二年后消费者要自费更换电池,其费用将是多么巨大!即使 如比亚迪汽车拥有独门利器的铁电池,也因储存转换能耗高而致使其 寿命只有三年,且价格也极为高昂 b、电动车空调问题 电动空调的耗电功率在3~4kw,一般开启空调,电动车的续驶里程 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换言之,原来能行驶90公里的电动车,当使 用空调时最多只能行驶60公里。 c、能量回收困难 鉴于面前的技术制约,许多技术的续航里程极短,在考虑行车安全的 前提下,电动车在减速及制动时可以回收的能量很有限,目前最多只 能回收这部分能量的20%。这对于需要不断起停的城市工况,会对续 航里程造成很大影响。 d、电池适应性差 除了快速充电问题很难解决外,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容量将明显降低, 在高温条件下(50℃)又需要泠却才能正常工作,而这也要消耗自身能 量。此外,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电池的性能将逐渐下降,其结果将 造成电动车整车性能(车速、加速性、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不断下降。 e、电量监测问题 目前凭借电压判断电量的方式并不准确,这也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一旦误判导致电量耗尽而抛锚,电动车将比内燃机汽车麻烦得多
供应商中信国安的锂电池,免费质保期限也只有二年。如前所述,即 使是一辆性能相当普通的电动车,电池成本也要 8~10 万 RMB,如 果一年或二年后消费者要自费更换电池,其费用将是多么巨大!即使 如比亚迪汽车拥有独门利器的铁电池,也因储存转换能耗高而致使其 寿命只有三年,且价格也极为高昂。 b、电动车空调问题 电动空调的耗电功率在 3~4kw,一般开启空调,电动车的续驶里程 至少要减少三分之一,换言之,原来能行驶 90 公里的电动车,当使 用空调时最多只能行驶 60 公里。 c、能量回收困难 鉴于面前的技术制约,许多技术的续航里程极短,在考虑行车安全的 前提下,电动车在减速及制动时可以回收的能量很有限,目前最多只 能回收这部分能量的 20%。这对于需要不断起停的城市工况,会对续 航里程造成很大影响。 d、电池适应性差 除了快速充电问题很难解决外,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容量将明显降低, 在高温条件下(50℃)又需要泠却才能正常工作,而这也要消耗自身能 量。此外,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电池的性能将逐渐下降,其结果将 造成电动车整车性能(车速、加速性、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不断下降。 e、电量监测问题 目前凭借电压判断电量的方式并不准确,这也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一旦误判导致电量耗尽而抛锚,电动车将比内燃机汽车麻烦得多
由上可看到的技术弊端的主要问题还是电池技术及相关电子检测设 备没有突破现有技术障碍,特别是车辆行驶过程中电能、动能转换的 矛盾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回头再看一下,目前拥有较成熟的纯电动汽车生产技术并引领行业发 展的“比亚迪E6: 整车2295公斤的E6,使用上一百五十公斤的铁电池,设计成熟、性 能良好,试验续驶里程超过300公里(此数据为试验驾驶,所以正常 行驶只有200公里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 同时E6动力强劲,百公里加速时间8秒,最高车速可达160Km/h以 上,而百公里能耗为20度电以内,只相当于燃油车1/3至1/4的消 费价格。 作为客观比较,我们研发的“神舟”系列纯电动汽车,采用了独创的高 分子聚合固体电池,其电池容量储存的电能能达到53kwh。配套的 是自主研发的新型电动机和变速器以及差速器 经过分析,若整车重量为2吨(“中华轿车),电池为80公斤左右 百公里的加速时间为8-10秒左右。在正常驾驶的情况下,续驶里程 突破性的达到为1020公里,最高车速可达180公里。百公里行驶能 耗12度电以内,接目前城乡电价0.6元计算,百公里电费是7元左 右。而常规汽车行驶百公里,正常使用耗油量为9升以上(设计耗油 量8升),油价以每升7元计算,百公里成本是63元以上。对比之下 我们测试电动车使用成本为传统汽油车的1/9-1/10 “神舟”系列纯电动汽车,设计了两种充电方式,慢充用220V民用电
由上可看到的技术弊端的主要问题还是电池技术及相关电子检测设 备没有突破现有技术障碍,特别是车辆行驶过程中电能、动能转换的 矛盾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回头再看一下,目前拥有较成熟的纯电动汽车生产技术并引领行业发 展的“比亚迪”E6: 整车 2295 公斤的 E6,使用上一百五十公斤的铁电池,设计成熟、性 能良好,试验续驶里程超过 300 公里(此数据为试验驾驶,所以正常 行驶只有 200 公里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 同时 E6 动力强劲,百公里加速时间 8 秒,最高车速可达 160Km/h 以 上,而百公里能耗为 20 度电以内,只相当于燃油车 1/3 至 1/4 的消 费价格。 作为客观比较,我们研发的“神舟”系列纯电动汽车,采用了独创的高 分子聚合固体电池,其电池容量储存的电能能达到 53kw/h。配套的 是自主研发的新型电动机和变速器以及差速器。 经过分析,若整车重量为 2 吨(“中华”轿车),电池为 80 公斤左右。 百公里的加速时间为 8-10 秒左右。在正常驾驶的情况下,续驶里程 突破性的达到为 1020 公里,最高车速可达 180 公里。百公里行驶能 耗 12 度电以内,接目前城乡电价 0.6 元计算,百公里电费是 7 元左 右。而常规汽车行驶百公里,正常使用耗油量为 9 升以上(设计耗油 量 8 升),油价以每升 7 元计算,百公里成本是 63 元以上。对比之下, 我们测试电动车使用成本为传统汽油车的 1/9--1/10。 “神舟”系列纯电动汽车,设计了两种充电方式,慢充用 220V 民用电
源即可,5个小时就能充满整块电池;快充时使用城市充电桩的3C 电源,20分钟左右可充满电池80% 高分子聚合固体电池由于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既容易回收,又受外 部温度的影响极小,且寿命大为延长,在正常使用不破坏内部结构的 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5年以上。 2、安全技术。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与其他汽车安全技术产品之间的比较 a、钢性保险杠:该产品在汽车上起连接辅助加强硬碰撞作用,发生 碰撞不能有效的吸收能量,且钢性保险杠具有攻击性,不符合碰撞共 存的原则,对保护车内人员不利 b、柔性保险杠:只能在8km之内发生碰撞时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c、电子倒车器:具备给驾驶员信号提示作用,但不具备被动防撞 功能。 d、安全带:低速碰撞时,能够固定人员,防止人员冲出车外,但在 发生重大碰撞、翻车、起火而导致人员受伤不能翻转的情况下,反而 束缚人员逃生,极易造成本可避免的人员伤亡 e、安全气囊:1953年安全气囊的专利诞生于美国;1980年德国奔驰 公司于奔驰S级轿车实现正式量产;1985年在美国市场的奔驰车全 部安装。由此使其成为高档汽车的标准。但安全气囊它属于辅助约束 系统,是被动、附属的部件,而且只有和安全带以及安全车身结合在 一起才能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碰撞时气囊是否开启有严格的限 制条件,即使开启,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安全气囊并不是万能
源即可,5 个小时就能充满整块电池;快充时使用城市充电桩的 3C 电源,20 分钟左右可充满电池 80%。 高分子聚合固体电池由于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既容易回收,又受外 部温度的影响极小,且寿命大为延长,在正常使用不破坏内部结构的 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 5 年以上。 2、安全技术。 “复合式缓冲汽车保险杠” 与其他汽车安全技术产品之间的比较: a、钢性保险杠:该产品在汽车上起连接辅助加强硬碰撞作用,发生 碰撞不能有效的吸收能量,且钢性保险杠具有攻击性,不符合碰撞共 存的原则,对保护车内人员不利。 b、柔性保险杠:只能在 8km 之内发生碰撞时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c、电子倒车器:具备给驾驶员信号提示作用,但不具备被动防撞 功能。 d、安全带:低速碰撞时,能够固定人员,防止人员冲出车外,但在 发生重大碰撞、翻车、起火而导致人员受伤不能翻转的情况下,反而 束缚人员逃生,极易造成本可避免的人员伤亡。 e、安全气囊:1953 年安全气囊的专利诞生于美国;1980 年德国奔驰 公司于奔驰 S 级轿车实现正式量产;1985 年在美国市场的奔驰车全 部安装。由此使其成为高档汽车的标准。但安全气囊它属于辅助约束 系统,是被动、附属的部件,而且只有和安全带以及安全车身结合在 一起才能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碰撞时气囊是否开启有严格的限 制条件,即使开启,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安全气囊并不是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