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600 500 660 545 620 505 670 555 585 625 40 620 630 惰性气体:在高温下采用低压不安全,采用惰性气体作稀释剂以降低烃分压。 水蒸气:产物易分离,热容量大,既有利于化学平衡,又有利于消除结焦 乙苯脱氢H2O烃(0→16),转化率从54%83% 2副反应 平行反应,连串反应 A脂肪烃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 nC4H10--C3H6+CH4 nC4H1—C2H4+C2H6 随温度升高,C-C断裂较C-H键断裂的热力学、动力学优势均增大,利用选择性 好的催化剂 ◇连串反应:脱氢、缩合生焦 nC.H ncH→nCH→ B烷基芳烃(以乙苯为例)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加氢裂解 △H298K.kJ/mol )+C2H +h 54.4 OC出+H )+C2H 2H5+2H2O- CH3+C0, +3H 裂解<△G AH加氢裂解<051<0但直至00时过K加氢裂解仍较大 △G裂解<△G脱氢 H2使加氢裂解反应和脱氢反应相互制约 kI>k 故乙苯脱氢反应主要产物为苯。采用选择性好的催化剂 ◇连串反应 聚合、生焦 3动力学分析 气一固相非均相催化反应,表面化学反应为速度控制步骤,双分子吸附机理 主反应的速度受内扩散控制,副反应速度受内扩散影响不显著。d减少,s、r增大 升高温度有利于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
50 600 500 660 545 620 505 70 670 555 700 585 675 565 90 753 625 740 620 780 630 惰性气体:在高温下采用低压不安全,采用惰性气体作稀释剂以降低烃分压。 水蒸气:产物易分离,热容量大,既有利于化学平衡,又有利于消除结焦. 乙苯脱氢 H2O/烃(0→16), 转化率从 54%→83% 2 副反应 平行反应,连串反应 A 脂肪烃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 nC4H10 n C3H6 CH4 nC4H10 C2H4 C2H6 n + + 随温度升高,C-C 断裂较 C-H 键断裂的热力学、动力学优势均增大,利用选择性 好的催化剂 ◇连串反应:脱氢、缩合生焦 nC4H10 n n C4H6 nC4H8 n 焦 B 烷基芳烃(以乙苯为例) ◇平行反应:裂解反应、加氢裂解 n H2 C2H5 _ + C2H4 C2H5 _ + H2 CH3 C2H6 H2O CO2 _ + CH4 C2H5 _ + H2 + C2H5 _ + H2 1 2 2 _CH3+ +3 H298 θ K kJ/mol 105 -54.4 -31.5 110 G H K T ∆ 裂解 脱氢 加氢裂解 但直至 时 <∆G ∆ <0 <0 1000K n K加氢裂解 仍较大 ∆G裂解 <∆G脱氢 使加氢裂解反应和脱氢反应相互制约 C C _ _ H2 k + + + C C_ C C _ _ k _ H2 C C= _ H2 e e k 1> k 2 故乙苯脱氢反应主要产物为苯。采用选择性好的催化剂。 ◇ 连串反应 : 聚合、生焦 3 动力学分析 气—固相非均相催化反应,表面化学反应为速度控制步骤,双分子吸附机理。 主反应的速度受内扩散控制,副反应速度受内扩散影响不显著。d 减少,s、,r 增大. 升高温度有利于转化率和选择性的提高
烷基芳烃在Cr2O-A2O,773-833K下脱氢 C-C-C C-C-C C-C-C C-C-C C-C 随着侧链上α碳原子上取代基的增多,链的增长,苯环上甲基数目的增多,脱氢反 应 速度加快 4催化剂 脱氢反应为吸热反应,要求催化剂的耐热性好。金属氧化物的耐热性优于金属催 化剂 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以降低反应温度;热稳定性好,可耐高温操作;化学稳定性 好,H存在下金属氧化物不被还原为金属态;结构稳定性好,可耐水热、腐蚀:抗结焦性 能和再生性能好 氧化铬一氧化铝系催化剂:易水热失活,易结焦 氧化铁系催化剂 磷酸钙镍催化剂 三氧化脱氯反应规律 催化脱氢受化学平衡限制,转化率不太高,A一H→A+H2 *向脱氢系统中加入与氢结合的“受体”,转化率提高 反应不受化学平衡限制 *氢“受体”与氢结合放出大量热量能耗降低 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反应的选择性提高 空气(或氧气)、卤素、含硫化合物 1以气态氧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 碳链上至少有四个碳原子,且含有α一H的烯烃,在催化剂参与下生成共轭双烯. CH3 CH=CHCH3 +1/20 H2=CH-CH=CH, +1/2H,O CH3CH2 CH=CH2+/20,M1R8-CH2=CH-CH=CH2+1/2H20 CH CH3CH=C-CH3+1/20,#CH2=CH-C=CH2+1/2H,O 反应选择性差,唯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方可工业化。 C-C C=C ⊙+1202(+HO 选择性差尚未工业化 2以卤素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反应 CnH 2n+2(CnH2n)+X2--CnH2m(CnH2n-2)+2HX 脱氢效应I2>Br2>C2,为可逆吸热反应,但平衡较催化脱氢反应改善 C4H10+212=C4H6+4HI 4HI 2I2+2H2O △H293K=2151kJ/mol △H93K=-460kJ/mol
烷基芳烃在 Cr2O3—Al2O3,773—833K 下脱氢 _ C C C C C C C C _ _ _ _ C C C C _ _ _ _ C C C __ _ C C _ C C C _ _ _ C C __ _ C _ _ _ C C C _ _ __ C C_ _ > > > > > > > 随着侧链上α碳原子上取代基的增多,链的增长,苯环上甲基数目的增多,脱氢反 应 速度加快。 4 催化剂 脱氢反应为吸热反应,要求催化剂的耐热性好。金属氧化物的耐热性优于金属催 化剂。 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以降低反应温度;热稳定性好,可耐高温操作;化学稳定性 好,H2 存在下金属氧化物不被还原为金属态;结构稳定性好,可耐水热、腐蚀;抗结焦性 能和再生性能好。 氧化铬—氧化铝系催化剂:易水热失活,易结焦. 氧化铁系催化剂 FeO Fe3O4 Fe2O3 H2O H2 H2O H2 磷酸钙镍催化剂 三 氧化脱氢反应规律 催化脱氢受化学平衡限制,转化率不太高, A—H→A’+H2 * 向脱氢系统中加入与氢结合的“受体”,转化率提高; 反应不受化学平衡限制 * 氢“受体”与氢结合放出大量热量能耗降低; → 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反应的选择性提高 空气(或氧气)、卤素、含硫化合物 1 以气态氧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 碳链上至少有四个碳原子,且含有α—H 的烯烃,在催化剂参与下生成共轭双烯. CH3CH CHCH3 CH2 CH CH CH2 CH3CH C CH3 + = +1/2O2 催化剂 = = _ = CH3CH2CH CH = 2 +1/2O2 催化剂 CH2 CH CH CH = = 2 _ +1/2H2O 1/2H2O CH _ 3 _ +1/2O2 催化剂 CH2 CH C CH = 2 _ = CH _ 3 +1/2H2O 反应选择性差,唯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方可工业化。 _ + _ C C +1/2O2 催化剂 C C _ = H2O 选择性差尚未工业化 2 以卤素为氢受体的氧化脱氢反应 CnH (CnH2n 2n ) HX 2n_ +2 +X2 CnH2n(CnH 2) +2 脱氢效应 I2 > Br2> Cl2 ,为可逆吸热反应,但平衡较催化脱氢反应改善。 C4H10+2I2 C4H6+4HI 4HI I +O2 2 2 +2H2O H298 θ K= 215.1 - 460 kJ/mol H298 θ K = kJ/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