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哲学史学研究2008年1月号下旬刊大教资祥西方美术中的哲学探源一谈西方美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刘海涛1王兴平2(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南京210024: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本文以大量的典型作品,从生与死的探的截伦道夫的维纳斯》(图1),这是索、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丰富的哲学内涵三个方面详细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期的女地论述了西方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物我合一的哲性裸体雕像,胸部丰隆,臀部夸张,学艺术思维模式。面部省略,臂足简弱,基于这些结构关键词:西方艺术生死想象力哲学虚幻的处理,人们把它归之为母神”的真实崇拜偶像。这种极度夸张变形而又不失去本质特点的艺术造型,是原前言始人类从生命繁殖这个最原始的角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是连接自然与人度去寻求生命的本源一一人类从哪类的纽带,是人在客观的、具体的自然基础上创造出的里来。且此像底部有楔状结构,可插图 1第二自然,也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现和对自然界的理立在底座或地面上,以供原始图腾、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意味和表崇拜祭祀。维纳斯的诞生》(图2)是意大利画家波提切现的都是人类对其生存于其中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利根据波利齐亚诺的所有感受酸甜苦辣、痛苦、希冀、忧郁、绝望它的诗作而绘制的。-一头连接着人类,一头连接着自然社会,二者缺一不画面描写了美神维可。中国艺术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已是世界公认纳斯在爱琴海的泡的,它的最高端就是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一些人根沫中诞生,一时大细写明暗、焦点透视、三维空间建设的艺地生辉,鲜花盛开,据西方艺术草木争荣,风神轻术写实表现手法,就认为西方艺术是科学的、论理的、图2呼缓送,春神喜候明晰的,是天人相争”的种思维模式人分离”是客观的、自然现象的、物我相对立的艺术再现。恭迎,表现了画家对美好生活诞生的极力赞美和渴求。纯粹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西方艺术对静穆和谐、完全理想的然而维纳斯的脸上却没有大地回春的喜气,反而罩上追求,亦须沉浸于自然万物之核心,才能得其理趣,也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和沉思。在这里,艺术家塑造了借助是与天地万物的精神交流,即真实与虚幻的交融。西方希腊神话融入客观自然的艺术形象,似乎有一种真实艺术尽管创作方法不像中国画那样灵动自然,尽管其的情感,其实却是该谐的虚幻,是在人类主观情思与客艺术内涵还未达到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物我两观物象的巧妙融合中进行生之本源的探索,亦表现了忘,但是它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在本质上是画家对生命之谜的不解情思和迷范忧郁。而高更的一样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西方艺术的内幅作品更是直接提出了对人生的疑问我们从那在生命本质。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那里去》,画面从左到右代表了(一)生与死的探索人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即诞生、生存、死亡,借助艺术家以心灵来映射万象,他首先追求的便是本梦幻般的形式,引人进入似真非真的失控延续中。画面体生命的探索。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中的树木、花草、果实象征着生命的起源、飞逝,赋子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塑式的清明启示”。范范宇切生命的大地母亲则经历着无数的无可奈何的生死轮宙,渺渺人生,千变万化,仿迷离,生生死死,岁岁年回,在虚幻的真实中再现了画家对生命之来龙去脉无年,对生命之源的困惑,对死之注定的无奈,这是一种法理解的复杂而痛苦的情感。高更人生哲学、艺术哲学不可言传的情苦思深的心境,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迷范的折射也给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沉思。还有古希腊沉思,饱受不得解脱之苦。于是这种体味至深而又难以静穆崇高的人体雕塑也是对人类生命的热烈赞颂,而言传的心理意象就浓浓地注入了他们手下的艺术作品奔放狂热的凡高的向日葵系列也无不是画家生命力之中,用来寄托。火的强烈跳动。在混沌淡远、迷一样的原始社会里,生存环境艰苦有对生的渴求,就必然有对死亡的悲哀与挑战。尽恶劣,猛兽成群,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怖(或许)管人们沉浸于对生命有限的痛苦而又甜蜜的反思中,(C)刺激了愿始再始对先命之悉的探率如地利出志hing帮圣愿意水远否先走这种痛菌的甜窦w.布压把的而又96
2008年1月号下旬刊 摘 要: 本文以大量的典型作品, 从生与死的探 索、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丰富的哲学内涵三个方面详细 地论述了西方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物我合一的哲 学艺术思维模式。 关键词: 西方艺术 生死 想象力 哲学 虚幻 真实 前言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活动, 是连接自然与人 类的纽带, 是人在客观的、具体的自然基础上创造出的 第二自然, 也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现和对自然界的理 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意味和表 现的都是人类对其生存于其中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的所有感受: 酸甜苦辣、痛苦、希冀、忧郁、绝望.它 一头连接着人类, 一头连接着自然社会, 二者缺一不 可。中国艺术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已是世界公认 的, 它的最高端就是“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一些人根 据西方艺术中细写明暗、焦点透视、三维空间建设的艺 术写实表现手法, 就认为西方艺术是科学的、论理的、 明晰的, 是“天人分离”、“天人相争”的一种思维模式, 是客观的、纯粹自然现象的、物我相对立的艺术再现。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西方艺术对静穆和谐、完全理想的 追求, 亦须沉浸于自然万物之核心, 才能得其理趣, 也 是与天地万物的精神交流, 即真实与虚幻的交融。西方 艺术尽管创作方法不像中国画那样灵动自然, 尽管其 艺术内涵还未达到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物我两 忘, 但是它同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在本质上是 一样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西方艺术的内 在生命本质。 ( 一) 生与死的探索 艺术家以心灵来映射万象, 他首先追求的便是本 体生命的探索。“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 现, 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塑式的清明启示”。[1] 茫茫宇 宙, 渺渺人生, 千变万化, 彷徨迷离, 生生死死, 岁岁年 年, 对生命之源的困惑, 对死之注定的无奈, 这是一种 不可言传的情苦思深的心境,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迷茫 沉思, 饱受不得解脱之苦。于是这种体味至深而又难以 言传的心理意象就浓浓地注入了他们手下的艺术作品 中, 用来寄托。 在混沌淡远、迷一样的原始社会里, 生存环境艰苦 恶劣, 猛兽成群, 对生存的渴望与对死亡的恐怖( 或许) 刺激了原始人开始对生命之迷的探索。如奥地利出土 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图1) , 这是 旧石器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期的女 性裸体雕像, 胸部丰隆, 臀部夸张, 面部省略, 臂足简弱, 基于这些结构 的处理, 人们把它归之为“母神”的 崇拜偶像。这种极度夸张变形而又 不失去本质特点的艺术造型, 是原 始人类从生命繁殖这个最原始的角 度去寻求生命的本源——人类从哪 里来。且此像底部有楔状结构, 可插 立在底座或地面上, 以供原始图腾、 崇拜祭祀。《维纳斯的诞生》( 图2) 是意大利画家波提切 利根据波利齐亚诺 的诗作 而 绘 制 的 。 画面描写了美神维 纳斯在爱琴海的泡 沫中诞生, 一时大 地生辉, 鲜花盛开, 草木争荣, 风神轻 呼缓送, 春神喜候 恭迎, 表现了画家对美好生活诞生的极力赞美和渴求。 然而维纳斯的脸上却没有大地回春的喜气, 反而罩上 了一层淡淡的哀愁和沉思。在这里, 艺术家塑造了借助 希腊神话融入客观自然的艺术形象, 似乎有一种真实 的情感, 其实却是诙谐的虚幻, 是在人类主观情思与客 观物象的巧妙融合中进行生之本源的探索, 亦表现了 画家对生命之谜的不解情思和迷茫忧郁。而高更的一 幅作品更是直接提出了对人生的疑问——《我们从那 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往那里去》, 画面从左到右代表了 人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即诞生、生存、死亡, 借助 梦幻般的形式, 引人进入似真非真的失控延续中。画面 中的树木、花草、果实象征着生命的起源、飞逝, 赋予一 切生命的大地母亲则经历着无数的无可奈何的生死轮 回, 在虚幻的真实中再现了画家对生命之来龙去脉无 法理解的复杂而痛苦的情感。高更人生哲学、艺术哲学 的折射也给后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沉思。还有古希腊 静穆崇高的人体雕塑也是对人类生命的热烈赞颂, 而 奔放狂热的凡高的向日葵系列也无不是画家生命力之 火的强烈跳动。 有对生的渴求, 就必然有对死亡的悲哀与挑战。尽 管人们沉浸于对生命有限的痛苦而又甜蜜的反思中, 却又愿意永远不失去这种痛苦的甜蜜, 在压抑的而又 西 方 美 术 中 的 哲 学 探 源 ( 1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 南京 210024; 东南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6; 2东南大学 建筑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 刘海涛1 王兴平2 ——谈西方美术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图 2 图 1 ○ 哲学史学研究 96
O哲学史学研究大教资祥2008年1月号下句刊无法抛弃的精神生命中,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死亡浪漫抒情的超脱。生死轮回中,无可奈何地将天地永恒的复杂内心求助它取材于莎士比亚的于神秘的莫冥上天,以灵魂永生的虚幻来掩饰对真实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发疯落水而死的情自然的悲哀恐惧。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开罗等地有七十多座,遍布尼罗河沿岸。这是因为古埃及人深信人的死节,在悲剧发生的亡是肉体与灵魂的暂时分离,并深信多年以后飘荡于刹那,女主角平静轻阴间的灵魂会回归肉体而复生,松,没有恐惧,没有悲故而古埃及人为自已图4建造了巨大的稳固精绝的陵墓金字塔并设计出伤,周围花木茂盛繁遗体的保存方法木乃伊,以便肉体永不腐化而魂密,环境清幽如梦,画家将死亡的悲剧升华到超凡脱俗有归处尽管古老的埃及王国在几千年的风沙中流逝的圣洁意境,深沉的伤感让人迷恋,让人从较高的角度发现新的人生价值。了,尽管古埃及的法老再也没有魂归肉位本而复生,但是金字塔雄风对于生与死,西欧的艺术家怀抱理想,不回避矛盾它所寓含的生死哲学和宗教哲学依然吸引着成干上万的探索者。的确,死亡是切生命的冲突,在无尽的愈来愈浓、愈浓愈深的个人体验中在大敌,末日感始终纠缠着人类,灵魂的永生无法圆释人生死的悲壮中显露出自己的人生启示,在真实的虚幻们的恐怖目。那么鬼中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的力量文代替广自然的生死轮日(二)想象力的充分发择神就飘荡于生死之间,飘荡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主宰阴尼采认为艺术界的构成有两种精神:醉与梦,这个阳界的判定西欧吉斯勒伯图斯为奥顿主教堂所作的梦的便是想象的代名词。复杂的自然界,微妙难解的人浮雕最后审判》就描绘了十世纪欧洲流行的世界未日”即将到来的情形:善者升入天堂恶者打入永不类心理使艺术家愈体味愈迷范,只有想象力能帮助暂由此向人们展示了善恶不同的死脱烦恼,超越困感,从而轻松解放于一个变幻迷离、奥翻身的十八层地狱,广命运。妙尚忧的梦幻之境。苦思冥想而又难以言传的心境已这里的死亡已脱离了他的自然性,带上了前生注定、神性莫违的色彩,死只不过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不是客观真实的自然所能表达的了,艺术家的心底万实际上是灵魂不死学说的发展,!是为了摆脱对死亡的象使真境实象在他们的眼里笔下蒙上了一层智慧的光恐怖而将其升华为神的呼唤。因而人在神秘莫测的神辉,那样再现出的自然更生动、更透彻、更富有启示性,是刊落凡俗、自成一体的美的意象。叶蔓说:雕有不可威之下恭候死亡命运的降临,一种无比强烈而文字无从表达的生死意味直抵人们的灵魂深处。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吵以为文艺复兴时理,想象以为事,忧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期的米开朗基罗亦是将其悲天衡人的生死无奈注入顽石,而作出衰悼基督》(图3),这也是大师辞世前的绝语。”此语透彻地说出了想象的必要性,故而它是艺术笔。整座雕像弥漫着深深的宗教哲学气氛,洋溢着神秘价值的重要来源,无论哪种艺术、哪种画派都少不了它奇橘的死亡无助的色彩。十六的参与。世纪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在新西方古典艺术虽以极真实的表现技巧来创造艺术帕拉图主义美学样式主义的作品,但是这并不妨碍也并不能否定其对心理幻境的影响下,将浓烈的神秘气氛和追求,他们对希腊神话及宗教题材屡屡尝试,美神维纳没落气息融入绘画。如托勒斯在雕塑绘画上的屡见不鲜可证明这一点。米开朗基多风景》就是世界末日来临的罗的创世纪》、日审判》中对世界起源及末日的幻启示录”人在生与死的紧张想构成不都是艺术家奇妙想象力所照临的世界吗?许挣扎中显示对生的觉悟和对多或柔和自然或激荡热烈的优秀风景画都给人一种如死的抗衡,无尽的悲惨中又隐梦的感觉,就是最写实的古希腊雕像的极真实、极自然图3藏着无尽生命的希望,还有的面庞上仍迷漫着层沉沉的梦意和幻想。这是因为位奥孔群像》等等都是以末日的悲惨意识探索为主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描幕自然,而是借助自然反映人题。督碟刑》描绘了十字架上基督的安详平静,圣母类体会极深而又难以言传的心境,由此想象力便成了使徒的虔诚悲哀衰,画面预示了人主的诞生。以人的感情中间桥梁督圣名的礼赞》是格列柯为托莱多圣劳而言,一般的死是痛苦的:而从宗教感情而言,基督的伦佐修道院所做的宗教画,它是画家在想象力的推动死是崇高的,且其格外惨烈的死亡又预示其宗教情感下,对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共颂基督诚与崇高的展的崇高极境。极为写实的画面却给人森然鬼气的生死示。万王之王”的耶酥在天界受封,顿时光照天庭,圣启示一一恐惧无奈。乐齐鸣,天堂的使者与灵魂肃穆仰望映照九天的一个然而并非所有的画家都怀有此种悲剧的人生态“十”字整个是虚幻之境。十八世纪晚期的诗人画度,只能在不可解救的痛苦矛盾中进行永久的生死搏家布莱克的创造亚当》就是在其新颖独特的想象下完成的,作品中奇异的人物形象及构图也都是主观幻想斗。还有的艺术家以自已的深挚爱心来了解生死的牙盾冲突,在残破中寻求圆满,在悲惨中寻求平衡,以中的深情描绘。画家是借助幻景,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他深国哲学中的粘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脱的刻的民主思想,强调创造一种奴役的行动和及物质世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惆然的笑包容一切、超脱界对人类的监禁,真可谓:“一个精灵,一个幻景,其组切,使灰色暗淡的人生也罩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2]如织的精密与分明,绝非尘世所能产生。"31807年布莱克(C)1婴菲利平图就最尔派代泰类萨斯ing布基个人票晟的承:序高书真称w有模特也能97
2008年1月号下旬刊 图 3 无法抛弃的精神生命中, 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 生死轮回中, 无可奈何地将天地永恒的复杂内心求助 于神秘的冥冥上天, 以灵魂永生的虚幻来掩饰对真实 自然的悲哀恐惧。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开罗等地有七十 多座, 遍布尼罗河沿岸。这是因为古埃及人深信人的死 亡是肉体与灵魂的暂时分离, 并深信多年以后飘荡于 阴间的灵魂会回归肉体而复生, 故而古埃及人为自己 建造了巨大的稳固精绝的陵墓——金字塔, 并设计出 遗体的保存方法——木乃伊, 以便肉体永不腐化而魂 有归处。尽管古老的埃及王国在几千年的风沙中流逝 了, 尽管古埃及的法老再也没有魂归肉体而复生, 但是 金字塔雄风犹在, 它所寓含的生死哲学和宗教哲学依 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探索者。的确,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 大敌, 末日感始终纠缠着人类, 灵魂的永生无法圆释人 们的恐怖, 神的力量又代替了自然的生死轮回。那么鬼 神就飘荡于生死之间, 飘荡于真实与虚幻之间, 主宰阴 阳界的判定。西欧吉斯勒伯图斯为奥顿主教堂所作的 浮雕《最后审判》就描绘了十一世纪欧洲流行的“世界 末日”即将到来的情形: 善者升入天堂, 恶者打入永不 翻身的十八层地狱, 由此向人们展示了善恶不同的死 亡命运。这里的死亡已脱离了他的自然性, 带上了前生 注定、神性莫违的色彩, 死只不过是生存环境的改变, 实际上是灵魂不死学说的发展, 是为了摆脱对死亡的 恐怖而将其升华为神的呼唤。因而人在神秘莫测的神 威之下恭候死亡命运的降临, 一种无比强烈而文字无 从表达的生死意味直抵人们的灵魂深处。文艺复兴时 期的米开朗基罗亦是将其悲天悯人的生死无奈注入顽 石, 而作出《哀悼基督》( 图3) , 这也是大师辞世前的绝 笔。整座雕像弥漫着深深的宗教哲学气氛, 洋溢着神秘 奇橘的死亡无助的色彩。十六 世纪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在新 帕拉图主义美学样式主义的 影响下, 将浓烈的神秘气氛和 没落气息融入绘画。如《托勒 多风景》就是世界末日来临的 “启示录”, 人在生与死的紧张 挣扎中显示对生的觉悟和对 死的抗衡, 无尽的悲惨中又隐 藏着无尽生命的希望, 还有 《拉奥孔群像》等等都是以末日的悲惨意识探索为主 题。《基督磔刑》描绘了十字架上基督的安详平静, 圣母 使徒的虔诚悲哀, 画面预示了人主的诞生。以人的感情 而言, 一般的死是痛苦的; 而从宗教感情而言, 基督的 死是崇高的, 且其格外惨烈的死亡又预示其宗教情感 的崇高极境。极为写实的画面却给人森然鬼气的生死 启示——恐惧无奈。 然而并非所有的画家都怀有此种悲剧的人生态 度, 只能在不可解救的痛苦矛盾中进行永久的生死搏 斗。还有的艺术家以自己的深挚爱心来了解生死的矛 盾冲突, 在残破中寻求圆满, 在悲惨中寻求平衡, 以中 国哲学中的“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 以一种超脱的 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超脱一 切, 使灰色暗淡的人生也罩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2] 如 《奥菲利亚》( 图4) 就显示出拉菲尔前派代表米莱斯对 死亡浪漫抒情的超脱。 它取材于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中奥菲利 亚发疯落水而死的情 节, 在悲剧发生的一 刹那, 女主角平静轻 松, 没有恐惧, 没有悲 伤, 周围花木茂盛繁 密, 环境清幽如梦, 画家将死亡的悲剧升华到超凡脱俗 的圣洁意境, 深沉的伤感让人迷恋, 让人从较高的角度 发现新的人生价值。 对于生与死, 西欧的艺术家怀抱理想, 不回避矛盾 冲突, 在无尽的愈来愈浓、愈浓愈深的个人体验中, 在 生死的悲壮中显露出自己的人生启示, 在真实的虚幻 中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 ( 二) 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尼采认为艺术界的构成有两种精神: 醉与梦, 这个 梦的便是想象的代名词。复杂的自然界, 微妙难解的人 类心理使艺术家愈体味愈迷茫, 只有想象力能帮助暂 脱烦恼, 超越困惑, 从而轻松解放于一个变幻迷离、奥 妙徜恍的梦幻之境。苦思冥想而又难以言传的心境已 不是客观真实的自然所能表达的了, 艺术家的心底万 象使真境实象在他们的眼里笔下蒙上了一层智慧的光 辉, 那样再现出的自然更生动、更透彻、更富有启示性, 是刊落凡俗、自成一体的美的意象。叶夔说: “唯有不可 名言之理, 不可施见之事, 不可径达之情, 则幽眇以为 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 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 语。”此语透彻地说出了想象的必要性, 故而它是艺术 价值的重要来源, 无论哪种艺术、哪种画派都少不了它 的参与。 西方古典艺术虽以极真实的表现技巧来创造艺术 作品, 但是这并不妨碍也并不能否定其对心理幻境的 追求, 他们对希腊神话及宗教题材屡屡尝试, 美神维纳 斯在雕塑绘画上的屡见不鲜可证明这一点。米开朗基 罗的《创世纪》、《末日审判》中对世界起源及末日的幻 想构成不都是艺术家奇妙想象力所照临的世界吗? 许 多或柔和自然或激荡热烈的优秀风景画都给人一种如 梦的感觉, 就是最写实的古希腊雕像的极真实、极自然 的面庞上仍迷漫着一层沉沉的梦意和幻想。这是因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描摹自然, 而是借助自然反映人 类体会极深而又难以言传的心境, 由此想象力便成了 中间桥梁。《基督圣名的礼赞》是格列柯为托莱多圣劳 伦佐修道院所做的宗教画, 它是画家在想象力的推动 下, 对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共颂基督虔诚与崇高的展 示。“万王之王”的耶酥在天界受封, 顿时光照天庭, 圣 乐齐鸣, 天堂的使者与灵魂肃穆仰望映照九天的一个 “十”字.整个是虚幻之境。十八世纪晚期的诗人画 家布莱克的《创造亚当》就是在其新颖独特的想象下完 成的, 作品中奇异的人物形象及构图也都是主观幻想 的深情描绘。画家是借助幻景, 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他深 刻的民主思想, 强调创造一种奴役的行动和及物质世 界对人类的监禁, 真可谓: “一个精灵, 一个幻景, 其组 织的精密与分明, 绝非尘世所能产生。”[3] 1807年布莱克 在其个人画展的《目录·序言》中宣称: “没有模特也能 图 4 ○ 哲学史学研究 97
O哲学史学研究2008年1月号下旬刊大激资祥作画。”并解释一作品说:“作者坚信自己的全部想象,宇宙感兴趣,描绘了星星分布的系列作品,如饰置》比目前任何事物都显得更加完美,并含有更为精确的描绘的是一张天体运行图,中央的同心圆看似日月,组织能力。"[4稍后十九世纪画家帕尔默的海利风景》下方的弧线大概表示地球,对宇宙进行的绘画实验扩描绘的是海利诱人的景色,但是画面关于基督教的信大了他的想象力,他不像马格里特及达利那样总接念与内涵的表现却是画家主观造境的结果,夸张的形近于日常生活和性欲主义,他像古代哲学家那样对宇象、天真而华丽的气质都合了深沉的宗教情感和诗宙的生长及元素和元素间生长的秘密抱有关心的态意的想象力,生动表现了画家的幻想世界度,故想象亦扩展到宇宙”。[{7]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出现的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就特别强调艺术当然还有许多人物风景画也描绘了神话般的林家的主观创造多表现幻觉和梦境及神秘的色彩,以反园、胧优美的远景、异常清澈活泼的河流,整个画面映欧洲知实的世纪末或洋溢轻松欢快的喜悦,或笼罩一层如烟似雾的子对社会生活不满而避忧郁,或沉恬静悠远的迷范中,而达到如此境界的精神状态装人物阳诺尔德·勃克林新曲许多以传说神话为凡京通以及半人半鱼、半妖、林妖艺术作品项跳出模拟自然的案白,而且从艺术起源海神等奇特诡异的形象。其作品死岛》就描绘了一座到发展,术想象就紧紧相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岩石构成的陡峭高笃的小岛立于范茫大海中只载能触发艺纯客观的现实是无法表现人类家的想蒙,棺材的小船向悬崖峭壁驶来,个神秘的的潜意识理性、非逻辑的想象只有通过梦幻才能获船头立者通身白衣人,画面充满了绝望和恐怖。十九世纪末,善得摆脱逻辑理论支配的强大力量。采用自动记述法表于把直接写生与想象结合的高更画法被称赞为理想达一种莫思苦想而无法解脱的深层意识,亦是人对人的、象征的、综合的、主观的和装饰性的”绘画方法。与自然关系的曲折反映。而想象力参与艺术作品的创m同时常处于异国风景那种神秘世界的憨厚天真的卢梭作是艺术家的情感与客观自然形象的交汇,是主体对也把自已丰富的想象转变为客观的现实让人们真客观自然形象的解剖,是艺术家对艺术内涵的深刻理实地感受到一个坚固的、充满妖魔的现实世界,从而在解,这种艺术形象是升华了的客观自然。可以想象艺术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清新自然的卢梭的世界”下,假如抽掉艺术中的想象力,世界上还有多少感人的如异国风情》(图5)、梦》、婴蛇女》、沉睡的吉普赛优秀的艺术作品。少女》。调查卢梭异国风景”植物学家曾证明:除去可(三)哲学意味的融入见到的三两种以外文学艺术是在宗教道德、哲学旁边并立的,哲学求几乎所有画面上的植真,宗教道德求善,艺术求美,三者共同组成人类的高级精神生活,三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植物的名称生疏艺术从它的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的情感灌溉,文艺与宗程度之大,以致于只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能称为卢梭的热带实次艺术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是宗教的植物”。”[5]他的造型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生智慧和更它能执行构图让人想起超现实示,的任笑竞界和哲学境界追求的都是一个极图5主义画家马克斯·恩自由极超所以艺术家那堪留百代之服找日,斯特的密林风景及马格里特的梦幻世界,可谓是超现奇”的佳作须得透过鸿蒙之理”在哲学的提携和震动下了领悟创作出来的,而非一味地辜写自然。实主义绘画的鼻祖。布列东下定义说: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人们凭借它,用口头、书由于西方哲学史是由各个时代的不同哲学派别之面或其它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间的彼此斗争、相互渗透错综交织组成的,故而西方艺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成见时,思想的自由术中的哲学意味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点。活动。”超现实主义认为,过去被忽视的某些联想形式古希腊古典时期是文艺全面繁荣的时期,那时的具有很大的真实性,相信梦幻无所不能,相信思想活动希腊人思想自由,想象丰富,创造了自然灵动的艺术作能不带偏见间所以超现实主义画派就以梦境为依品,尤其是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形体明晰的人体雕塑据,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一起,以表现生活中无法出这和柏拉图的理想王国”思想不谋而合,柏拉图认为:现或者根本不能出现的幻境。日常生活要求合理性,不男女之间没有多少私人感情,也没有什么羞耻和愚的嘲弄,男女平等。”对于人体他认为有美德的衣服就能超越常规,想象力没有活动的自由,由此弗洛伊德的一梦与现实,把梦看足够了”。[01所以当时盛行人体雕塑,如绑铁饼的运动梦的解析”被用来解决这个矛盾作绝对”的现实,为了获得这种超现实的无意识状态,员》、尼多斯的阿美罗狄忒》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艺他们采用自动记述法”对梦加以注意研究,以便用绘术家对完美理想的追求,因其以哲学与宗教为底蕴,这画表现。其代表画家恩斯特就善于将无意识深处的原种人体艺术在西方一直持续到现在。米隆的雕典娜与始想象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他从小就迷上了幻觉,常马尔斯亚》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质恰恰和当时希腊大常跳望天空的云彩,细细观察室内的地板墙壁,只要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观不谋而合,此作品描述了能触及想象力而产生幻觉的事物就去观察它们,以至女神与山林之神的故事,雅典娜制造了一只生动的笛于成年后他发明了模板摩擦作画法,借助模板纹理拓子,当她发现因吹笛而破坏了面容之美就一怒掷之于印下来的形象进行梦幻世界的构成。如有香味的地,而身后半人半兽的山林之神伸手去拾,女神发现,(C)梦20你默的眼e晚年的界斯特开始对态的ing然转息致傅山禁神惊惧本命不电自主佩褥可步,笛98
2008年1月号下旬刊 作画。”并解释一作品说: “作者坚信自己的全部想象, 比目前任何事物都显得更加完美, 并含有更为精确的 组织能力。”[4] 稍后十九世纪画家帕尔默的《海利风景》 描绘的是海利诱人的景色, 但是画面关于基督教的信 念与内涵的表现却是画家主观造境的结果, 夸张的形 象、天真而华丽的气质都糅合了深沉的宗教情感和诗 意的想象力, 生动表现了画家的幻想世界。十九世纪八 十年代欧洲出现的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就特别强调艺术 家的主观创造, 多表现幻觉和梦境及神秘的色彩, 以反 映欧洲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不满而逃避现实的世纪末 精神状态。代表人物阿诺尔德·勃克林就画了许多以传 说神话为主的风景画, 以及半人半鱼、半人半妖、林妖 海神等奇特诡异的形象。其作品《死岛》就描绘了一座 岩石构成的陡峭高耸的小岛立于茫茫大海中, 一只载 着棺材的小船向悬崖峭壁驶来, 船头立着一个神秘的 通身白衣人, 画面充满了绝望和恐怖。十九世纪末, 善 于把直接写生与想象结合的高更画法被称赞为 “理想 的、象征的、综合的、主观的和装饰性的”绘画方法。而 同时常处于异国风景那种神秘世界的憨厚天真的卢梭 也把自己丰富的想象转变为客观的现实——让人们真 实地感受到一个坚固的、充满妖魔的现实世界, 从而在 艺术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清新自然的 “卢梭的世界”, 如 《异国风情》( 图5) 、《梦》、《耍蛇女》、《沉睡的吉普赛 少女》。调查卢梭“异国风景”植物学家曾证明: “除去可 见到的三两种以外, 几乎所有画面上的植 物 实 际 上 根 本 不 存 在。植物的名称生疏 程度之大, 以致于只 能称为 ‘卢梭的热带 植物’。”[5] 他的造型 构图让人想起超现实 主义画家马克斯·恩 斯特的密林风景及马格里特的梦幻世界, 可谓是超现 实主义绘画的鼻祖。布列东下定义说: “超现实主义, 名 词, 纯粹的精神的无意识活动, 人们凭借它, 用口头、书 面或其它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过程, 在不受理性的任 何控制, 又没有任何美学或道德的成见时, 思想的自由 活动。”“超现实主义认为, 过去被忽视的某些联想形式 具有很大的真实性, 相信梦幻无所不能, 相信思想活动 能不带偏见.”[6] 所以超现实主义画派就以梦境为依 据, 把毫不相干的事物连在一起, 以表现生活中无法出 现或者根本不能出现的幻境。日常生活要求合理性, 不 能超越常规, 想象力没有活动的自由, 由此弗洛伊德的 “梦的解析”被用来解决这个矛盾——梦与现实, 把梦看 作“绝对”的现实, 为了获得这种超现实的无意识状态, 他们采用“自动记述法”对梦加以注意研究, 以便用绘 画表现。其代表画家恩斯特就善于将无意识深处的原 始想象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他从小就迷上了幻觉, 常 常眺望天空的云彩, 细细观察室内的地板墙壁, 只要有 能触及想象力而产生幻觉的事物就去观察它们, 以至 于成年后他发明了模板摩擦作画法, 借助模板纹理拓 印下来的形象进行梦幻世界的构成。如《没有香味的 森林》、《沉默的眼睛》。晚年的恩斯特开始对宏大的 宇宙感兴趣, 描绘了星星分布的系列作品, 如《布置》 描绘的是一张天体运行图, 中央的同心圆看似日月, 下方的弧线大概表示地球, 对宇宙进行的绘画实验扩 大了他的想象力, “他不像马格里特及达利那样总接 近于日常生活和性欲主义, 他像古代哲学家那样对宇 宙的生长及元素和元素间生长的秘密抱有关心的态 度, 故想象亦扩展到宇宙”。[ 7] 当然还有许多人物风景画也描绘了神话般的林 园、朦胧优美的远景、异常清澈活泼的河流, 整个画面 或洋溢一种轻松欢快的喜悦, 或笼罩一层如烟似雾的 忧郁, 或沉浸于恬静悠远的迷茫中, 而达到如此境界的 艺术作品必须跳出模拟自然的窠臼。而且从艺术起源 到发展, 艺术想象就紧紧相随。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 能触发艺术家的想象, 纯客观的现实是无法表现人类 的潜意识, 非理性、非逻辑的想象只有通过梦幻才能获 得摆脱逻辑理论支配的强大力量。采用自动记述法表 达一种冥思苦想而无法解脱的深层意识, 亦是人对人 与自然关系的曲折反映。而想象力参与艺术作品的创 作是艺术家的情感与客观自然形象的交汇, 是主体对 客观自然形象的解剖, 是艺术家对艺术内涵的深刻理 解, 这种艺术形象是升华了的客观自然。可以想象一 下, 假如抽掉艺术中的想象力, 世界上还有多少感人的 优秀的艺术作品。 ( 三) 哲学意味的融入 文学艺术是在宗教道德、哲学旁边并立的, 哲学求 真, 宗教道德求善, 艺术求美, 三者共同组成人类的高 级精神生活, 三者既互相独立, 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艺术从它的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的情感灌溉, 文艺与宗 教携手了数千年, 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 是宗教的”。[8] 其次艺术“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 生智慧和宇宙观, 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 示’的任务”。[9] 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追求的都是一个极 自由极超脱的自我空间, 所以艺术家那 “堪留百代之 奇”的佳作须得“透过鸿蒙之理”, 在哲学的提携和震动 下了领悟创作出来的, 而非一味地摹写自然。 由于西方哲学史是由各个时代的不同哲学派别之 间的彼此斗争、相互渗透错综交织组成的, 故而西方艺 术中的哲学意味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点。 古希腊古典时期是文艺全面繁荣的时期, 那时的 希腊人思想自由, 想象丰富, 创造了自然灵动的艺术作 品, 尤其是比例匀称、结构准确、形体明晰的人体雕塑, 这和柏拉图的“理想王国”思想不谋而合, 柏拉图认为: “男女之间没有多少私人感情, 也没有什么羞耻和愚蠢 的嘲弄, 男女平等。”对于人体他认为“有美德的衣服就 足够了”。[10] 所以当时盛行人体雕塑, 如《掷铁饼的运动 员》、《尼多斯的阿芙罗狄忒》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艺 术家对完美理想的追求, 因其以哲学与宗教为底蕴, 这 种人体艺术在西方一直持续到现在。米隆的《雅典娜与 马尔斯亚》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质恰恰和当时希腊大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观不谋而合, 此作品描述了 女神与山林之神的故事, 雅典娜制造了一只生动的笛 子, 当她发现因吹笛而破坏了面容之美就一怒掷之于 地, 而身后半人半兽的山林之神伸手去拾, 女神发现, 猛然转身, 致使山林神惊惧之余不由自主倒退一步, 笛 图 5 ○ 哲学史学研究 98
大教资祥2008年1月号下句刊暂学史学研究子也脱手而落。米隆就抓住运动高潮的一刹那,在矛盾就有令人难解的寓意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映,由于当时中求得统一,表现了不用性格的冲突和美”和”的的尼德兰正处于革命时代,反抗压迫,富有人民性、斗争性的政治思想以及批判的宗教观念在他的作品对比。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无常住,一切都在运动变化。而米隆的作品的动态高潮正体现了“一切都在流动中得到了深刻表现,这使得他的作品总有特别的寓和变化"的哲理内涵。而且哲学家强调对立面的斗争,意。如巴别塔》,巴别塔是巴比伦人欲与上帝比高而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哲学,万物既是和谐的,又奋造的通天塔,结果招致上帝惩罚,令他们语言不通是不和谐的”而和谐是由对立和斗争造成的。米隆说:无法交流而致工程失败。这里布吕格尔的画面赋予“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它相反的哲理:巴别塔建立在人类的狂妄之上,注定谐。可见米隆的作品确实与哲学家的观点互为注要倒塌。盲人》(图7)作于尼德兰革命的高潮期,主脚,也就是作品是艺术家对哲学观点的理解,是主观思题源于尼德兰格维与客体的融合。言:瞎子挽瞎子十六世纪威尼斯画家乔尔乔纳的作品寓意深刻一起倒霉。”此画不刻意追求风景让人提摸不透,画面多融合了作者自身的哲学思想和心理情趣。当人们迷惑于暴风雨》(图6)一画中那梦幻的优美秀丽,而以般微妙朦胧的超然意味时,又禁不住对画中士兵、哺乳不朴实贴切的背少妇、幽美环境、闪电等回味无景使整个画面统图7穷,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和在惨淡的气氛中,六个子的形象非常写实,他们的连续跌倒引起猜测:有人认为是在表现土,活、空气、水四大元素。因为自人们深深的悲阀,那个将要跌倒的瞎子转向观众的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人面孔,把社会与人生的痛苦无奈揭露无余。刑架们就认为水、火、土、气是构成下的舞蹈》(图8)的题材源于尼德兰民间的口头语,世界万物的物质单元。其中阿意为生死度外,巨大的绞那克西美尼(米利都派)认为气刑架下,一群尼德兰人吹图6是万物本原,是运动的原因,我起风笛,舞之、蹈之、啸之,们的灵魂也是气,生命也与气有联系。赫拉克利特(爱洋溢着喜气洋洋的乐观主非尔派)认为世界本原是火,整个世界是火按照一定的义精神,这描写的很可能是当时的起义者一林中规律升沉、消长并周而复始、无限变化的。恩培多克利勒又建立了水、气、火、土四根”说,认为各元素的混合艺弓的精神风貌,也是布和分离是万物的产生和死亡,并且使万物处于不断的吕格尔对人生的透视和对图8这些哲理内运动变化中。不尔不纳的作品正是表现!社会现象的深沉反思。面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瓦尔德斯·里尔的作品钜促人涵,画中哺孚兵分别代表了生命的产生和消+爱是结合、和谐亡。恩培多克致的力量生》亦是个人生哲理的透视。人生短暂,警如朝露,S助人天恨是分离四根结合成在死神的镰刀,气弓与国王的命运是均等的,权杖争中笑的力量,J下正是四根与爱恨存在与作用,才金盔和皇袍王座对于死神来说是虚无的,昨日君临物文使勿分装千差万别、天下的尊严傲慢,今天化为乌有。生命是短暂的,造成了万物、色色流转,生生消火唯死是永恒的。这种哲学观点颇似中国不息的母爱与战争又意味着爱恨说的观点富贵如浮云同时也表现画家对生命之迷以及永恒与瞬间的探佛教的生死观,它是画家对人生意义的思索。索。乔尔乔纳代表作三哲人》也是在幽静美妙、故而艺术作品境界的广播深蓬源于哲学思想的融自然中映出自已关于哲学方面的永恒探只有从哲学中才能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及对整个诗请画意合,索。画中人是老、中、青三代的象征?还是去朝拜的东方宇宙的观念把握,以体会生命中最深的矛盾和自然界三博士?表示行动、沉思与探索的寓意,还是三种哲学中最复杂的关系,这种体会愈深,其艺术作品就愈丰富家,即当时威尼斯思想界主要流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浓郁,感人至深,画家主体深层的自我活动就愈完善地(蓄长须的学者)、伊斯兰的阿威罗伊主义(东方装束者)移植于艺术形象中,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虽然以及新的自然哲学的化身(摆弄六分仪的青年)”。3无不像中国传统绘画中那种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但是论是表示那一种含义,都是画家对众多哲学流派的追求它们人之主体性与自然界的客观性相容合一的思维模和思索,画面表现的也正是这种矛盾心理。养尔乔纳只式是不可否定的。活了三十多岁,却因其回味无穷的哲学意境而成为威虽然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尼斯画派的出色大师。那样更好地更快捷地抒发性灵,西方哲学关于人与自当然西方多变的哲学流派必然影响艺术作品的表然的探讨也是一种极理性的主客观相对立的思维模现,即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就丰富多彩,有的作品式,但是艺术的追求是对美的追求,美的进发是人与客属于宗教哲理(在西方艺术中可谓洋洋大观),有的富观自然交流达到的最高和谐和物我相通,美感的源泉于文艺哲理,有的内含丰富的社会哲理。十六世纪尼德便在于把人的情思意味生动活泼地融入客观自然,任兰画家布吕格尔的作品就有令人难解的寓意和对现实何优秀动人的艺术作品都是这样。故而我们不能因为(C)的深刻反映ch串于党时的尼德美画家布最尔的伤品ing要友艺术的春恐形式而香定基蕊术作品串k物我合一”99
2008年1月号下旬刊 子也脱手而落。米隆就抓住运动高潮的一刹那, 在矛盾 中求得统一, 表现了不用性格的冲突和“美”和“丑”的 对比。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无常住, 一切都在运动变 化。而米隆的作品的动态高潮正体现了“一切都在流动 和变化”的哲理内涵。而且哲学家强调对立面的斗争, 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哲学, 万物“既是和谐的, 又 是不和谐的”, 而和谐是由对立和斗争造成的。米隆说: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 谐。”[11] 可见米隆的作品确实与哲学家的观点互为注 脚, 也就是作品是艺术家对哲学观点的理解, 是主观思 维与客体的融合。 十六世纪威尼斯画家乔尔乔纳的作品寓意深刻, 让人捉摸不透, 画面多融合了作者自身的哲学思想和 心理情趣。当人们迷惑于《暴风雨》( 图6) 一画中那梦幻 般微妙朦胧的超然意味时, 又禁不住对画中士兵、哺乳 少妇、幽美环境、闪电等回味无 穷, 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和 猜测: 有人认为是在表现土、 活、空气、水四大元素。因为自 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 人 们就认为水、火、土、气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物质单元。其中阿 那克西美尼( 米利都派) 认为气 是万物本原, 是运动的原因, 我 们的灵魂也是气, 生命也与气有联系。赫拉克利特( 爱 非尔派) 认为世界本原是火, 整个世界是火按照一定的 规律升沉、消长并周而复始、无限变化的。恩培多克利 勒又建立了水、气、火、土“四根”说, 认为各元素的混合 和分离是万物的产生和死亡, 并且使万物处于不断的 运动变化中。乔尔乔纳的作品正是表现了这些哲理内 涵, 画中哺乳少妇和士兵分别代表了生命的产生和消 亡。恩培多克利勒认为: “爱是结合、和谐、一致的力量, 恨是分离、不和、斗争、冲突的力量, 爱使四根结合成一 物, 恨又使此物分裂, 正是四根与爱恨存在与作用, 才 造成了万物的产生与消灭, 千差万别、色色流转, 生生 不息。”[12] 画中的母爱与战争又意味着爱恨说的观点, 同时也表现了画家对生命之迷以及永恒与瞬间的探 索。乔尔乔纳的另一代表作《三哲人》也是在幽静美妙、 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中映出自己关于哲学方面的永恒探 索。“画中人是老、中、青三代的象征?还是去朝拜的东方 三博士? 表示行动、沉思与探索的寓意, 还是三种哲学 家, 即当时威尼斯思想界主要流行的亚里士多德学派 ( 蓄长须的学者) 、伊斯兰的阿威罗伊主义( 东方装束者) 以及新的自然哲学的化身( 摆弄六分仪的青年) ”。[13] 无 论是表示那一种含义, 都是画家对众多哲学流派的追求 和思索, 画面表现的也正是这种矛盾心理。乔尔乔纳只 活了三十多岁, 却因其回味无穷的哲学意境而成为威 尼斯画派的出色大师。 当然西方多变的哲学流派必然影响艺术作品的表 现, 即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就丰富多彩, 有的作品 属于宗教哲理( 在西方艺术中可谓洋洋大观) , 有的富 于文艺哲理, 有的内含丰富的社会哲理。十六世纪尼德 兰画家布吕格尔的作品就有令人难解的寓意和对现实 的深刻反映, 由于当时的尼德兰画家布吕格尔的作品 就有令人难解的寓意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映, 由于当时 的尼德兰正处于革命时代 , 反抗压 迫 , 富 有 人 民 性 、 斗争性的政治思想以及批判的宗教观念在他的作品 中得到了深刻表现, 这使得他的作品总有特别的寓 意。如《巴别塔》, 巴别塔是巴比伦人欲与上帝比高而 奋造的通天塔, 结果招致上帝惩罚, 令他们语言不通 无法交流而致工程失败。这里布吕格尔的画面赋予 它相反的哲理: 巴别塔建立在人类的狂妄之上, 注定 要倒塌。《盲人》( 图7) 作于尼德兰革命的高潮期, 主 题 源 于 尼 德 兰 格 言 : “瞎 子 挽 瞎 子 , 一起倒霉。”此画 不 刻 意 追 求 风 景 的 优 美 秀 丽 , 而 以 不 朴 实 贴 切 的 背 景 使 整 个 画 面 统 一 在 惨 淡 的 气 氛 中, 六个瞎子的形象非常写实, 他们的连续跌倒引起 人们深深的悲悯, 那个将要跌倒的瞎子转向观众的 面孔, 把社会与人生的痛苦无奈揭露无余。《绞刑架 下的舞蹈》( 图8) 的题材源于尼德兰民间的口头语, 意为生死度外, 巨大的绞 刑架下, 一群尼德兰 人吹 起风笛, 舞之、蹈之、啸之, 洋溢着喜气洋洋 的乐观主 义精神, 这描写的很可能 是 当 时 的 起 义 者——林 中 乞丐的精神风貌, 也是布 吕格尔对人生的透视和对 社会现象的深沉反 思。而 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瓦尔德斯·里尔的作品《短促人 生》亦是一个人生哲理的透视。人生短暂, 譬如朝露, 在死神的镰刀下, 乞丐与国王的命运是均等的, 权杖 金盔和皇袍王座对于死神来说是虚无的, 昨日君临 天下的尊严与傲慢, 今天化为乌有。生命是短暂的, 富贵如浮云, 唯死是永恒的。这种哲学观点颇似中国 佛教的生死观, 它是画家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故而艺术作品境界的广播深邃源于哲学思想的融 合, 只有从哲学中才能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及对整个 宇宙的观念把握, 以体会生命中最深的矛盾和自然界 中最复杂的关系, 这种体会愈深, 其艺术作品就愈丰富 浓郁, 感人至深, 画家主体深层的自我活动就愈完善地 移植于艺术形象中, 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虽然 不像中国传统绘画中那种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 但是 它们人之主体性与自然界的客观性相容合一的思维模 式是不可否定的。 虽然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那样更好地更快捷地抒发性灵, 西方哲学关于人与自 然的探讨也是一种极理性的主客观相对立的思维模 式, 但是艺术的追求是对美的追求, 美的迸发是人与客 观自然交流达到的最高和谐和物我相通, 美感的源泉 便在于把人的情思意味生动活泼地融入客观自然, 任 何优秀动人的艺术作品都是这样。故而我们不能因为 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否定其艺术作品中“物我合一” 图 8 图 6 图 7 ○ 哲学史学研究 99
O哲学史学研究2008年1月号下旬刊大教资祥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祁可前(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纵区分高下最后才确定。这种举荐为主、辅以考试的做观其发展过程,它源于汉魏,肇基于荫,确立于唐”。科法,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渊源。荫文帝在开皇581-举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竞争公平、标准客600)年间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普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陷炀帝大业三年606年)设置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观,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仕。进士科以文学、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成为后来唐、响,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宋、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部考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以及关键词:科举制度人事制度任用制度改革公早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资格者,通过州、县地方预开选拔试,合格者每年十月赴朝庭应试。次年622年)的选举诏书指出,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膜自应”、自一、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原因举”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文规定投身仕途的考试不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再需要官府举荐的制度。唐除了维承荫分科举人的制一种官更选拨制度,笔者从科举制度的起始时代、兴衰度外,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原由等方面阐述自已的见解。考,以考试结果定去留等制度。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一)科举制度的缘起、确立、兴盛与衰亡和制科,另有武举等衍生形式。常科每年分科定期举中国古代历史上完备成型的选官制度有三种:察行,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常科的科目多达十几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前两种制度的核心是举科,众科之中以进士科最贵,唐朝仅进士科及第者就达荐,而科举的核心是考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并非六千人以上,在唐代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占很大一部全凭举荐便可获得官职,有些官职人选还要通过考试分。这说明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的思维模式,而将其定入主客体分离的思维模式框架不平衡中的平衡,不合一的合一,这种矛盾的思维模式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并非是对立的,而是情导致了艺术境界的运动感,即不同于炕潜静默于自然景交融的。西方是本着只能表现使你感动的事物”[4]万物”的中国艺术境界。去创造形象,无论是生与死的探索、梦幻思维的表现,还是哲理内涵的渗透,都是艺术家情感生命的倾泻,其参考文献: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都是物我交融的模式,不是绝对[1]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客观的再现。[2]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而且,以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在发[3]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挥作用,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4]赵乐.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长春:时代文艺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出版社.1986.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5由此可[5]赵乐.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长春:时代文艺见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可能仅是视觉作用的结出版社,1986.[6]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果,其造型、色彩、意境的处理都是艺术家心理活动的结果,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是真实的自[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然和心灵的创造的共同参与,所以艺术家的视觉活动[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已不是对自然界的机械复制,而是对客观自然和艺术[9]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天津南开大学.1985.主体的整体把握。尽管西方艺术形象因其焦点透视、三[10]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天津南开大学.1985.度空间而给人一种照相式的录制感,但它们仍是自然[11]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天津南开大学.1985.的艺术虚构,酷似自然的真实的艺术形象只是艺术家[12]世界美术.12期心灵的寄托。这种思维模式虽不似中国水墨艺术的超[13]世界美术.12期然物外,但也不是单纯的客观再现,而是主客体对立统[1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C)T9的思纤克涛似舌电用的添合食Tec遇想最可ing版砖19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100
2008年1月号下旬刊 的思维模式, 而将其定入主客体分离的思维模式框架 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并非是对立的, 而是情 景交融的。西方是本着“只能表现使你感动的事物”[14] 去创造形象, 无论是生与死的探索、梦幻思维的表现, 还是哲理内涵的渗透, 都是艺术家情感生命的倾泻, 其 艺术创作的思维模式都是物我交融的模式, 不是绝对 客观的再现。 而且, “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差不多都有心灵在发 挥作用, 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 个整体活动着,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 一切推理中 都包含着直觉, 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15] 由此可 见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不可能仅是视觉作用的结 果, 其造型、色彩、意境的处理都是艺术家心理活动的 结果, 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作用, 是真实的自 然和心灵的创造的共同参与, 所以艺术家的视觉活动 已不是对自然界的机械复制, 而是对客观自然和艺术 主体的整体把握。尽管西方艺术形象因其焦点透视、三 度空间而给人一种照相式的录制感, 但它们仍是自然 的艺术虚构, 酷似自然的真实的艺术形象只是艺术家 心灵的寄托。这种思维模式虽不似中国水墨艺术的超 然物外, 但也不是单纯的客观再现, 而是主客体对立统 一的思维方法, 即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 是一种 不平衡中的平衡, 不合一的合一, 这种矛盾的思维模式 导致了艺术境界的运动感, 即不同于“沉潜静默于自然 万物”的中国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 1] 宗白华.艺境.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2] 宗白华.艺境.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3] 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 4] 赵乐.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长春: 时代文艺 出版社.1986. [ 5] 赵乐.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长春: 时代文艺 出版社.1986. [ 6] 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 7]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8]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9]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天津南开大学.1985. [ 10]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天津南开大学.1985. [ 11] 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天津南开大学.1985. [ 12] 世界美术.12期. [ 13] 世界美术.12期. [ 14]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8. 摘 要: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 纵 观其发展过程, 它“源于汉魏, 肇基于隋, 确立于唐”。科 举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竞争公平、标准客 观, 立法保护、稳定连续”的合理性, 为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西方文官制度也产生过影 响, 对我国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开选拔干 部考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人事制度 任用制度 改革 公 开选拔 一、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原因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 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笔者从科举制度的起始时代、兴衰 原由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科举制度的缘起、确立、兴盛与衰亡 中国古代历史上完备成型的选官制度有三种: 察 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前两种制度的核心是举 荐, 而科举的核心是考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并非 全凭举荐便可获得官职, 有些官职人选还要通过考试 区分高下最后才确定。这种举荐为主、辅以考试的做 法, 成为后来科举考试的渊源。隋文帝在开皇(581— 600)年间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隋 炀帝大业三年(606年)设置了明经、进士二科, 以试策取 仕。进士科以文学、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 成为后来唐、 宋、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以及 早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资格者, 通过州、县地方预 试, 合格者每年十月赴朝庭应试。次年(622年)的选举诏 书指出, 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自 举”,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文规定投身仕途的考试不 再需要官府举荐的制度。唐除了继承隋分科举人的制 度外, 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 定期进行, 自由报 考, 以考试结果定去留等制度。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 和制科, 另有武举等衍生形式。常科每年分科定期举 行, 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常科的科目多达十几 科, 众科之中以进士科最贵, 唐朝仅进士科及第者就达 六千人以上, 在唐代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占很大一部 分。这说明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 ( 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 河南 安阳 455000) 祁可前 ○ 哲学史学研究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