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美术创作与哲学意识李琳摘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基础,塑造可视化平面或立体形象来反映主观思想,是主观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创作思考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关术创作的本质是指美术这种事物与其他外在事物的根本区别,以及美术创作作为主客体思维以及情感上统一的辩证关系,或者说美术创作是基于政治和经济的文化体现,它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思维有着内在联系,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现象。”探讨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的关系那就需要从二者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方面去研究,找到二者在历史文化演变中存在的共同特征与差异,才能总结出二者最本质细微的联系。鉴于此就美术创作与哲学意识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探讨,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关键词:美术创作:暂学意识:历史沿革;关系探讨DOI:10.16129/j.cnki.mysdz.2018.07.062众所周知,在政治哲学范畴中,物质与意识是统一辩国王的历史贡献,它的价值内涵反映出尊敬和费誉国王的证,物质是载体,意识依靠物质而存在,意识对社会存在功利色彩。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成长环境都会具有反作用,引导行为主体基于现实作出正确决策。因此保持一种固定的观点和态度,作为艺术家这样的观点和态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主观印象上度会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的观念和态度最终的能动反映,对客观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其中美术创作作会反映到美术创作中,他的作品也会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为一种文化思想的动态表现,其思维意识对社会经济基础标识物。与其他意识有着相同的作用力,其它思维意识所具有的功二、我国美术创作的历史沿革能美术创作同样具备,只不过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不同。中国美术创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是距今1恩格斯说:“思维、文化、道德、法律、艺术、哲学对社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最早刻在岩石和兽骨上的绚烂会经济基础有着相同作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美术创作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兼具着文化意识与哲学精神,花纹,以及陶罐上的彩绘纹饰都可看作是最早的美术创作设计者能利用物质材料予以表现。形式。虽然先民的美术创作线条粗扩,有些美术造型缺乏对称原则。但是这些图案已经具备了美术创作展现平面一、美术创作的特殊性视觉图像的基本功能。根据《史记》记载:周朝已有历事实上,美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意识,是基于社史人物画像,春秋战国时期发展鼎盛,大型壁画以及大会政治、经济,基础条件形成的上层建筑,美术创作是社型人物彩色画已经出现。从大量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会的上层建筑。这种特殊的上层建筑通过“某些环节”与铜器来看,青铜纹饰装饰画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将美术创作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美术创作,兼具图腾崇拜特色的美术创作体系已初步形联系的环节包括其他类型的思维意识,如文化、书法艺术成。秦汉时期,我国的美术创作达到历史巅峰,无论是道德法律、价值观等。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作为一种特殊绘画、建筑设计、还是所用颜料和技法工艺已十分纯熟。形态的社会思维意识要具有一定的公共特征,要满足民众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来看,这一时的视觉审美需要,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理念,要与不期的美术创作内涵多样,形式不一形态各异,帛画、同时期的精神内涵相一致。从实践角度来看,,美术创作属漆画、其造型生动形装量出现。以壁画而言于一种公共性的事物,任何美术作品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象,线条干练,用笔质朴,在绘画场景中已表现出速度需要结合艺术家的思想与受众的审美情绪进行实践,不能和力量感,虽造型夸张,但线条简洁,已经具备了基本偏离作为美学艺术的价值理念。如普列汉诺夫说:“任何的视觉审美功能。五代时期由于宗教之风大盛,美术创一幅美术作品都要关注到艺术本身,创作不是艺术家个人作以宗教题材为主,例如云岗石窟大量的佛像以及佛教的事情,是基于受众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态表现。”也就是壁画,都显示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典型的宗教特色。唐说,美术创作具有特定历史背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宋时期,是宫廷画和山水画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古例如17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拉斯凯兹被国民形象地称为诗书法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大量诗歌绘画作品出现在人们“国王的追随者”,他的著名作品《布雷达投降》就是纪念的生活中。宋代人讲究以诗作画、喝酒吟诗,其绘画作品国王伟大功绩而创作的。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是为了纪念大多秀娟飘逸,具有典型的诗书文化特征。元明清美术创129?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8·07 众所周知,在政治哲学范畴中,物质与意识是统一辩 证,物质是载体,意识依靠物质而存在,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引导行为主体基于现实作出正确决策。因此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主观印象上 的能动反映,对客观存在具有指导作用。其中美术创作作 为一种文化思想的动态表现,其思维意识对社会经济基础 与其他意识有着相同的作用力,其它思维意识所具有的功 能美术创作同样具备,只不过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不同。 恩格斯说:“思维、文化、道德、法律、艺术、哲学对社 会经济基础有着相同作用,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美术创作 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兼具着文化意识与哲学精神, 设计者能利用物质材料予以表现。 一、美术创作的特殊性 事实上,美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意识,是基于社 会政治、经济,基础条件形成的上层建筑,美术创作是社 会的上层建筑。这种特殊的上层建筑通过“某些环节”与 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将美术创作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 联系的环节包括其他类型的思维意识,如文化、书法艺术、 道德法律、价值观等。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作为一种特殊 形态的社会思维意识要具有一定的公共特征,要满足民众 的视觉审美需要,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理念,要与不 同时期的精神内涵相一致。从实践角度来看,美术创作属 于一种公共性的事物,任何美术作品不是单独存在的,它 需要结合艺术家的思想与受众的审美情绪进行实践,不能 偏离作为美学艺术的价值理念。如普列汉诺夫说:“任何 一幅美术作品都要关注到艺术本身,创作不是艺术家个人 的事情,是基于受众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态表现。”也就是 说,美术创作具有特定历史背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 例如 17 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拉斯凯兹被国民形象地称为 “国王的追随者”,他的著名作品 《布雷达投降》 就是纪念 国王伟大功绩而创作的。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是为了纪念 国王的历史贡献,它的价值内涵反映出尊敬和赞誉国王的 功利色彩。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成长环境都会 保持一种固定的观点和态度,作为艺术家这样的观点和态 度会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家的观念和态度最终 会反映到美术创作中,他的作品也会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 标识物。 二、我国美术创作的历史沿革 中国美术创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是距今 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最早刻在岩石和兽骨上的绚烂 花纹,以及陶罐上的彩绘纹饰都可看作是最早的美术创作 形式。虽然先民的美术创作线条粗犷,有些美术造型缺乏 对称原则。但是这些图案已经具备了美术创作展现平面 视觉图像的基本功能。根据 《史记》 记载:周朝已有历 史人物画像,春秋战国时期发展鼎盛,大型壁画以及大 型人物彩色画已经出现。从大量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 铜器来看,青铜纹饰装饰画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的主要 美术创作,兼具图腾崇拜特色的美术创作体系已初步形 成。秦汉时期,我国的美术创作达到历史巅峰,无论是 绘画、建筑设计、还是所用颜料和技法工艺已十分纯熟。 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来看,这一时 期的美术创作内涵多样,形式不一,形态各异,帛画、 漆画、装饰画已大量出现。以壁画而言,其造型生动形 象,线条干练,用笔质朴,在绘画场景中已表现出速度 和力量感,虽造型夸张,但线条简洁,已经具备了基本 的视觉审美功能。五代时期由于宗教之风大盛,美术创 作以宗教题材为主,例如云岗石窟大量的佛像以及佛教 壁画,都显示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典型的宗教特色。唐 宋时期,是宫廷画和山水画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古 诗书法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大量诗歌绘画作品出现在人们 的生活中。宋代人讲究以诗作画、喝酒吟诗,其绘画作品 大多秀娟飘逸,具有典型的诗书文化特征。元明清美术创 美术创作与哲学意识 ◇李 琳 摘 要: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基础, 塑造可视化平面或立体形象来反映主观思想, 是主观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创作思考 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美术创作的本质是指美术这种事物与其他外在事物的根本区别, 以及美术创作作为主客体 思维以及情感上统一的辩证关系, 或者说美术创作是基于政治和经济的文化体现, 它与社会经济、 政治、 道德、 文化、 思 维有着内在联系, 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现象。” 探讨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的关系那就需要从二者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方面 去研究, 找到二者在历史文化演变中存在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才能总结出二者最本质细微的联系。 鉴于此就美术创作与哲 学意识之间的关系展开详细探讨, 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 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 美术创作; 哲学意识; 历史沿革; 关系探讨 129 DOI:10.16129/j.cnki.mysdz.2018.07.062
【美术广角】作大多沿袭旧俗,宗教特征不再明显,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哲学思维不求高度写实,但求神韵自然。在笔墨功法品逐渐增多。纸张铺垫、画面布局上不做过多讲究,只求一气呵成。这种特殊的艺术追求成为国画艺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三、我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沿革显著特征。就艺术史角度而言,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是我国美术创作的核心思想以传神和形似为标准。山水内外互相联系的两种原则,创作者在哲学意识的指导下画的审美范式及绘画标准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通过美术创作将不同的物质材料制作成艺术作品,而哲社会科学院的思想史研究可以准确地定义这一趋势变化。学意识也在创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发展壮大,机制内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和魏普时期中国王大夫阶级修身涵更为丰富。治国的理念有关,在需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夫修身从哲学的辩证关系来看,美术创作与哲学意识应是实目标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是关于哲学道德理念的全践论和方法论的区别。美术创作以现实物质材料为载体进盘性否定,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称之为这是一种道行艺术创作,哲学意识在实践层面给美术创作一定的方法德终极关怀的文明转变现象,当原有的伦理观以及价值理指导,让美术创作以一种贴合受众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念不适用社会实际,独有的道德体系以及修身方式将发生哲学意识是艺术家或是哲学家关于美术创作进行的实践性转变。简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超越视野中的一种总结,是具体的思考方式、实践方法,是统一的方法论体伦理机制,当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无法达到现实标准时,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概括和总人们内心善的思想与道德规范将背离,“超脱传统伦理束结,对学科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方法论的统称”,哲学缚”和“无为”思想将成为人们新的修身追求。这样,向意识应是对美术创作方法原则的总结和概括,是美术理论善追求的修身理论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方面有所背离的统称。美术创作是设计者在物质层面作出的实践探索,其他思维意识将参与到修身中,其后果是导致绘画和相应而哲学意识是设计者在思想层面作出的思考,二者相互的审美方式发生转变,甚至这种转化趋势中的动态部分将联系,辩证统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术层面的哲学成为部分新的修身目标。换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盘意识与纯粹的哲学意识有着本质的不同,美术层面的哲性的道德价值逆反提供了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塑造中国绘学意识只包括美术理论及实践领域的探索,与其他学科画和审美价值范式的独特机会。没有特定联系,而纯粹的哲学意识是以人类所有学科、在关于中国美学思想起源以及变迁中,学者刘青峰曾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具有整体性特征。对于艺术工作讨论过东汉末年因天灾和少数民族变化导致偶学宇宙观崩者而言,基于物质材料创作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哲学意识,塌衰落原因:思想认识的背离和道德理念的存逆导致当时能够从哲学角度掌握和理解实践方法,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进行创作。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儒家伦理在这一时期不可能被世人实践。对儒家伦理的全盘批判以及否定综上所述,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在历史发展层面是让黄老之学成为显学。向善的意志和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价互相内外联系的有机体,二者在社会实践角度互相联系,值渐行渐远,“伦理制度的变化”和“无为思想”成为这互相支持。哲学意识给予美学创作方法论的指导,而美学一时期士大夫之族修身的终极目标,魏晋玄学开始盛行。创作与不同的物质材料结合,将哲学原则及审美意识融入这种历史背景下“修身”这一传统伦理观点可以用绘画作到作品情景中,让哲学意识更为全面丰富,带给观赏者独为描绘对象,“传神论”及“山水自然”思想形成了哲学特的视觉审美体验。层面的美学思想意识。四、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历史层面的关系探讨对于我国传统艺术体系而言,美学创作与美学方面哲参考文献:[1]吴清,陈汗青论传统美术与哲学思想[]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学意识是我国思想史和美术史思想层面的两种形态。美术(社会科学版),2003.(04):39-42创作讲究以物质材料为蓝本结合思维意识进行立体或平[2]刘海涛,王兴平.西方美术中的替学探源——谈西方美术中人面化的形象展现,无论是古代的壁画、岩画、山水画、与自然的关系[文教资料.2008.(03):96-100人物肖像画,还是建筑设计、艺术装饰、服装设计其题[3]葛淑杰,王新.当代美术作品背后的哲学观问题思考[]美术教材全部来源现实生活,美术创作始终与社会经济基础紧育研究,2018(05):38-39.密贴合,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这一特性从未改变。哲[4]彭卿.中国现代“美术"观现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学意识作为客观物体的主观能动反映,在哲学层面是指的"美术"观念[D]中国美术学院,2016.导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实践论及方法论,有着典型的理想化特征。我国山水画向来讲究“形似传神”,上文关于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就这一问题已作出明确探讨,值得注意的“形似传神”是在传统宇宙观崩塌,儒家之学势下,作者单位:黄老之学成为显学的独特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传统国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130?1994-2019 China 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ENVIRONMENT ENVIRONMENT&ECOLOGY 【美术广角】 作大多沿袭旧俗,宗教特征不再明显,反映市井生活的作 品逐渐增多。 三、我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沿革 我国美术创作的核心思想以传神和形似为标准。山水 画的审美范式及绘画标准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 社会科学院的思想史研究可以准确地定义这一趋势变化。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和魏晋时期中国士大夫阶级修身 治国的理念有关,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士大夫修身 目标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是关于哲学道德理念的全 盘性否定,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称之为这是一种道 德终极关怀的文明转变现象,当原有的伦理观以及价值理 念不适用社会实际,独有的道德体系以及修身方式将发生 转变。简单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超越视野中的一种 伦理机制,当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无法达到现实标准时, 人们内心善的思想与道德规范将背离,“超脱传统伦理束 缚”和“无为”思想将成为人们新的修身追求。这样,向 善追求的修身理论与儒家思想在价值目标方面有所背离, 其他思维意识将参与到修身中,其后果是导致绘画和相应 的审美方式发生转变,甚至这种转化趋势中的动态部分将 成为部分新的修身目标。换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全盘 性的道德价值逆反提供了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塑造中国绘 画和审美价值范式的独特机会。 在关于中国美学思想起源以及变迁中,学者刘青峰曾 讨论过东汉末年因天灾和少数民族变化导致儒学宇宙观崩 塌衰落原因:思想认识的背离和道德理念的悖逆导致当时 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儒家伦理在这一 时期不可能被世人实践。对儒家伦理的全盘批判以及否定 让黄老之学成为显学。向善的意志和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价 值渐行渐远,“伦理制度的变化”和“无为思想”成为这 一时期士大夫之族修身的终极目标,魏晋玄学开始盛行。 这种历史背景下“修身”这一传统伦理观点可以用绘画作 为描绘对象,“传神论”及“山水自然”思想形成了哲学 层面的美学思想意识。 四、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历史层面的关系探讨 对于我国传统艺术体系而言,美学创作与美学方面哲 学意识是我国思想史和美术史思想层面的两种形态。美术 创作讲究以物质材料为蓝本结合思维意识进行立体或平 面化的形象展现,无论是古代的壁画、岩画、山水画、 人物肖像画,还是建筑设计、艺术装饰、服装设计其题 材全部来源现实生活,美术创作始终与社会经济基础紧 密贴合,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这一特性从未改变。哲 学意识作为客观物体的主观能动反映,在哲学层面是指 导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实践论及方法论,有着典型的理想 化特征。我国山水画向来讲究“形似传神”,上文关于美 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就这一问题已作出明确探讨,值得注 意的“形似传神”是在传统宇宙观崩塌,儒家之学势下, 黄老之学成为显学的独特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传统国画 哲学思维不求高度写实,但求神韵自然。在笔墨功法、 纸张铺垫、画面布局上不做过多讲究,只求一气呵成。 这种特殊的艺术追求成为国画艺术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的 显著特征。就艺术史角度而言,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是 内外互相联系的两种原则,创作者在哲学意识的指导下, 通过美术创作将不同的物质材料制作成艺术作品,而哲 学意识也在创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发展壮大,机制内 涵更为丰富。 从哲学的辩证关系来看,美术创作与哲学意识应是实 践论和方法论的区别。美术创作以现实物质材料为载体进 行艺术创作,哲学意识在实践层面给美术创作一定的方法 指导,让美术创作以一种贴合受众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哲学意识是艺术家或是哲学家关于美术创作进行的实践性 总结,是具体的思考方式、实践方法,是统一的方法论体 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概括和总 结,对学科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方法论的统称”,哲学 意识应是对美术创作方法原则的总结和概括,是美术理论 的统称。美术创作是设计者在物质层面作出的实践探索, 而哲学意识是设计者在思想层面作出的思考,二者相互 联系,辩证统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美术层面的哲学 意识与纯粹的哲学意识有着本质的不同,美术层面的哲 学意识只包括美术理论及实践领域的探索,与其他学科 没有特定联系,而纯粹的哲学意识是以人类所有学科、 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具有整体性特征。对于艺术工作 者而言,基于物质材料创作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哲学意识, 能够从哲学角度掌握和理解实践方法,遵循正确的设计 原则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美学创作与哲学意识在历史发展层面是 互相内外联系的有机体,二者在社会实践角度互相联系, 互相支持。哲学意识给予美学创作方法论的指导,而美学 创作与不同的物质材料结合,将哲学原则及审美意识融入 到作品情景中,让哲学意识更为全面丰富,带给观赏者独 特的视觉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吴清,陈汗青.论传统美术与哲学思想[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04):39-42. [2]刘海涛,王兴平.西方美术中的哲学探源——谈西方美术中人 与自然的关系[J].文教资料,2008,(03):96-100. [3]葛淑杰,王新.当代美术作品背后的哲学观问题思考[J].美术教 育研究,2018,(05):38-39. [4]彭卿.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 年 的“美术”观念[D].中国美术学院,2016.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