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酸碱的特点: (1)酸碱的范围扩大了,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2)两性物质:既是酸又是碱,如HCO3、 HO。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质子,在另一种条件下又 可以提供质子的物质。如: H0≥Ht+HO 酸 H20+Ht≥ HO 碱 (3) 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如:NH4CI中NH4+是酸,CI是碱。 (4)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酸越弱,它的共轭碱越强
(3)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 质子酸碱的特点: (1)酸碱的范围扩大了,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2)两性物质:既是酸又是碱,如 HCO3 -、 H2O 。 (4)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酸越弱,它的共轭碱越强。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质子,在另一种条件下又 可以提供质子的物质。如: H2O H+ + HO- 酸 H2O + H+ H3O+ 碱 如:NH4Cl中NH4 +是酸,Cl-是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 就是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过程。 H中 通式: A+ B2A2+B1 H20+H0→ H,0*+0H- (水的电离) HC1+H20→H0+C1-(酸的电离) H0+NH→NH4+OH~(碱的电离) HAc+OH、→H,0+Ac (中和反应) NH4+H20≥H0*+NHL3 (盐类水解) 酸1碱2。酸2 碱1
酸碱反应的实质: 就是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过程。 通式: A1 + B2 A2 + B1 H+ H2O + H2O H3O + + OH - (水的电离) HCl + H2O H3O + + Cl - (酸的电离) H2O + NH3 NH4 + + OH - (碱的电离) HAc + OH - H2O + Ac - (中和反应) NH4 + + H2O H3O + + NH3 (盐类水解) 酸1 碱2 酸2 碱1
酸碱反应的方向: 较强酸+较强碱 较弱酸+较弱碱 相互作用的酸和碱越强,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如: HC1 NH3 NH C1- 酸性;因HC1 NH4,碱性:NH3 C1,所以反应向右方进行 又如: AC +H2O HAC OH- 酸性:因HAC H0,碱性:OHAC,所以反应偏向左方
酸碱反应的方向: 相互作用的酸和碱越强,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如: 酸性;因HCl NH4 + ,碱性:NH3 Cl-,所以反应向右方进行。 酸性:因HAC H2O,碱性:OH- AC-,所以反应偏向左方。 较强酸 + 较强碱 较弱酸 + 较弱碱 HCl + NH3 NH4 + + ClAC- + H2O HAC + OH 又如: -
(二)酸碱的强度 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 酸碱强度 溶剂接受质子和释放质子的能力 酸和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HB+HO→ B+H2O KoHO'B-] 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平衡浓 [HB] 度相对于标准态的浓度cc可用B] 代替,无量纲,K简写为K,称 4,G9 为酸度常数 Ig K9=_ 2.303R7 称为酸的标准电离常数 K值越大,酸性越强;值越小,酸性越弱
(二)酸碱的强度 酸和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HB + H2O B- + H3O+ Kθ a称为酸的 标准电离常数 Kθ a值越大,酸性越强; Kθ a值越小,酸性越弱。 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 溶剂接受质子和释放质子的能力 酸碱强度 RT G K r m 2.303 lg θ = − [ ] [ ][ ] 3 HB H O B K a + − = 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平衡浓 度相对于标准态的浓度c/cθ可用 [B] 代替,无量纲, Kθ a简写为Ka,称 为酸度常数
如:HAC的K=1.74×105>HCN的K=6.16×1010 >NH4+的K=5.59×1010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HAc>HCN>NH4。 PK=-IgK
如:HAC的 Ka = 1.74×10-5 > HCN的Ka = 6.16×10- 10 >NH4 +的Ka = 5.59×10-10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HAc > HCN > NH4 + 。 PKa = -lg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