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实施教学改革,使得教 学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 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是“渗流力学”课程建设主要任务之一,课程建设水 平的高低是教师的学术造诣、科硏背景、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在课程 组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聘任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 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广泛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来陈 军斌教授获“陕西省优秀教师”和学校“教学名师”称号,张荣军教授、 徐波副教授先后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一等奖,林加恩教授、詹静 博士出国进修。在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组教师所在的石油 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强调论联系实际,注重教村建设与更新 3-3 自“渗流力学”课程建设以来,课程组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1963 教学 改革年,李望教授参与编写了我国石油高校笫一份《地下水力学教学大纲》; 与研1991年,在李璗教授等编写的《油气渗流力学基础》油印讲义基础上 由李璗教授和陈军斌教授合作编写了《油气渗流力学基础》内部教材 经过连续9年的试用,2001年8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了《油气渗流力学基础》本科教材。由于该教材发行量大、使用效果良 好,经石油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基金委员会评选推荐为石油高校“ 五”行业特色教材,经过李璗教授和陈军斌教授第四次修订的新教材《油 气渗流力学》已于2009年11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充 实了“非牛顿流体渗流理论”,为聚合物驱油等三次采油方法的设计和 应用提供了实用的理论基础。新编教材结合课程组老师在针对低渗特低 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方面的最新硏究成果,増加了“裂缝渗流理论”和 “水平井渗流理论”等章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渗流力学 理论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10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岀版了由 陈军斌教授、黄海博士编写的《油气渗流力学学习指导》辅导教村。在 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实验室投资
力度,自行设计开发实验项目,于2001年编写出版了以渗流力学实验 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材《石油工程实验》 3.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该课程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均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 内容娴熟,重点突出,课堂内容能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能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信息量大,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特别是在勢的叠加、压降漏斗、水驱油理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 FLASH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和生动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单纯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与课后相 结合、日常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常规教学方法 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该课程共6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在实 验教学环节,课程组精心安排了4个渗流力学实验,包括验证、综合设 计实验。其中通过水电模拟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径向流、井间干扰和水 平井段的渗流规律;水力积分仪实验模拟地层条件,展示井的产量或压 力恒定条件下,油藏内压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直观、生动。经过 多年的努力,实验设备不断完善,设备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做到每人独 立完成或两人合作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设了“渗流力学”虛拟实验,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 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渗流实验各操 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 各种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 的效果 虚拟实验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平台仿真)之上,而注重的是 实验操作的交互性和实验结果的仿真性 虚拟实验的实现有效缓解很多学校在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面临 的困难和压力,而且开展网上虚拟实验教学突破了传统实验对“时 空”的限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无顾虑地随时随地上 网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