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测试试卷 苏秦葆张玲爱 总分160分时间180分钟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湖泊/水泊梁山累赘/连篇累牍押解/浑身解数 B.隆重/安土重迁拾遗/拾级而上菲薄/日薄西山 C.纾难/别出机杼咀嚼/咬文嚼字扛枪/力能扛鼎 D.脉搏/一脉相承屏风/屏气凝神泄露/藏头露尾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让许多美国民众感到难以接受的是,美国一直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但 现在危机的始作俑者一一华尔街投机者却需要纳税人来为他们的过错埋单 B.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 到五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C.您是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而我只是一个芸芸众生,社会舞台上的一个小 角色,怎好作比呢? D.小王喜欢绘画,常常泡在美术馆里,在壁画前流连忘返,只可惜丹青功夫不 够,很少动笔,只能作壁上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 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 B.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终止、变更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 行为 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 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之中,就在师生们共同的品读活动之 中,就在我们用心发现和呵护的情境之中。 4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网易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表是其中一项 调查内容及结果。阅读该表,回答问题。(6分)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那些问题最受关注(票数:3561) 选项 比例 价格 3.5%177 品牌 质量3.81% 1560 服务 补贴额数20.38%8726 能耗3.31%18 (1)根据上表,你得出什么结论?(2分) (②)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请你给政府部门提两条建议。(4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测试试卷 江苏 秦葆 张玲爱 总分 160 分 时间 180 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湖泊/水泊梁山 累赘/连篇累牍 押解/浑身解数 B.隆重/安土重迁 拾遗/拾级而上 菲薄/日薄西山 C.纾难/别出机杼 咀嚼/咬文嚼字 扛枪/力能扛鼎 D.脉搏/一脉相承 屏风/屏气凝神 泄露/藏头露尾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A.让许多美国民众感到难以接受的是,美国一直强调风险自负的投资原则,但 现在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投机者却需要纳税人来为他们的过错埋单。 B. 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各大商场纷纷举行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降了四 到五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 C.您是有着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而我只是一个芸芸众生,社会舞台上的一个小 角色,怎好作比呢? D.小王喜欢绘画,常常泡在美术馆里,在壁画前流连忘返,只可惜丹青功夫不 够,很少动笔,只能作壁上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 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 B.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终止、变更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 行为。 C.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 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之中,就在师生们共同的品读活动之 中,就在我们用心发现和呵护的情境之中。 4.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网易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下表是其中一项 调查内容及结果。阅读该表,回答问题。(6 分) 在家电下乡活动中,那些问题最受关注(票数:3561) 选项 比例 票数 价格 33.5% 1177 品牌 2.02% 72 质量 43.81% 1560 服务 7.5% 267 补贴额数 20.38% 726 能耗 3.31% 118 (1)根据上表,你得出什么结论?(2 分) (2)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请你给政府部门提两条建议。(4 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 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 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 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 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 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 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 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晩节师范其万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 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 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 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 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癯而实腴 癯:清瘦 物多忤 忤:抵触 C.终不能悛 悛:悔 D.其出处进退处:处所 6.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①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B.①诗有古人之 ②其学日进 C.①其诗质而实绮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① ②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 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 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 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 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 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 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 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 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 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 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 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 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 物多忤 忤:抵触 C . 终不能悛 悛:悔 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6.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 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渊 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 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 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 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 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分)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这样写景的作用。(4 分) 答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 情?(2分) 答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4分)
D. 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 明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 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 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 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 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 分)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 分)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⑴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这样写景的作用。(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⑵“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 情?(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⑶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 (王实甫《长亭送别》) (4)人固有 死 ,用之所趋 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5)一骑红尘妃子笑, (杜牧《过华 清宫三首(之一)》 (6)安能以身之察 察 ?(楚辞《渔父》)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水乡月色 李清明 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人口骤然增长的年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 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手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 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什么 洞庭围乡、湖滨围镇、临河围乡等等。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水就 汹涌而至,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记得,我离开家乡的1982年,水乡的 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八米多高了。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瞰垸内,人们仿佛在一 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 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年九涝,不得安生。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 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 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钖,树枝瓜藤,木柜门板 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目苍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想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向何方? 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 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 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如此这般,于水乡 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 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 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跟着上涨。夜 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 被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 ,则芥为之舟, ,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 醉? 。(王实甫《长亭送别》) (4)人固有一 死, , ,用之所趋 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5)一骑红尘妃子笑, 。(杜牧《过华 清宫三首(之一)》) (6)安能以身之察 察, ?(楚辞《渔父》)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0-13 题。 水乡月色 李清明 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人口骤然增长的年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 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手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 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什么 洞庭围乡、湖滨围镇、临河围乡等等。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水就 汹涌而至,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记得,我离开家乡的 1982 年,水乡的 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八米多高了。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瞰垸内,人们仿佛在一 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 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年九涝,不得安生。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 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 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汤,树枝瓜藤,木柜门板, 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目苍 凉。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想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向何方? 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 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 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如此这般,于水乡 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 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一 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跟着上涨。夜 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 被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
孩若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老人们便会说,孩 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 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这时孩子的母亲大都会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方 法:找到小孩受惊吓的地方,点上几根香烛,跪在香烛前将小孩的生辰年月、病 症等一一禀告,然后虔诚地喊:“宝宝哎,回来哦一一宝宝哎,回来哦一一”这 时,坐在小孩睡床边的家人,便会回应:“回来哒一一回来哒。” 寂寥的夜空下,一个母亲的喊声,往往引来好几个母亲在喊:“宝宝哎,回 来哦一一宝宝哎,回来哦——”母亲呼唤孩儿的声音在孤星残月的夜晩,经水波 的回应,由小变大,由近而远一一声音凄厉而惊悚。 似乎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为何故乡的人们爱唱花鼓戏 又总是选择一些有悲苦剧情的曲目,然后将唱词变换成一种长长的哭腔,拉得很 长很长……也许那是他们对长期遭受苦难的一种倾诉和宣泄咧! 如今的家乡,垸堤加固了,汛期也少了,就连过去通往城镇的水路也都由政 府花巨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大桥。虽久住都市,但只要回到水乡,遥望 着自己“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开启着早已油漆斑驳,吱呀作响的木柜,我仿佛 下子明白 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10.文中“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这句话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垸子什么样的情形?反映了那时人们怎样的生活?(6分) 11.联系相关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5分) 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 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 12.“宝宝哎,回来哦一一宝宝哎,回来哦 你能听出母亲的呼唤声有什么 特点?读了这些呼唤声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6分) 13.有人说本文大量描写了以前的水乡的艰苦生活,这与最后一段的“月色依旧, 水乡已然换了人间”不相符合,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理由。(6分)
孩若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老人们便会说,孩 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 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这时孩子的母亲大都会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方 法:找到小孩受惊吓的地方,点上几根香烛,跪在香烛前将小孩的生辰年月、病 症等一一禀告,然后虔诚地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这 时,坐在小孩睡床边的家人,便会回应:“回来哒——回来哒。” 寂寥的夜空下,一个母亲的喊声,往往引来好几个母亲在喊:“宝宝哎,回 来哦——宝宝哎,回来哦——”母亲呼唤孩儿的声音在孤星残月的夜晚,经水波 的回应,由小变大,由近而远——声音凄厉而惊悚。 似乎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为何故乡的人们爱唱花鼓戏, 又总是选择一些有悲苦剧情的曲目,然后将唱词变换成一种长长的哭腔,拉得很 长很长……也许那是他们对长期遭受苦难的一种倾诉和宣泄咧! 如今的家乡,垸堤加固了,汛期也少了,就连过去通往城镇的水路也都由政 府花巨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大桥。虽久住都市,但只要回到水乡,遥望 着自己“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开启着早已油漆斑驳,吱呀作响的木柜,我仿佛 一下子明白—— 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10.文中“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这句话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垸子什么样的情形?反映了那时人们怎样的生活?(6 分) 11.联系相关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5 分) 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 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 12. “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你能听出母亲的呼唤声有什么 特点?读了这些呼唤声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6 分) 13.有人说本文大量描写了以前的水乡的艰苦生活,这与最后一段的“月色依旧, 水乡已然换了人间”不相符合,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理由。(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