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Ⅰ)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二) 命题中心:燕赵精英联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 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 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 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 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 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 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 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 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 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髙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新课标卷Ⅰ)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二) 命题中心:燕赵精英联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 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 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 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 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 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 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 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 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 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 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 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 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 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 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 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 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 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 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 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 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推吴氏 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 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 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 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 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 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 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 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 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 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 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 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 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 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 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 境的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 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 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 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推吴氏 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 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 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 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 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国 珍闻鼎有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 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 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 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 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 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其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 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
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 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 屈久不能起,乃罢。 B.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 屈,久不能起,乃罢。 C.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 屈久不能起,乃罢。 D.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 久,不能起乃罢。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 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 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 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疆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 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8-9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 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 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①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8.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 分) 9.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法贵杀有名。”卒诛 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 屈久不能起,乃罢。 B.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 屈,久不能起,乃罢。 C.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 屈久不能起,乃罢。 D.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 久,不能起乃罢。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 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 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 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疆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 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 分) (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 8-9 题 【越调】小桃红客船晚烟 [元]盍西村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今年九分办①。 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 无限,忘了大家难。 【注】①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征收。 8.开篇“绿云冉冉锁清湾”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6 分) 9.结尾“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语调轻松却带有深意,请加以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能够坦然地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时用了这 样的句子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 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描写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水草兰花也充满活 力的句子是 。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 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 示守军威武雄壮的诗句是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8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耿春元 ①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②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 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 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 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 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 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③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 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④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 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 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 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 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⑤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⑥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 前的那把茶壸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 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 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⑦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⑧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⑨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 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⑩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 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11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 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
(1)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能够坦然地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时用了这 样的句子: ________, 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矣。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 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描写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水草兰花也充满活 力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 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 示守军威武雄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 28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古 董 耿春元 ①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②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 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 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 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 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 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③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 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④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 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 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 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 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 ⑤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 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 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 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⑦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⑧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⑨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 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⑩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 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11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 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
动过,又泡了新茶。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 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 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 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 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12“你不早说。” 13“早说怎么?” 14“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15“为什么?” 16“缺钱用呀!” 17“现在不缺了?” 18“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 它干啥?” 19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 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 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20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 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 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21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 了一张字条,上写: 22茶壶即茶壶 23打碎是瓦片 24人间多少事 25都被自己骗。 26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 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 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 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 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 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 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6分)
动过,又泡了新茶。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 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 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 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 物!如果愿意,我出 10 万要了它!” 12 “你不早说。” 13 “早说怎么?” 14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 10 万,2 万就卖。” 15 “为什么?” 16 “缺钱用呀!” 17 “现在不缺了?” 18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 它干啥?” 19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 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 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20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 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 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21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 了一张字条,上写: 22 茶壶即茶壶, 23 打碎是瓦片。 24 人间多少事, 25 都被自己骗。 26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 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 年 14 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 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 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 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 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 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 分)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