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兴国实验学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语文试题 题号 五 得分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3=9分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 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 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 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 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司马迁认为,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 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而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 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 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 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 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 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 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 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 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 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 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 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 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 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 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 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 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 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 “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 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
山西省临汾市兴国实验学校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语 文 试 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 读 题 一、现代文阅读(3×3=9 分)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 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 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 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 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 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 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 司马迁认为,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 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而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 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 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 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 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 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 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 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 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 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 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 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 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 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 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 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 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 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 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 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 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 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 “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 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
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 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 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 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 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 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 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 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 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 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 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 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 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 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 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 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鞬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 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 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 使宦者履鞬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 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 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 而以宗女妻之
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 于亚洲,它还见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 “祭 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 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 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 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 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 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 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 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 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 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 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 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 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 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 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 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 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 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 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 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 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 而以宗女妻之
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 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 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 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 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 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 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 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 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 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 “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 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 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 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 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固:坚持 B、重耳安之 安:安于享 受 C、穷而来此 穷: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 谢:辞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3分) ①献公使宦者履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 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④⑥ 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 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 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 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 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 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 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 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 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 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 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 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 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 “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 从者皆国 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 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 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 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固:坚持 B、重耳安之 安:安于享 受 C、穷而来此 穷: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 谢:辞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3 分)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 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④⑥ C、 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 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 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 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 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答张十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 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 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 yun dang)生长 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即杜鹃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8、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6分) 9、“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 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 謇朝谇而夕 ,又申之以揽茝。 替峦青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草色入帘 ,往来无白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 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 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 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 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 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 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 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 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 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 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 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 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 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 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 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 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即杜鹃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8、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6 分) 9、“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 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1) ,謇朝谇而夕 替。 ,又申之以揽茝。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 , 。 (3) ,草色入帘 青。 ,往来无白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 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 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 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 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 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 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 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 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 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 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 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 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 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
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 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 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 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 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 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 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 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 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 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 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 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 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 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 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 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 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 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 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 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 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 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 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 是不会死的。 (文章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 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 实的反映出史铁 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 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 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 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 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 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 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 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 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 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 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 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 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 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 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 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 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 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 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 年 1 月,我带女儿去 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 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 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 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 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 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 年 1 月 6 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 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 是不会死的。 (文章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 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 实的反映出史铁 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 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 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 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