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五校2017届高三联考(第五次)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 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 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 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 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 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 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 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 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 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 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 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 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髙规格墓葬、神 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 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 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 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 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 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 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 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 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 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 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 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 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 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考古学,我们既可以观察历史遗留的细微痕迹,也可以探测历史发展的 长河,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山西省五校 2017 届高三联考(第五次)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 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 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 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 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 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同样有着波澜 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 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 6000 年左右的陕西高陵 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 2000 米、宽 10 余米、深 4 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 在距今 5000 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 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 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 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 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 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 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 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 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 6000 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 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 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 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 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 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 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 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 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 5000 年 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 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 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考古学,我们既可以观察历史遗留的细微痕迹,也可以探测历史发展的 长河,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B.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可能比五千年更久远,虽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足以支撑, 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 C.陕西髙陵杨官寨遗址里的环壕拱卫中心聚落、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的水利 工程系统等放射出文明时代的夺目光辉。 D.古代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往往与大工程遗存相连在一起,它们是古礼仪式 的物质遗存,而不是普通民间的行为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那些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的大工程遗存体现了当时社会严密的组织体 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B.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就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此时纯粹的自然神已经 被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 C.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早期中国联盟之间战 争的故事,体现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制度。 D.距今5000年后,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酒礼时代,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联盟集团 邦国社会已经成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査到河南偃师二里头 遗址夏文化的确认,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成熟 B.杨官寨遗址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良渚遗址的良渚文化体 现出中国古礼体系具有多个类型。 C.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 渚,这些遗址表明文明进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D.夏代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邦国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天下皆为 “王土”“王臣”的王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林徽因(节选) 九二○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这 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 女时代 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 等地旅行。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 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 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原以为世间煕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 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 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 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直惊叹造物主是何等 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平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 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比如世间旖旎的风 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 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 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 女子。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
B.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可能比五千年更久远,虽然已有的文献资料不足以支撑, 但从大工程遗存中可以找到文献佐证。 C.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的环壕拱卫中心聚落、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的水利 工程系统等放射出文明时代的夺目光辉。 D.古代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往往与大工程遗存相连在一起,它们是古礼仪式 的物质遗存,而不是普通民间的行为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的大工程遗存体现了当时社会严密的组织体 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B.古礼在距今 6000 年前后就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此时纯粹的自然神已经 被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 C.先秦文献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早期中国联盟之间战 争的故事,体现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制度。 D.距今 5000 年后,黄河、长江流域进入酒礼时代,出现了更大规模的联盟集团, 邦国社会已经成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 遗址夏文化的确认,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经成熟。 B.杨官寨遗址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红山文化、良渚遗址的良渚文化体 现出中国古礼体系具有多个类型。 C.通过考古学研究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 渚,这些遗址表明文明进程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D.夏代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邦国社会退出历史舞台,天下皆为 “王土”“王臣”的王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一 6 题。 林徽因(节选) 一九二〇年春天,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这 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 女时代。 自从徽因随父亲离开中国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 等地旅行。看过了法国巴黎的浪漫风情,去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领 略过欧洲城堡建筑的艺术与华丽,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宽大,她被异国风情 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原以为世间熙攘繁华莫过如此,山只是山,水 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可当林徽因赏阅过各国不同的风物人情,参观过风格迥 异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对建筑业的追求。 游览各国,林徽因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一直惊叹造物主是何等 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平日里,我们总是太沉迷于繁 琐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还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恋。比如世间旖旎的风 光,万古不变的青山,滔滔不尽的江水。这种干净、这种大美,成了每个人心中 至高的信仰,搁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轻易与人言说。 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两个人一起攻读建筑学,相濡以沫走过风雨人生。 读过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人,或许都会以为,林徽因应该是个诗情柔弱的 女子。在她生命中,爱情应该高过事业。然而,她竟是一个高旷女子,她执著于
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儿女的情感要豁达。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 了事业,哪怕到最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面对感情,她却多了 份清醒。 ˉ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在英国,林徽因也经 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 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 就开始闭门造车。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她在文坛 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 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 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 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 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 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 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 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 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 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 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 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 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 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根据白落梅《林徽因》、张清平《林徽因传》编写)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 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林徽因离开中国后,跟随父亲到法国、德国等地旅游,领略了异国独特的风 光,参观了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 B.林徽因一生热爱建筑学,常与作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一起去写生、作画,从而 懂得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 C.小时候林徽因在祖父家看许多宋元名家山水画时,不明白画上山川那么大而 房屋与人物那么小的原因,从而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D.林徽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我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为民族及国家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林徽因跟随其父远行去伦敦读书而让她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这也意味着 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B.林徽因游览各国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建筑师将山水 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常令她惊叹
事业,觉得事业的成就远比小儿女的情感要豁达。所以她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 了事业,哪怕到最后病痛缠身,亦不曾有过丝毫的放弃。面对感情,她却多了一 份清醒。 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优异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在英国,林徽因也经 常加入到父亲的各种应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许多文化名流,这对于她后 来的文字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读几本书, 就开始闭门造车。她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者,所以她在文坛 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 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 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 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 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 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 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 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 觉察,那无边青青的碧草、潺潺奔涌的流水、窈窕玲珑的睡莲、明艳灿烂的朝晖 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 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 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 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 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根据白落梅《林徽因》、张清平《林徽因传》编写)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 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林徽因离开中国后,跟随父亲到法国、德国等地旅游,领略了异国独特的风 光,参观了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 B.林徽因一生热爱建筑学,常与作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一起去写生、作画,从而 懂得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 C.小时候林徽因在祖父家看许多宋元名家山水画时,不明白画上山川那么大而 房屋与人物那么小的原因,从而对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D.林徽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我国第一位著名女性建筑学家,为民族及国家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林徽因跟随其父远行去伦敦读书而让她从此走上新的人生历程,这也意味着 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 B.林徽因游览各国期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灵的力量,建筑师将山水 装饰得如此圣洁和至美,常令她惊叹
C.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表现出她诗情柔弱的一面,在生活中,她 却执着于事业,并不看重儿女私情,对感情始终保持清醒。 D.林徽因经常参与父亲的各种应酬,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 者,因而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剑桥一带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对林徽因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感受到皇家教堂 散发的宁静、优雅的气息,领略了美丽的风景。 6.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林徽因建筑上取得的成就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解散时,大家都心情沉重,女演员们掩面哭泣,男演员也多半躲在墙角抽闷 烟,眼窝湿湿的。可侯三没哭,也不能哭。侯三演的是武生,都是铁打的角色。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英雄豪杰。 就不信,茄秧上也能吊死人?侯三发出一声感慨。侯三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那 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每次提刀登台侯三便豪气满怀。侯三舍不下那把刀。 枝头的枯叶半死不活,秋天的气息已很浓了。侯三看渐渐远离了剧团,心里顿然 虚了,虚得如团棉。其实侯三对未来也没底儿。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髙,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 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 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 家不能回,侯三来到濮水河岸的草地上一躺,捧着刀唉声叹气。 太阳少气无力斜到西天,侯三挥刀砍了一阵树枝才慢慢把气消了。解散的事女人 迟早会知道,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 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 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 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 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 侯三没有下岗证。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 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 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那人 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 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 了侯三的老板 老板让侯三当保镖,只站在门外,屁事没有。侯三见进出的人都很神秘,插嘴问 咱公司做啥生意?老板脸一沉说,别不懂规矩,在这里要有眼也无眼,有嘴也无 嘴。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该问的问,不该问的别问。 侯三忙闭嘴说,老板,我记住了
C.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表现出她诗情柔弱的一面,在生活中,她 却执着于事业,并不看重儿女私情,对感情始终保持清醒。 D.林徽因经常参与父亲的各种应酬,领略过名山大川,结识过许多著名史家学 者,因而她在文坛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 E.剑桥一带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对林徽因影响很大,在这里,她感受到皇家教堂 散发的宁静、优雅的气息,领略了美丽的风景。 6.结合文本内容归纳林徽因建筑上取得的成就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解散时,大家都心情沉重,女演员们掩面哭泣,男演员也多半躲在墙角抽闷 烟,眼窝湿湿的。可侯三没哭,也不能哭。侯三演的是武生,都是铁打的角色。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英雄豪杰。 就不信,茄秧上也能吊死人?侯三发出一声感慨。侯三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那 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每次提刀登台侯三便豪气满怀。侯三舍不下那把刀。 枝头的枯叶半死不活,秋天的气息已很浓了。侯三看渐渐远离了剧团,心里顿然 虚了,虚得如团棉。其实侯三对未来也没底儿。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 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 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 家不能回,侯三来到濮水河岸的草地上一躺,捧着刀唉声叹气。 太阳少气无力斜到西天,侯三挥刀砍了一阵树枝才慢慢把气消了。解散的事女人 迟早会知道,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 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 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 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 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 侯三没有下岗证。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 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 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那人 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 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 了侯三的老板。 老板让侯三当保镖,只站在门外,屁事没有。侯三见进出的人都很神秘,插嘴问, 咱公司做啥生意?老板脸一沉说,别不懂规矩,在这里要有眼也无眼,有嘴也无 嘴。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该问的问,不该问的别问。 侯三忙闭嘴说,老板,我记住了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 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 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 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 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 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 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 侯三几天便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 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 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 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 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 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 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枝头的枯叶半死不活,秋天的气息已很浓了”这一环境描写烘托出侯三离 别剧团的伤感之情及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B.文中写道“妈的!侯三咽了口唾沬”,意在说明侯三此时的胆怯,明知自己 受到老板非人的考验后丝毫不敢反抗 C.“别不懂规矩,在这里要有眼也无眼,有嘴也无嘴”既传达出了老板希望侯 三不要自惹麻烦之意,也表达了他对属下的关爱之情 D.小说结尾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侯三与老板对盲人的态度进行对比,衬托了老 板的冷酷无情,使读者增添了对盲人不幸的同情。 8.请简要分析侯三的形象特点。(5分) 9.小说叙写了侯三回家受到媳妇的奚落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相关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鉴,字林伯,乐陵厌次人也。出自寒素,雅志公亮。仕魏,历尚书郎、侍御史、 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多所纠正,朝廷惮之,出为并州刺史、假节、护匈奴中郎 将 武帝受禅,封堂阳子。入为司隶校尉,转尚书。时秦、凉为虏所败,遣鉴都督陇 右诸军事,坐论功虚伪免官。后为镇南将军、豫州刺史,坐讨吴贼虚张首级。诏 曰:“昔云中守魏尚以斩首不实受刑,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诬罔败法, 古今所疾。鉴备大臣,吾所取信。往者西事,公欺朝廷,以败为得,竟不推究。 中间黜免未久,寻复授用,冀能补过,而乃与下同诈。所谓大臣,义得尔乎!有 司奏是也,顾未忍耳。今遣归田里,终身不得复用,勿削爵土也。”久之,拜光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 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 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 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 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 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 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 侯三几天便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 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 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 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 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 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 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枝头的枯叶半死不活,秋天的气息已很浓了”这一环境描写烘托出侯三离 别剧团的伤感之情及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B.文中写道“妈的!侯三咽了口唾沫”,意在说明侯三此时的胆怯,明知自己 受到老板非人的考验后丝毫不敢反抗。 C.“别不懂规矩,在这里要有眼也无眼,有嘴也无嘴”既传达出了老板希望侯 三不要自惹麻烦之意,也表达了他对属下的关爱之情。 D.小说结尾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侯三与老板对盲人的态度进行对比,衬托了老 板的冷酷无情,使读者增添了对盲人不幸的同情。 8.请简要分析侯三的形象特点。(5 分) 9.小说叙写了侯三回家受到媳妇的奚落这一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相关内 容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石鉴,字林伯,乐陵厌次人也。出自寒素,雅志公亮。仕魏,历尚书郎、侍御史、 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多所纠正,朝廷惮之,出为并州刺史、假节、护匈奴中郎 将。 武帝受禅,封堂阳子。入为司隶校尉,转尚书。时秦、凉为虏所败,遣鉴都督陇 右诸军事,坐论功虚伪免官。后为镇南将军、豫州刺史,坐讨吴贼虚张首级。诏 曰:“昔云中守魏尚以斩首不实受刑,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诬罔败法, 古今所疾。鉴备大臣,吾所取信。往者西事,公欺朝廷,以败为得,竟不推究。 中间黜免未久,寻复授用,冀能补过,而乃与下同诈。所谓大臣,义得尔乎!有 司奏是也,顾未忍耳。今遣归田里,终身不得复用,勿削爵土也。”久之,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