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中“匍匐”、“扶服”“匍伏”“蒲服”虽然字形不一致,但读音和意义完全 相同,都是描摹伏地而行的样子。 又如:犹豫,又作:犹与、犹预、犹夷、犹予、由豫、由夷、由与、优与 容与、游移。 逶迤:又作:委蛇、委佗、委它、委维、倭他、威夷、威迟、郁夷等三十 余种写法。 联绵词写法自由,但不是乱写,随便说了算。除从语音上判断外,还要取 古书作旁证。 2、叠音词 重叠两个相同的单音节字所组成的有了新义的单纯词。旧称“重言词”“重 言形况字”“叠字”。 叠音词大多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摹拟声音的象声词。如: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诗·王风·黍离》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卫风·氓》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小雅·伐木》 启呱呱而泣。 《书·皋陶谟》 叠音词的意义比较灵活,往往一个相同形式的叠音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 意义。如 老冉冉其将至兮。 《楚辞·离骚》 冉冉孤竹生。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竹生》 第一个“冉冉”,渐进貌。第二个“冉冉”指柔弱下垂貌 仓庚喈喈。 《诗·小雅·出车》 鸡鸣喈喈。 《诗·郑风·风雨》 鼓钟喈喈。 《诗·小雅·鼓钟》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小雅·鸿雁》 (毛传“肃肃,羽声也。”)
11 例中“匍匐”、“扶服”“匍伏”“蒲服”虽然字形不一致,但读音和意义完全 相同,都是描摹伏地而行的样子。 又如:犹豫,又作:犹与、犹预、犹夷、犹予、由豫、由夷、由与、优与、 容与、游移。 逶迤:又作:委蛇、委佗、委它、委维、倭他、威夷、威迟、郁夷等三十 余种写法。 联绵词写法自由,但不是乱写,随便说了算。除从语音上判断外,还要取 古书作旁证。 2、叠音词 重叠两个相同的单音节字所组成的有了新义的单纯词。旧称“重言词”“重 言形况字”“叠字”。 叠音词大多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摹拟声音的象声词。如: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诗·王风·黍离》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卫风·氓》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小雅·伐木》 启呱呱而泣。 《书·皋陶谟》 叠音词的意义比较灵活,往往一个相同形式的叠音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 意义。如: 老冉冉其将至兮。 《楚辞·离骚》 冉冉孤竹生。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竹生》 第一个“冉冉”,渐进貌。第二个“冉冉”指柔弱下垂貌。 仓庚喈喈。 《诗·小雅·出车》 鸡鸣喈喈。 《诗·郑风·风雨》 鼓钟喈喈。 《诗·小雅·鼓钟》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诗·大雅·思齐》 (毛传“肃肃,敬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 (毛传“肃肃,疾貌。”) 鸿雁于飞, 肃肃其羽。 《诗·小雅·鸿雁》 (毛传“肃肃,羽声也。”)
叠音词与词的重叠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范畴。叠音词的意义与组成它的 单字的意义无关;而词的叠用却和原来的单字意义有关。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邶风·燕燕》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 (二)合成词(合成复音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的复音词。包括派生式和复合式。派生式由词 根和词缀合成。复合式由词根和词根合成 派生式合成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 加前缀的:有、老、阿、第 “有”产生于周代,常用于国名、朝代名、部族名等名词前。如: 在夏多罪,天命殛之。 《书·汤誓》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政》 “老”产生于唐代,“阿产生于汉代,“第”产生于汉代 加后缀的有:然、如、若、而、尔、焉、乎等。加在形容词、副词后,表 示“….的样子这些词尾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孟·梁上》 色勃如也,足践如也 《论语·乡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卫风·氓》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突而弁兮。 《诗·齐风·甫田》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庄子·逍遥游》 另外,《诗经》中语助词(词嵌,补凑音节)言、于、曰、爰、薄、聿等不 视为词缀。“有、其、言、于、薄”,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认为是词头,周法 髙《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也认为是词头(他称为“前附语”)。而白兆麟《衬音 助词再论》(91.2《中国语文》)认为是“衬音助词”,作用是增足音节,调谐节 奏,舒缓语气。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也不赞成词头之说,称其为“词嵌”,作
12 叠音词与词的重叠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范畴。叠音词的意义与组成它的 单字的意义无关;而词的叠用却和原来的单字意义有关。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诗·邶风·燕燕》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古诗十九首》 (二)合成词(合成复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的复音词。包括派生式和复合式。派生式由词 根和词缀合成。复合式由词根和词根合成。 派生式合成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 加前缀的:有、老、阿、第 “有”产生于周代,常用于国名、朝代名、部族名等名词前。如: 在夏多罪,天命殛之。 《书·汤誓》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政》 “老”产生于唐代,“阿”产生于汉代,“第”产生于汉代。 加后缀的有:然、如、若、而、尔、焉、乎等。加在形容词、副词后,表 示“……的样子”这些词尾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孟·梁上》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论语·乡党》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卫风·氓》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突而弁兮。 《诗·齐风·甫田》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庄子·逍遥游》 另外,《诗经》中语助词(词嵌,补凑音节)言、于、曰、爰、薄、聿等不 视为词缀。“有、其、言、于、薄”,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认为是词头,周法 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也认为是词头(他称为“前附语”)。而白兆麟《衬音 助词再论》(91.2《中国语文》)认为是“衬音助词”,作用是增足音节,调谐节 奏,舒缓语气。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也不赞成词头之说,称其为“词嵌”,作
用是补足音节。 言私其,献犴于公。 《诗·豳风·七月》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天》 我东曰归,我心西归。 《诗·豳风·东山》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魏风·硕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诗·周南·桃天》 聿来胥宇。 《诗·大雅·绵》 古代汉语合成词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跟句法关系基本一致 偏正式:农夫、公子、黄昏、黔首、百姓、庶人。 联合式:对义联合:父母、往来、安危、宇宙、春秋、寒暑、干戈、稼穑 近义联合:钟鼓、琴瑟、爪牙、光明、庖厨、休息 述宾式:将军、执事、得罪、屏风、当路。 述补式:扑灭、削弱、感动 主谓式:自然、政治、自杀、屋漏(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 屋的西北角为屋漏。)、肢解。 几种构成方式中,以偏正式、联合式居多。 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复合式合成词还处于临时组合阶段,还不十分 稳定,表现在: ①语素和语序不太稳定,只能根据上下文判断 仓库 邯郸之仓库实 《国语·晋语九》 市无赤米,而困鹿空虚 《国语·吴语》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困仓空虚。《韩非子·初见秦》 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子·牧民》 甲兵 其民殷众,以多甲兵。 《国语·吴语》 又非惧吾兵甲之强也 (同上) 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一》 ②有时分用,有时合用
13 用是补足音节。 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诗·豳风·七月》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我东曰归,我心西归。 《诗·豳风·东山》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魏风·硕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诗·周南·桃夭》 聿来胥宇。 《诗·大雅·绵》 古代汉语合成词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跟句法关系基本一致。 偏正式:农夫、公子、黄昏、黔首、百姓、庶人。 联合式:对义联合:父母、往来、安危、宇宙、春秋、寒暑、干戈、稼穑 近义联合:钟鼓、琴瑟、爪牙、光明、庖厨、休息 述宾式:将军、执事、得罪、屏风、当路。 述补式:扑灭、削弱、感动 主谓式:自然、政治、自杀、屋漏(屋的西北角开有天窗,日光由此射入,故称 屋的西北角为屋漏。)、肢解。 几种构成方式中,以偏正式、联合式居多。 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复合式合成词还处于临时组合阶段,还不十分 稳定,表现在: ①语素和语序不太稳定,只能根据上下文判断 仓库: 邯郸之仓库实。 《国语·晋语九》 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 《国语·吴语》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 《韩非子·初见秦》 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子·牧民》 甲兵: 其民殷众,以多甲兵。 《国语·吴语》 又非惧吾兵甲之强也。 (同上) 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一》 ②有时分用,有时合用
这类词语素往往有两面性,既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同时仍然可以各自 保持独立性,作为单音词独立使用。因此在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单 音词和复音词并存。 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战国策·秦二》 地削兵弱 《战国策·秦五》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左·宣二年》 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 两个单音词长期使用,暂时组合成复合词后,还是有反复,还处于临时组 合阶段,直到它在指物上或概念上表现出稳定性、单一性,能产生新义与偏义时, 其复合词的性质就比较牢固了。因此,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 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 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被废后)《后汉书·何进传》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梁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也。 《论积贮疏》 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车马”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车牛”一致,定语在中心语后,即“马 车”,“牛车”。非偏义复词。 十人,车牛一两,见牛者一人。 偏义复词与语言学家所称“连及”这种修辞手法有关, 偏义复词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示出它的偏义特点,如果把它单独 提出来,很难确认它是偏义的。 有人认为:严格地说,偏义复词并不科学,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单 音词并没有象现代汉语中有些词那样已固定成一个表偏义的双音词,(如窗户, 不指户。兄弟,好歹,忘记等。)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不起 作用,由另一个语素代替两个语素的意义,显示出其偏义性,但有的则仍是两个
14 这类词语素往往有两面性,既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同时仍然可以各自 保持独立性,作为单音词独立使用。因此在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单 音词和复音词并存。 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战国策·秦二》 地削兵弱。 《战国策·秦五》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左·宣二年》 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 两个单音词长期使用,暂时组合成复合词后,还是有反复,还处于临时组 合阶段,直到它在指物上或概念上表现出稳定性、单一性,能产生新义与偏义时, 其复合词的性质就比较牢固了。因此,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 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 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刺客列传》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被废后) 《后汉书·何进传》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梁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也。 《论积贮疏》 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车马”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车牛”一致,定语在中心语后,即“马 车”,“牛车”。非偏义复词。 十人,车牛一两,见牛者一人。 偏义复词与语言学家所称“连及”这种修辞手法有关。 偏义复词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示出它的偏义特点,如果把它单独 提出来,很难确认它是偏义的。 有人认为:严格地说,偏义复词并不科学,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单 音词并没有象现代汉语中有些词那样已固定成一个表偏义的双音词,(如窗户, 不指户。兄弟,好歹,忘记等。)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不起 作用,由另一个语素代替两个语素的意义,显示出其偏义性,但有的则仍是两个
单音词。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 子 《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两个单音词组合后,产生了新义或转义,那么其双音词的性质也已确立, 不要再看作单音词 诸侯祭社稷。 《礼记·王制》 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舂秋。 《庄子·逍遥游》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汉书·苏武传》 “春秋”本表“季节”,组合成复音词后表“年龄”、“时令”的新义。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五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有些词由两个对义单音词组合以后,产生了新义,也就成了双音词。如: 首尾一长短 斤两一重量 旦暮一早晚 尊卑一等级、秩序 古今同形词语的辨析 ①词义上:如果两个单音词语连在一起得不到一个完整的概念或意思重复或 语意矛盾,那么就可能与现代汉语形式或意义不同。 窦宪椒房之亲。 《汉书·第五伦传》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以上结构形式不同 有的结构形式古今一致,但语意有别。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论积贮疏》 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左传·襄八年》 ②语法形式上看:一个词进入句子,就要受到别的成分的制约,通过语法分 析,可以辨析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卦》 如前“交通”带宾语,不可能是名词。“行李”若指物件,就不能发出动作“告
15 单音词。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 子。” 《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两个单音词组合后,产生了新义或转义,那么其双音词的性质也已确立, 不要再看作单音词。 诸侯祭社稷。 《礼记·王制》 执干戈以卫社稷。 《礼记·檀弓》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汉书·苏武传》 “春秋”本表“季节”,组合成复音词后表“年龄”、“时令”的新义。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五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有些词由两个对义单音词组合以后,产生了新义,也就成了双音词。如: 首尾-长短 斤两-重量 旦暮-早晚 尊卑-等级、秩序 古今同形词语的辨析: ①词义上:如果两个单音词语连在一起得不到一个完整的概念或意思重复或 语意矛盾,那么就可能与现代汉语形式或意义不同。 窦宪椒房之亲。 《汉书·第五伦传》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归去来兮辞》 以上结构形式不同。 有的结构形式古今一致,但语意有别。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论积贮疏》 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左传·襄八年》 ②语法形式上看:一个词进入句子,就要受到别的成分的制约,通过语法分 析,可以辨析。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周易·丰卦》 如前“交通”带宾语,不可能是名词。“行李”若指物件,就不能发出动作“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