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学 仕 梅 2004年10-11月
1 古代汉语词汇学 吉 仕 梅 2004 年 10--11 月
第四章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 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査工具书。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 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 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 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 显得有些囫囵吞枣。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 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 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教学内容: 1.字和词 2.单音词和复音词 3.词汇的发展 4.古今词义的异同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同义词 7.典故性语词
2 第四章 词 汇 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部分既是学习的难点,又是重点。学习是时要注意掌握常用 词,常用词以实词为主;除此以外,要勤查工具书。古代汉语词汇学虽然很重要, 但在整个古汉语的研究中,是很薄弱的。总的说来,其研究方法陈旧,没有一套 很完善的专著,有的书虽然引用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引用了现代语义学的 术语,如义位、义素、语义场等,但还不能把它们彻底地贯穿于词汇研究中,还 显得有些囫囵吞枣。教学中尽量避免太多的新名词,紧密结合古书实际,以期达 到帮助大家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许威汉《汉语词汇 学引论》、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 教学内容: 1.字和词 2.单音词和复音词 3.词汇的发展 4.古今词义的异同 5.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同义词 7.典故性语词
第一节 字和词 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 不大严格的。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 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 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在文言中, 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因为在造字之 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如同形字、假借 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 怕:①(b):恬淡、淡泊。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愴乎自持。” (dan恬静,清静)《说文》:“怕,无为也。”这个词后来用“泊”字表示。②(pa) 害怕,惧怕。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醜①形容词,相貌难看。《西门豹治邺》:“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②名 词,类。《尔雅·释鸟》:“凫,雁醜。” 刀:①本义是一种兵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于安平之世而刀剑不 离于身。”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后来又专造 个“舸”表小船。吴均《赠王桂阳》:“行衣侵晓露,征舸犯夜湍。” 夫: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假借为②指 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乎长铗归来者也。”③句末语气词,《论 语·子罕》:“逝者如斯夫!”表感叹语气。 耐:①从而(颊毛)从寸(表法度)。剃除胡须,古代一种轻刑。《后汉书·陈 宠传》:“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②通“能”。《论衡·率性》:
3 第一节 字和词 研究古汉语词汇,首先就得从字谈起。在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的区分是 不大严格的。传统语言学家所谓的字,往往就是词,而实际上字和词之间并不能 划等号。 字和词的区别:简单地说,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而词是音、义结合的 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是不相同的。在文言中, 大多数情况是: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左传·庄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 七个字就是七个词。但有的时候,一个汉字记录的只是词的一个语素,如“朋友”。 有时一个汉字只记录词中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如“蟋蟀”。 在一般情况下,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因为在造字之 初一般是一词造一字,一字记一词,字、词对应较整齐。但是在汉字和词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字同词和异词同字的现象。 异词同字:同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意义毫无关系的词。如同形字、假借 字、通假字(记录本字和通假字)。 同形字,如: 怕:①(bó):恬淡、淡泊。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憺乎自持。” (dàn 恬静,清静)《说文》:“怕,无为也。”这个词后来用“泊”字表示。②(pà) 害怕,惧怕。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醜①形容词,相貌难看。《西门豹治邺》:“呼河伯妇来,视其好醜” ②名 词,类。《尔雅·释鸟》:“凫,雁醜。” 刀:①本义是一种兵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于安平之世而刀剑不 离于身。”②小船。《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后来又专造一 个“舠”表小船。吴均《赠王桂阳》:“行衣侵晓露,征舠犯夜湍。” 夫: ①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假借为②指 示代词“那”。《战国策·齐策四》:“乃歌乎长铗归来者也。”③句末语气词,《论 语·子罕》:“逝者如斯夫!”表感叹语气。 耐:①从而(颊毛)从寸(表法度)。剃除胡须,古代一种轻刑。《后汉书·陈 宠传》:“今律令死刑六百二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②通“能”。《论衡·率性》: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 异字同词:同一个词可以采用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异体字、通假字、古今 字、繁简字。“期”,表示“周”义,期年、期月,也可用“菁”。记录“背叛”义 可用“叛”,有时也可用“畔”。“娶妻”这个意义,可用“取”,也可用“娶”。表 抵押”的“质”,可用“質”,也可用“质”。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古代汉语中字和词是有区别的。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 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字 注意:古代的注释书、字书、韵书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是词,如“虚 字”、“连绵字”实际是虚词、连绵词。而说“词”“辞”时则专指虚词。 =表音符号(联绵词的组成部分) 不成词语素 字人=语素1成词语素 单音词 =词 第二节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所谓单音词,是指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言里是一个汉字记录 个词。单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占优势,特别是在先秦汉语里这一点尤其明显。据统 计,《诗经》中单音词占90.3%,《左传》89%,《史记》、《尔雅》占用80%。而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一般词汇中,复音词却占了80%左右。古代汉语中单音词不仅数 量多,而且使用频率远比复音词高 古汉语词汇主要由单音词构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一)汉字的特点 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 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 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古汉语词汇 与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独立性等特点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4 “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 异字同词:同一个词可以采用不同的书写形式。如异体字、通假字、古今 字、繁简字。“期”,表示“周”义,期年、期月,也可用“朞”。记录“背叛”义 可用“叛”,有时也可用“畔”。“娶妻”这个意义,可用“取”,也可用“娶”。表 “抵押”的“质”,可用“質”,也可用“质”。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古代汉语中字和词是有区别的。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学, 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字。 注意:古代的注释书、字书、韵书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是词,如“虚 字”、“连绵字”实际是虚词、连绵词。而说“词”“辞”时则专指虚词。 =表音符号(联绵词的组成部分) 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 =词 第二节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所谓单音词,是指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言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 个词。单音词在古代汉语中占优势,特别是在先秦汉语里这一点尤其明显。据统 计,《诗经》中单音词占 90.3%,《左传》89%,《史记》、《尔雅》占用 80%。而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一般词汇中,复音词却占了 80%左右。古代汉语中单音词不仅数 量多,而且使用频率远比复音词高。 古汉语词汇主要由单音词构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一)汉字的特点 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的方块汉字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汉字又是表意体 系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这为单音词 的产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古汉语单音词占主导地位,是古汉语词汇 与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的单音节、表意性、独立性等特点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字 单音词 =语素
(二)书写条件 我们知道,上古时代的书写条件是相当困难的。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是怎 样书写的呢?最初是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就是 那个时代的“书籍”。稍后,古人发明了简札,把字刻在竹简和木札上(至发明笔 墨后,才改用笔墨书写),再串联起来成为“书”。这样的书写条件,当然就要求 文字越简单越好。因此,古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力求用最少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单音词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在古汉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就非常大 (三)书面语与口语分离 古人写的文章是当时的书面语,书面语主要是供人看的,与口语差别较大 我们很难想象,古人说的话就跟他们写的文章一样简略。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应 该是:古代书面语与口语是分离的。古汉语书面语虽然以口语为基础,但却有许 多与口语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越来越突出。口语则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紧密相关。当然口语的发展也不断地影响着书面语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像现代汉 语一样与书面语逐渐合流。书面语作为古代汉语的正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而 口语反而长期被人们忽略。虽然偶尔有一两部作品记录了口语,但与书面语比较 起来,那就微不足道了。我们所讲的古代汉语,实际上只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并 不包括口语。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 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因此,书面语与口 语的分离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单音词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占优势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一般来说,古 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往往是字词不分。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注意不 要以今天的双音词去误解古代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其他结构。(正由于单 音词占优势,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会字词不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5 (二)书写条件 我们知道,上古时代的书写条件是相当困难的。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是怎 样书写的呢?最初是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就是 那个时代的“书籍”。稍后,古人发明了简札,把字刻在竹简和木札上(至发明笔 墨后,才改用笔墨书写),再串联起来成为“书”。这样的书写条件,当然就要求 文字越简单越好。因此,古人在写文章时,总是力求用最少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单音词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在古汉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就非常大。 (三)书面语与口语分离 古人写的文章是当时的书面语,书面语主要是供人看的,与口语差别较大。 我们很难想象,古人说的话就跟他们写的文章一样简略。比较合乎情理的结论应 该是:古代书面语与口语是分离的。古汉语书面语虽然以口语为基础,但却有许 多与口语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越来越突出。口语则成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紧密相关。当然口语的发展也不断地影响着书面语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像现代汉 语一样与书面语逐渐合流。书面语作为古代汉语的正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而 口语反而长期被人们忽略。虽然偶尔有一两部作品记录了口语,但与书面语比较 起来,那就微不足道了。我们所讲的古代汉语,实际上只是古代汉语书面语,并 不包括口语。古汉语书面语与口语有许多差别,如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但主 要差别在于词型,书面语以单音词为主,口语以复音词为主。因此,书面语与口 语的分离是造成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重要原因。 了解了单音词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占优势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一般来说,古 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往往是字词不分。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注意不 要以今天的双音词去误解古代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或其他结构。(正由于单 音词占优势,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难怪古人会字词不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