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长恨歌》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易经·丰卦》 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韩非子·存韩》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荀子·解蔽》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王制》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 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韩非子·外左上》 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汜论》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 当然,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古代两个经 常连用的单音词,有的很早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如“地方”, 在古代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领域”“区域面积”的意思,《管子·地势》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当时”在古代作为一个复音词使用,其 意义和现代的“当时”相同,《孙子·作战》:“虽当时有用兵之术,不能防其后 患。”同样两个字,在古书中有时是一个复音词,有时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两者 意义不同,要注意根据上下文分辨清楚。 二、复音词 复音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6
6 《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长恨歌》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易经·丰卦》 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 《韩非子·存韩》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荀子·解蔽》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荀子·王制》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 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韩非子·外左上》 故圣人以身体之。 《淮南子·汜论》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蔺列传》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 当然,现代汉语的复音词,有一部分是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古代两个经 常连用的单音词,有的很早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如“地方”, 在古代就成为一个复音词,表示“领域”“区域面积”的意思,《管子·地势》: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当时”在古代作为一个复音词使用,其 意义和现代的“当时”相同,《孙子·作战》:“虽当时有用兵之术,不能防其后 患。”同样两个字,在古书中有时是一个复音词,有时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两者 意义不同,要注意根据上下文分辨清楚。 二、复音词 复音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主要优势,但单音词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过多 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影响交际。因此单音词必须向复音词发展。同时,单音词构 成能力强,演变为复音词也就有了可能。事实上,在两汉时期,复音词就逐渐多 了起来,有的词在先秦时是单音词,《左传·隐公元年》:“于是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僖公四年》:“君梦齐姜。”在汉代就变为双音词。《史记·郑世家》:“段 至京,缮治甲兵。”《史记·晋世家》:“君梦见齐姜。”唐宋以来,新词的产生就 以双音词为主了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论 1980年6月出版的王力《汉语史稿》中册:“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 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90年5期《人大复印资 料》)指出: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辅音声母(中古不同声母的汉字在谐声 时代能够使用同一声符,如“各(k-):洛(-)”、“剥p-)、录(l-)”kl、‘pl 上古有相当一批阴声韵字也具有辅音韵尾-b、d等。因此由于具有大量的复辅音 声母和辅音韵尾,所以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从西周、春秋一直到东汉 乃至魏晋,是汉语语音大为简化的时期,复辅音声母逐渐丧失殆尽,具有辅音韵 尾的阴声韵字也脱落韵尾。语音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交际,要求运用其他手段 补偿。但是语音的简化只是词汇复音化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首先是词 汇量的迅猛增长。西周、春秋时期社会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 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而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音节的数量毕竟有限 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汉语词汇 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荀子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指出:“单 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是对当时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深刻描写。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用 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 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7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主要优势,但单音词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过多 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影响交际。因此单音词必须向复音词发展。同时,单音词构 成能力强,演变为复音词也就有了可能。事实上,在两汉时期,复音词就逐渐多 了起来,有的词在先秦时是单音词,《左传·隐公元年》:“于是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僖公四年》:“君梦齐姜。”在汉代就变为双音词。《史记·郑世家》:“段 至京,缮治甲兵。”《史记·晋世家》:“君梦见齐姜。”唐宋以来,新词的产生就 以双音词为主了。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论: 1980 年 6 月出版的王力《汉语史稿》中册:“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 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90年5期《人大复印资 料》)指出: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辅音声母(中古不同声母的汉字在谐声 时代能够使用同一声符,如“各(k-):洛(l-)”、“剥(p-)、录(l-)”˙k l、˙p l。 上古有相当一批阴声韵字也具有辅音韵尾-b、-d 等。因此由于具有大量的复辅音 声母和辅音韵尾,所以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从西周、春秋一直到东汉 乃至魏晋,是汉语语音大为简化的时期,复辅音声母逐渐丧失殆尽,具有辅音韵 尾的阴声韵字也脱落韵尾。语音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交际,要求运用其他手段 补偿。但是语音的简化只是词汇复音化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首先是词 汇量的迅猛增长。西周、春秋时期社会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词 汇必须极大地丰富起来。而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音节的数量毕竟有限, 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汉语词汇 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荀子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指出:“单 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这是对当时汉语词汇复音化趋势的深刻描写。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用 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 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9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92年1期《古汉语研究》)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等都谈到词汇双 音化的原因 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单音词一方面从古到今一直作为能独 立运用的单音词出现,而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复音词中合成词的一个语素出现; 有的还可以作为单纯词的一个音节出现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别: (一)单纯词(单纯复音词) 只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复音词 组成单纯复音词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两个 (或多个)音节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 、联绵词 两个字合起来成为一个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这种词叫连 绵词。有的书又称为“联绵字”、“连语”、“骈(并列、对偶)语”、“骈字”。王 国维说它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联绵词可分为: ①双声连绵词 古声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今太子肤色靡曼。 枚乘《七发》 靡曼皓齿。 《吕氏春秋·本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又如:参差、栗烈、蜘蹰、流离、倜傥、恍惚、邂逅、鸳鸯、憔悴、唐突、 踌躇、踊跃、浩瀚。 ②叠韵连绵词 古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梁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摇于门。 《礼记·檀弓上》
8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9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92年1期《古汉语研究》)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等都谈到词汇双 音化的原因。 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单音词一方面从古到今一直作为能独 立运用的单音词出现,而另一方面它们又作为复音词中合成词的一个语素出现; 有的还可以作为单纯词的一个音节出现。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别: (一)单纯词(单纯复音词) 只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复音词。 组成单纯复音词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两个 (或多个)音节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 1、联绵词 两个字合起来成为一个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这种词叫连 绵词。有的书又称为“联绵字”、“连语”、“骈(并列、对偶)语”、“骈字”。王 国维说它是“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联绵词可分为: ①双声连绵词 古声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今太子肤色靡曼。 枚乘《七发》 靡曼皓齿。 《吕氏春秋·本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又如:参差、栗烈、蜘蹰、流离、倜傥、恍惚、邂逅、鸳鸯、憔悴、唐突、 踌躇、踊跃、浩瀚。 ②叠韵连绵词 古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联绵词。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孟·梁上》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摇于门。 《礼记·檀弓上》
《释文》:“逍摇本又作逍遥” 逍遥,“宵”部。 又如:绸缪(、侏儒(朱儒)、扶疏(跦)、窈窕、逶迤、逡巡、差池、望羊 崔嵬、仓皇、徘徊、荒唐、朦胧、婆娑、须臾、芍药。 ③双声迭韵连绵词 古声、韵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周南·关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缱绻从公,无通外内。 《左传·昭25年》 优游尔休矣。 《诗经·大雅·卷阿》 又如:间关(婉转)、绵蛮(小鸟的样子)、蔽芾 ④非双声叠韵 古音无任何关系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孟子·万章上》 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又如;科斗(蝌斗)、滂沱、颠沛、狼藉、芙蓉、葡萄、扶摇等。 学习连绵词时应注意: ①绝大多数联绵词是双声叠韵,但并非双声叠韵的复音词都是联绵词 双声:亲戚、将军 叠韵:刚强、人伦 上四词都可以拆开,各以其语素义进入该词。 ②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准 蟋蟀,今非双声,但古音同为“心”母字 芣苢,今非叠韵,但上古音同为“之”部字, ③联绵词的每个字与所表示的意义无关,因此不能拆开分析。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有的本来都没有意义,联缀在一起,才成为一个语素,表 示一种意义,如“葡萄”、“徘徊”等;有的分开来虽然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单音 词,各有意义,但当它们联缀在一起组成联绵词时,就只代表两个没有意义的音 节,成了一个新词,表示一种新的意义,如“依稀”、“从容”等。因此,联绵词 虽然有两个音节,但实际上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是不能把两个字拆开来加 以分析和理解的
9 《释文》:“逍摇本又作逍遥” 逍遥,“宵”部。 又如:绸缪(、侏儒(朱儒)、扶疏(踈)、窈窕、逶迤、逡巡、差池、望羊、 崔嵬 、仓皇、徘徊、荒唐、朦胧、婆娑、须臾、芍药。 ③双声迭韵连绵词 古声、韵相同或相近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周南·关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缱绻从公,无通外内。 《左传·昭 25 年》 优游尔休矣。 《诗经·大雅·卷阿》 又如:间关(婉转)、绵蛮(小鸟的样子)、蔽芾 ④非双声叠韵 古音无任何关系而意义单纯的连绵词。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 《孟子·万章上》 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诗·秦风·权舆》 又如;科斗(蝌斗)、滂沱、颠沛、狼藉、芙蓉、葡萄、扶摇等。 学习连绵词时应注意: ①绝大多数联绵词是双声叠韵,但并非双声叠韵的复音词都是联绵词。 双声:亲戚、将军 叠韵:刚强、人伦 上四词都可以拆开,各以其语素义进入该词。 ②判断联绵词的声韵必须以上古音为准。 蟋蟀,今非双声,但古音同为“心”母字 芣苢,今非叠韵,但上古音同为“之”部字。 ③联绵词的每个字与所表示的意义无关,因此不能拆开分析。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有的本来都没有意义,联缀在一起,才成为一个语素,表 示一种意义,如“葡萄”、“徘徊”等;有的分开来虽然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单音 词,各有意义,但当它们联缀在一起组成联绵词时,就只代表两个没有意义的音 节,成了一个新词,表示一种新的意义,如“依稀”、“从容”等。因此,联绵词 虽然有两个音节,但实际上是只有一个语素的单纯词,是不能把两个字拆开来加 以分析和理解的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秋水》 “望洋”若理解为“望着海洋”,似乎也通,但这个词在它书中又作“望羊”、“望阳”、 “眈(盲的异体字)羊”。如果拆开理解,则五花八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洋”在宋以后 才有“海洋”义,在先秦没有称海为洋的说法。由于有人将“望洋”理解为“望着海洋”,于 是产生了成语“望洋兴叹”。“望洋”“阳”部,叠韵连绵词,仰视貌。旋,改变。面目,态度。 若,海神名。抬起头对海神若叹息说 将连绵词拆开分析的情况古已有之 犹豫:“餘”母双声,拿不定主意 《颜氏家训·书证》:“《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 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超越)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 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为犹豫。”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 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诗·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 《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史记·项羽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开张易旧 处”不可解。其实“辟易”是叠韵,“锡”部,义即“倒退”。 何为首鼠两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裴駟《史记集解》:“首鼠,一前一却也。”老鼠的头时伸时缩。其实,“首 鼠”又作“首施”“首摄”,皆“清”母双声,指进退不定,迟疑不决,瞻前顾后。 近人朱起凤因不解“首鼠”“首施”,招人笑话,发愤写成《辞通》 ①联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不求字形相同,故写法比较自由。 匍匐,又作蒲服、匍伏、蒲伏、扶服、扶伏。如: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邶·谷风》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礼记·檀弓下》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 《史记·苏秦列传》
10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秋水》 “望洋”若理解为“望着海洋”,似乎也通,但这个词在它书中又作“望羊”、“望阳”、 “盳(盲的异体字)羊”。如果拆开理解,则五花八门。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洋”在宋以后 才有“海洋”义,在先秦没有称海为洋的说法。由于有人将“望洋”理解为“望着海洋”,于 是产生了成语“望洋兴叹”。“望洋”“阳”部,叠韵连绵词,仰视貌。旋,改变。面目,态度。 若,海神名。抬起头对海神若叹息说。 将连绵词拆开分析的情况古已有之 犹豫:“餘”母双声,拿不定主意。 《颜氏家训·书证》:“《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 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超越)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此 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谓不决为犹豫。” 《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 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诗·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 《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史记·项羽本纪》 张守节《史记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开张易旧 处”不可解。其实“辟易”是叠韵,“锡”部,义即“倒退”。 何为首鼠两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裴駰《史记集解》:“首鼠,一前一却也。”老鼠的头时伸时缩。其实,“首 鼠”又作“首施”“首摄”,皆“清”母双声,指进退不定,迟疑不决,瞻前顾后。 近人朱起凤因不解“首鼠”“首施”,招人笑话,发愤写成《辞通》 ①联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不求字形相同,故写法比较自由。 匍匐,又作蒲服、匍伏、蒲伏、扶服、扶伏。如: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诗·邶·谷风》 《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礼记·檀弓下》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 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 《史记·苏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