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A)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 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A)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②硏究教材。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髙度、从 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 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C.让学 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 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 则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C.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C)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 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②教师观的转变③学生观的转变④教学观的转变⑤评价观 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 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 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②研究教材。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 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 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 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 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 则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②教师观的转变③学生观的转变④教学观的转变⑤评价观 的转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 些变化( 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③由侧重知识 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要求过髙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 选择性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 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 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 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④我国 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 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 ①均衡性②综合性③选择性④系统性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 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 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 些变化( C )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③由侧重知识 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要求过高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 选择性 A. ①②③④ B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 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 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教材是对课 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 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④我国 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 国教改的启示 A. ③④⑤⑥ B. ①②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A ) ①均衡性②综合性③选择性④系统性⑤实用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 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 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D )。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 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 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知觉 10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 育方法是(C) A.陶冶教育法B说服教育法C榜样示范教育法D.实践锻炼教育法 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C) A.三心二意B.三令五申C.三言两语D三番五次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A.以综合课程为主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以分科课程为主D 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A.均衡性发展性互补性B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C.针对性发展性综合性D针对性整合性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B.“三个有利于标准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和平与发展 108、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B.信息化社会C学习型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B.基本素养C教学原则D.评价建议 l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A.课程内容B课程目标C课程结构D.课程理念 l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③展现教学过程 的魅力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 A )。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 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 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 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 育方法是( 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C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 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B )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 D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C )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 C )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B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C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 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l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B.进行双基教学C以学科为主教育D一切为了每 位学生的发展 115、(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B地方教材C校本教材D教学大纲 l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 学为主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 B.4C.5 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C)放在中心位置。 A.学生B教材C教师D教师和学生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A)意义更大。 A.班主任B.科任教师C校长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C),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 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A.教学目标B情感态度价值观C教学要求D.教学过程 121、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B)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D信 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D) 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C学生成才D.人性养育 123、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 A.民主平等B关心学生C以人为本D鼓励学生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 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 A.单一性B多元性C动态性 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 点 A.科学性B灵活性C.有创意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 A.促进发展B甄别与选拔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C.自评与他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 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 学为主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 )次。 A. 7 B. 4 C. 5 D. 8 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C )放在中心位置。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A )意义更大。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C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 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_________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 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__________的圣殿。(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3、__________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A )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 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的发展 125、(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 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