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轨道模型 氢原子电子只能在一系列一定大小,彼此分隔的量子化的 轨道上运动。电子在这样轨道上运动具有一定能量;电 子从大轨道跃迁到小轨道时就放出一个相应能量的光子。 包括两个内容: 1.原子可长久处于定态,不发出也不吸收能量; 2.原子发出或吸收能量的方式,只能是通过从一定态跃迁 到另一定态。 玻尔提出的关于原子的量子规律,在原子核式模型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原子结构轮廓,提出了微观体系特有 量子规律,它的局限性仅仅解释了氢原子这一最简单的原 子光谱现象,是一种半经典的理论
原子轨道模型 • 氢原子电子只能在一系列一定大小,彼此分隔的量子化的 轨道上运动。电子在这样 轨道上运动具有一定能量;电 子从大轨道跃迁到小轨道时就放出一个相应能量的光子。 • 包括两个内容: 1.原子可长久处于定态,不发出也不吸收能量; 2.原子发出或吸收能量的方式,只能是通过从一定态跃迁 到另一定态。 • 玻尔提出的关于原子的量子规律,在原子核式模型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原子结构轮廓,提出了微观体系特有 量子规律,它的局限性仅仅解释了氢原子这一最简单的原 子光谱现象,是一种半经典的理论
(6)德布罗意波一物质波和量子力学的创立 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892年1987年)。1924年获 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母校理论物理学 教授直至1962年退休。193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 院士。 德布罗意在1924年发表电子波动论文,当时光的波 粒二象性刚被证实,他把这种二象性推广到物质粒 子,解决了原子内的电子运动问题,为此获192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物粒子动量mv,具有波长1=h伊,称为德布 罗意波。 戴维逊与革末关于电子在晶体上的散射实验,证实 了德布罗意的假设。测不准原理 △EAt≥h/2,或A△q~h2 若把粒子的动量非常精确地测定4p→0,那么它的位 置就非常不确定Aq→。由此引出几率分布的概念, 量子力学波函数又称几率波
(6) 德布罗意波―物质波和量子力学的创立 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1892年~1987年)。1924年获 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母校理论物理学 教授直至1962 年退休。193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 院士。 德布罗意在1924年发表电子波动论文,当时光的波 粒二象性刚被证实,他把这种二象性推广到物质粒 子,解决了原子内的电子运动问题,为此获1929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物粒子动量m v,具有波长 λ= h /p ,称为德布 罗意波。 • 戴维逊与革末关于电子在晶体上的散射实验,证实 了德布罗意的假设。测不准原理 • ΔEΔt ≥ h /2 ,或 ΔpΔq ~h/2 • 若把粒子的动量非常精确地测定Δp→0,那么它的位 置就非常不确定Δq→∞。由此引出几率分布的概念, 量子力学波函数又称几率波
薛定锷方程(自由粒子) V2平=i型 (保守力场中) 2V平+W= 量子力学理论的创立,为我们 深入研究原子和其他粒子物理 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 薛定锷方程(自由粒子) • (保守力场中) • 量子力学理论的创立,为我们 深入研究原子和其他粒子物理 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m i t − = 2 2 2 m V i t − + = 2 2 2
2原子光谱分析的发展过程 原子光谱在化学分析上的应用是建立在一系列基 础知识和实验之上的,包括光谱的起源和性质的基本知 识,关产生、纪录以及测量谱线波长和强度的方法、仪 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光谱学的发展历史作一下回顾 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习积极性。 (1)牛顿棱镜色散实验 1665年,太阳光通过光阑小园孔照射在玻璃三棱镜上, 光束经棱镜折射,投射在光屏上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 序排列的长条像,牛顿称它为“光谱”( spectrum) 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简单组成部分。这些组成合起来又恢 复白色。从第一棱镜分解出某种颜色(如黄色),令 它再通过棱镜,结果没有新的成分分解出来
2 原子光谱分析的发展过程 原子光谱在化学分析上的应用是建立在一系列基 础知识和实验之上的,包括光谱的起源和性质的基本知 识,关产生、纪录以及测量谱线波长和强度的方法、仪 器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光谱学的发展历史作一下回顾, 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习积极性。 (1) 牛顿棱镜色散实验 1665年,太阳光通过光阑小园孔照射在玻璃三棱镜上, 光束经棱镜折射,投射在光屏上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 序排列的长条像,牛顿称它为“光谱”(spectrum). 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简单组成部分。这些组成合起来又恢 复白色。从第一棱镜分解出 某种颜色(如黄色),令 它再通过棱镜,结果没有新的成分分解出来
(2)可见光区域的确定 1802年托马斯( Thomas)首先根据波的干涉原理测量了 光的波长,指出可见光区为424-657mm,与现在公认的数值 非常接近。 (3)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发现 1802年沃拉斯顿( Wollaston),指出太阳光谱中存在着 些暗线——原子吸收光谱最早的观察。 1814年夫琅和费( Fraunhoger)用狭缝和置于棱镜后的望远 镜仔细观察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确定了这些暗线的位置, 编制了700条太阳暗线的目录。1821年他又发明了光栅,并用 行射光栅测定暗线的波长一著名的夫琅和费暗线,如D双线 5890和589.6m。夫氏本人无法解释这些暗线
(2) 可见光区域的确定 1802年托马斯(Thomas)首先根据波的干涉原理测量了 光的波长,指出可见光区为424-657nm,与现在公认的数值 非常接近。 (3) 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发现 1802年沃拉斯顿(Wolleston),指出太阳光谱中存在着 一些暗线――原子吸收光谱最早的观察。 1814年夫琅和费(Fraunhoger)用狭缝和置于棱镜后的望远 镜仔细观察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确定了这些暗线的位置, 编制了700条太阳暗线的目录。1821年他又发明了光栅,并用 衍射光栅测定暗线的波长―著名的夫琅和费暗线,如D双线 589.0 和 589.6nm。夫氏本人无法解释这些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