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 电子的发现者,1906年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George Paget Thomson 1892-1975,因通过实验发现 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 现象,1937年获得物理奖。 是诺贝尔奖历史上6次“子承 父业”奇迹之一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英国物理学家, 电子的发现者,1906年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George Paget Thomson, 1892-1975,因通过实验发现 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 现象,1937年获得物理奖。 是诺贝尔奖历史上6次“子承 父业”奇迹之一
(4)卢瑟福核式模型 ( Ernest ruther ford),新西兰农夫之子,1895 年卢瑟福以第二名考入剑桥读书。 a粒子散射实验,a粒子是放射性物体中发狲 出来的快粒子(后来被证明是氦原子核,因放射 性研究获诺贝尔奖。)
(4) 卢瑟福核式模型 (Ernest Rutherford),新西兰农夫之子,1895 年卢瑟福以第二名考入剑桥读书。 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是放射性物体中发射 出来的快粒子(后来被证明是氦原子核,因放射 性研究获诺贝尔奖。)
观测a粒子散射的仪器状置示意图 R a粒子在原子的汤姆逊模型中的散射 a粒于在原子的核式棋型中的散射 2Ze-r 4 R F=22e2/4兀8or2)
F = 2Ze2 /(4πε0 r 2 ) 3 0 2 4 2 R F Ze r =
即粒子进入球体后,离球心越近,受力越小。 α粒子的初速度可知的,按汤姆迹模型不可能产 生大角度散射。 ·实验证明,α粒子偏转>90占1/800,是汤姆逊模 型无法解释的。1911年提出卢瑟福模型:原子 中带正电部分很小,电子在带正电部分的外边, 因此,u粒子进入原子区受力2Ze2(4mc0r2),可 产生大角度的散射。 1908年卢瑟福获诺贝尔化学奖。卢氏的学生和 助手11人获诺贝尔奖。卢瑟福埋葬在威斯敏特 斯特教堂,永远伴随牛顿和开尔文
• 即α粒子进入球体后,离球心越近,受力越小。 α粒子的初速度可知的,按汤姆逊模型不可能产 生大角度散射。 • 实验证明,α粒子偏转>90占1/8000,是汤姆逊模 型无法解释的。1911年提出卢瑟福模型:原子 中带正电部分很小,电子在带正电部分的外边, 因此,α粒子进入原子区受力 2Ze2 /(4πε0 r 2 ) ,可 产生大角度的散射。 • 1908年卢瑟福获诺贝尔化学奖。卢氏的学生和 助手11人获诺贝尔奖。卢瑟福埋葬在威斯敏特 斯特教堂,永远伴随牛顿和开尔文
(5)玻尔氢原子理论 原子的核式模型建立时,只是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对原子核外电子 的情况一无所知。 ·玻尔从核式模型(核10-15m量级,原子半径1010m量级,自然想到带负 电的电子绕核运动)。 原有的经典理论: 1电子在原子内部振荡,就必然发射电磁波(麦克斯韦方程组能量逐渐减 少,最终电子落到核上。原子半径只能是1015m,事实上原子一般半径为 1010m,与事实不符。 2电子轨道连续缩小,轨道运动的频率连续增大,原子光谱应该是连续光 谱,显然与事实也不符。 玻尔认为电子的轨道是分隔的,半径有一定数值大小,不能连续变化。玻 尔提出,电子轨道rmv=nh,电子在轨道上运动一周的位移2rr乘动量 (mv)应等于普朗克常数的整数倍
( 5 ) 玻尔氢原子理论 原子的核式模型建立时,只是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对原子核外电子 的情况一无所知。 • 玻尔从核式模型(核10-15 m量级,原子半径10-10 m 量级,自然想到带负 电的电子绕核运动)。 • 原有的经典理论: • 1.电子在原子内部振荡,就必然发射电磁波(麦克斯韦方程组),能量逐渐减 少,最终电子落到核上。原子半径只能是10-15 m,事实上原子一般半径为 10-10 m, 与事实不符。 • 2.电子轨道连续缩小,轨道运动的频率连续增大,原子光谱应该是连续光 谱,显然与事实也不符。 • 玻尔认为电子的轨道是分隔的,半径有一定数值大小,不能连续变化。玻 尔提出,电子轨道2πr mv =nh, 电子在轨道上运动一周的位移2πr 乘动量 (mv)应等于普朗克常数的整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