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 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1。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并存与论战不休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它呈现出什么趋势呢?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 杂化等,不能不反映别人们的头脑中来,而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 生活方式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各个反对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已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文本译者高鸿业教授在评论该书的第十二版时指出:“大致 在1980年以前,包括该书第十一版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总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把凯恩斯 主义当作唯一的“真理”加以阐述,而其他学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次要的补充或分歧。第十 二版改变了这种态度,它公开承认,经济学是‘演化式’的科学,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 变换说法的科学”。“从西方宏观理论的角度来看,第十二版的最大改变在于改变了凯恩斯主 义独霸的局面,而大量采纳了货币主义、合理预期学派、甚至还有供给学派的理论。”2 第三,尽管60年代后期以来,凯恩斯作为“西方经济学大天使的形象”“受到了严重 的损害”3,但是,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当前仍居于正统的地位。陈岱孙教授在分析新制度 学派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宗”地位时,指出“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资产阶 级感到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是继续把凯恩斯主义当作‘经济学正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 本依据。它宁肯寄希望于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修修补补,也不愿接受现代制度 经济学的说教。归根到底一句话,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 而不是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的喜爱和憎恶”4 第四,当前各流派的并存与论战,已呈现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趋势。例如,一些流 派的经济学家曾提出要扩大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打破传统的纯经济分析框框,强调要把经济 学的研究同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经济学来个“解放”。又有一些流派的经济学家提出 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经济学“精密化和科学化”。还有一些流派 在一定条件下已在汲取论战对方有价值的见解。如新古典综合派中的一些人感到市场调节作 用是不可轻视的,贷币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货币学派中的一些人则认为国家在某 些方面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等等。总之,当前各流派的并存和论战所呈现的这些趋势表明, 西方经济学界正在酝酿着一次重大变革,或者说,它正预示着另一次经济学革命的来临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建国以来,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工作中全面照搬苏联的理论观点,对西方经济 理论,尤其是1830年至当代的西人经济理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一边倒”的方针不再存在,但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当代 西方经济学,仍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十年动乱期间,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单纯是全盘否定,而是根本不去了解,西方 经济理论中合理的、科学的和先进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因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 活动走了很多弯路。 引自《国外经济学讲座》第4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高鸿业:“简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载《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4月28日。 陈岱孙:为《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所作的“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5页。 6
6 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 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1。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并存与论战不休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它呈现出什么趋势呢?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 杂化等,不能不反映别人们的头脑中来,而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 生活方式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各个反对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已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文本译者高鸿业教授在评论该书的第十二版时指出:“大致 在 l980 年以前,包括该书第十一版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总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把凯恩斯 主义当作唯一的“真理”加以阐述,而其他学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次要的补充或分歧。第十 二版改变了这种态度,它公开承认,经济学是‘演化式’的科学,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 变换说法的科学”。“从西方宏观理论的角度来看,第十二版的最大改变在于改变了凯恩斯主 义独霸的局面,而大量采纳了货币主义、合理预期学派、甚至还有供给学派的理论。”2 第三,尽管 60 年代后期以来,凯恩斯作为“西方经济学大天使的形象”,“受到了严重 的损害”3,但是,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当前仍居于正统的地位。陈岱孙教授在分析新制度 学派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宗”地位时,指出“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资产阶 级感到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是继续把凯恩斯主义当作‘经济学正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 本依据。它宁肯寄希望于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修修补补,也不愿接受现代制度 经济学的说教。归根到底一句话,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 而不是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的喜爱和憎恶”4。 第四,当前各流派的并存与论战,已呈现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趋势。例如,一些流 派的经济学家曾提出要扩大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打破传统的纯经济分析框框,强调要把经济 学的研究同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经济学来个“解放”。又有一些流派的经济学家提出, 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经济学“精密化和科学化”。还有一些流派 在一定条件下已在汲取论战对方有价值的见解。如新古典综合派中的一些人感到市场调节作 用是不可轻视的,贷币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货币学派中的一些人则认为国家在某 些方面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等等。总之,当前各流派的并存和论战所呈现的这些趋势表明, 西方经济学界正在酝酿着一次重大变革,或者说,它正预示着另一次经济学革命的来临。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建国以来,在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我们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工作中全面照搬苏联的理论观点,对西方经济 理论,尤其是 1830 年至当代的西人经济理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在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一边倒”的方针不再存在,但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当代 西方经济学,仍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十年动乱期间,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已经不单纯是全盘否定,而是根本不去了解,西方 经济理论中合理的、科学的和先进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因而使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 活动走了很多弯路。 1 引自《国外经济学讲座》第 4 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40 页。 2 高鸿业:“简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载《世界经济导报》1986 年 4 月 28 日。 3 陈岱孙:为《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所作的“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 页。 4 陈岱孙:为厉以宁教授的《论加尔布雷思的制度经济学说》一书所做的《序》,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15 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对外闭关自守的状况,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开放搞活的转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 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在大学课程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它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日益为人们所承认。 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可供我们借鉴采择的有用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反映社会化大 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的理论观点、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研究手段等。可以概括地提出以 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生 产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布局、劳动管理、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成本核算、经济监督与 审计等 2.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分析方法。如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 析法”,就是社会经济体系中各部门消耗工料数量(投入)和生产产品数量(产出)的相互依存关 系、产品的价值构成、以及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分析方法。这是里昂惕夫30年代至60年代 不断研究的结果,当前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陈岱孙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在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许要比在私人自由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广泛。”1 3.西方微观经济学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价格和售量、竞争和垄断等有关市场机制的 分析。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论证均衡价格论时所应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 某一商品价格涨跌的一定比率会引起需求发生多大的变化率,然后用这个变化率之比,去测 量各自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度,这对我们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4.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条件、总资源供给、社会购买力、经济增长 财政与货币政策、社会消费趋势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调节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用“乘 数论”来说明一次投资的变动会对需求、就业、收入、产生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在经 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乘数论”所反映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这种连锁效应,对于我们研 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关于经济数学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现象 的定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特别是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这对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和 经济预测等,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方法,原来是奥地利学派和数理经 济学派在创立边际效用价值论时所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各 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之间的依 存关系,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之间的依存关系等,这对于企业进行扩 大投资与生产的决策,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此外,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所揭露的西方工业比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如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均、社会危机等等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 须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这些弊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还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技术,搜集 汇编了大量的实际资料。这些实际资料对我们当然也是可以利用的。 总之,我们对待西方经济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批判的盲目肯 定的倾向,又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倾向。 1陈岱孙:“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的现代化”,载《世界经济》1983年第9期,第13页
7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结束了对外闭关自守的状况,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开放搞活的转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 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在大学课程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它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日益为人们所承认。 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可供我们借鉴采择的有用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反映社会化大 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的理论观点、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以及研究手段等。可以概括地提出以 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生 产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布局、劳动管理、能源和原材料的有效利用、成本核算、经济监督与 审计等。 2.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分析方法。如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 析法”,就是社会经济体系中各部门消耗工料数量(投入)和生产产品数量(产出)的相互依存关 系、产品的价值构成、以及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分析方法。这是里昂惕夫 30 年代至 60 年代 不断研究的结果,当前已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陈岱孙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在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许要比在私人自由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广泛。”1 3.西方微观经济学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价格和售量、竞争和垄断等有关市场机制的 分析。如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论证均衡价格论时所应用的“弹性”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 某一商品价格涨跌的一定比率会引起需求发生多大的变化率,然后用这个变化率之比,去测 量各自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强度,这对我们研究如何发挥市场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显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4.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条件、总资源供给、社会购买力、经济增长、 财政与货币政策、社会消费趋势的分析,及其所得出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经济调节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用“乘 数论”来说明一次投资的变动会对需求、就业、收入、产生连锁效应。这种连锁效应,在经 济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乘数论”所反映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这种连锁效应,对于我们研 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关于经济数学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现象 的定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的试验,特别是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这对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和 经济预测等,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方法,原来是奥地利学派和数理经 济学派在创立边际效用价值论时所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边际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各 种经济变量的增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成本增加之间的依 存关系,分析产量的增加与它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之间的依存关系等,这对于企业进行扩 大投资与生产的决策,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此外,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所揭露的西方工业比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缺陷,如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分配不均、社会危机等等问题,从反面告诫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 须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这些弊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还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技术,搜集、 汇编了大量的实际资料。这些实际资料对我们当然也是可以利用的。 总之,我们对待西方经济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要反对无批判的盲目肯 定的倾向,又要反对全盘否定的倾向。 1 陈岱孙:“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的现代化”,载《世界经济》1983 年第 9 期,第 13 页
新古典综合派 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年)的《通论》出版后,在西方资产阶级 经济学中出现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凯恩斯主义逐渐 成为风靡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也纷纷对凯恩斯的经济 理论进行注释、补充和修订,编造了形形色色的经济波动论、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等。 所有这些在凯恩斯《通论》这部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统称 为“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国经济 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待·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另一主要支派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和 尼科拉·卡尔多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亦称“凯恩斯左派”)。本章专门评介新古典 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 凯恩斯革命”及其意义 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经 济政策主张。 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矛盾 不断激化,陷入了重重困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 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到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4.9%,英国 的失业率也达到21.3%,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者预计超过了3000万。面对着这场史无前 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过剩,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 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 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 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和 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的满足。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经把新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命题2: (1)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社 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 危机。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萨伊定律”。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经济一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 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一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 供给实行管制 琼·罗宾逊1971年12月7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84届年会的李查德·T·艾黎讲座上 2参阅L·雷诺兹:《宏观经济学—一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5-1
8 新古典综合派 l936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 年)的《通论》出版后,在西方资产阶级 经济学中出现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此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凯恩斯主义逐渐 成为风靡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也纷纷对凯恩斯的经济 理论进行注释、补充和修订,编造了形形色色的经济波动论、增长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等。 所有这些在凯恩斯《通论》这部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统称 为“后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形成了两大主要支派,一是以美国经济 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詹姆士·托宾和罗伯待·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另一主要支派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庇罗·斯拉法和 尼科拉·卡尔多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亦称“凯恩斯左派”)。本章专门评介新古典 综合派的主要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主张。 一、“凯恩斯革命”及其意义 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渊源——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经 济政策主张。 20 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矛盾 不断激化,陷入了重重困境。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 国经济陷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到 1933 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 24.9%,英国 的失业率也达到 21.3%,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者预计超过了 3000 万。面对着这场史无前 例的经济危机,大量的失业和生产过剩,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就是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学的第一次危机”。1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之前,在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理论是以马歇 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从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和马歇尔 的“局部均衡理论”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描绘成一部可以自行调节的“美妙”机器,认为 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全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和 合理配置,保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得到最大的满足。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雷诺兹曾经把新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归纳为以下命题2: (1)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根据这一“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社 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 危机。这一命题通常被称为“萨伊定律”。 (2)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当经济—旦处于不均衡时,市场经 济的各种机制会使它恢复均衡。 (3)利息率是调节经济生活中储蓄等于投资的机制。 (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中劳动供求均衡的机制。 (5)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不需要政府干预,但是,允许有—个例外,政府可以对货币的 供给实行管制。 1 琼·罗宾逊 1971 年 12 月 7 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 84 届年会的李查德·T·艾黎讲座上的讲演。 2 参阅 L·雷诺兹:《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15—117 页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30年代 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1。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 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 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 理论 在《通论》中,凯思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 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 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凯思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 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 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 效率”(増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于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 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相收入增量之 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 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 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 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 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灾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 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 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 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 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 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 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 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 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 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 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 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2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他 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包括利润)解 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 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 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 1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A·T·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12页
9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那种保持充分就业均衡的自然趋势的学说,未能经受住 30 年代 市场经济完全崩溃的考验”1。凯恩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矛盾(尤 其是失业问题)大大尖锐化的形势下,为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适应历史条件的变迁,不 得不放弃了传统的旧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作出了重大的修正,提出了所谓“有效需求” 理论。 在《通论》中,凯思斯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社会总需求绝不是经常必定与社 会总供给相等的,总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时常存在的现象。因此,经济完全可能处于非 充分就业(或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凯思斯的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 于有效需求的水平。根据他的看法,所谓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 社会总需求,它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部分组成;而有效需求最终是由“消费倾向”、 “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与货币数量决定的。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例)决定消费需求,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了“资本边际 效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流动偏好(人们愿在于中保持货币的心理动机) 和货币数量决定利息率;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共同决定了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由于 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相收入增量之 间的比例)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 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 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结果使社会经济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 增加生产,导致大量失业。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 致使资本边际效率“灾然崩溃”而造成的。 这样,凯恩斯就否定了新古典学派信奉的“萨伊定律”和市场机制能保证资本主义经济 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应被视为自然界的现象, 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造成 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得出的政策结沦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国家对经济 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政府应当担负起调节社会总需求的责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 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行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由于在经济 危机时期,资本家非常悲观,即使利息率很低也不愿借钱投资,所以货币政策通过利息率(增 加货币数量以降低利息率)的作用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财政政策,通过增加 政府开支和减税(甚至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来扩大货币总需求。凯恩斯通过“乘数理论”论证 了财政政策对于克服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凯恩斯对 1929—l933 年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新形势做了比较现实的 分析,他的经济理论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经济政策为资 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因此,“他是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不仅在改造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方面,而且在使其转向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2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观念范围。他 承袭了边际学派发展起来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方法,把一切重要的经济范畴(包括利润)解 释为纯粹的心理现象,认为人类本性的心理特征是引起经济变化的主要力量,他甚至说:“在 估计未来投资之多寡时,我们必须顾:那些想从事投资者之神经是否健全,甚至他们的消化 是否良好,对于气候之反应如何,因为这种种都可影响一人之情绪,而投资又大部分决定于 1 琼·罗宾逊:“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4 页。 2 A·T·米列伊科夫斯基:《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11、12 页
油然自发的情绪。”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挤 危机时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切 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 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 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特别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 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者)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 救了30年代的资本主义。”2 二、“新古典综合”的产生和理论特点 由于凯思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的理论 就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1946年, 在美国通过了《就业法》,这一“法令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 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 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手段来实现充分就 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从4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 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凯思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 要是仅仅预先制定防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措施,到了50年代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 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 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 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60年代出现了几乎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 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巨大成 功。无怪乎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从战后到60年代中期的20年称做“凯恩斯时代”,凯 思斯本人也被吹捧为“战后繁荣之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在理论方面经过一番改头换面的新古 典经济学,开始逐渐渗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 分析领域。凯思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3,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 所谓“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空前 畅销的教科书《经济学》中。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8页。 2勃朗芬布伦纳:《后凯恩斯经济学,长期通货膨胀中某些被忽略的关系》,1955年伦敦版,第49页。 3L·雷诺兹针对这一现象说:“有些思想似乎在1940年已被埋葬,但现在又重新出现并且赢得现代的支持 者。”(《宏观经济学—一—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9页。)
10 油然自发的情绪。”1这种主观心理的分析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使凯恩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挤 危机时隔靴搔痒,忽视和回避了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 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凯恩斯所说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在起主要作用,而正切 马克思所揭示的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结构的矛盾,是生产社会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资 料私人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凯恩斯之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经 济的基本矛盾,掩盖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真实根源,目的完全是为了挽救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的 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经济学家勃朗芬布伦纳教授说:“可以毫不特别夸大地认为,在世界大 战以前和世界大战时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者)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政策,拯 救了 30 年代的资本主义。”2 二、“新古典综合”的产生和理论特点 由于凯思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必要性,凯恩斯的理论 就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行动指南。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凯恩斯主义成了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1946 年, 在美国通过了《就业法》,这一“法令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 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 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手段来实现充分就 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 从 40 年代后半期到 60 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 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凯思斯最初提出的政策主张,即那种主 要是仅仅预先制定防止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措施,到了 50 年代以后,已经被凯恩斯主义的追 随者所提出的长期增长政策和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取代;同时,在法国等国家,加强了具 有一定目标的中期和长期的经济规划。同一时期内,在欧洲那些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 国家,都未曾发生比较深刻的经济危机;在美国,60 年代出现了几乎持续八年的罕见的长 期经济高涨,这一切都被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巨大成 功。无怪乎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从战后到 60 年代中期的 20 年称做“凯恩斯时代”,凯 思斯本人也被吹捧为“战后繁荣之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增长,在理论方面经过—番改头换面的新古 典经济学,开始逐渐渗入经济增长、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 分析领域。凯思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3,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 所谓“新古典综合”。“新古典综合”的经济理论以最完整的形式体现在萨缪尔森的那本空前 畅销的教科书《经济学》中。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第 138 页。 2 勃朗芬布伦纳:《后凯恩斯经济学,长期通货膨胀中某些被忽略的关系》,1955 年伦敦版,第 49 页。 3 L·雷诺兹针对这一现象说:“有些思想似乎在 1940 年已被埋葬,但现在又重新出现并且赢得现代的支持 者。”(《宏观经济学——分析和政策》,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第 1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