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拉病毒病(TSV病) 1) 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 TSV ) 属于细小ss RNA病毒,直径30-32nm,有包涵体。 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鳃、肠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 软,属亚急性可复原型虾病,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确诊用电镜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蓝对虾(有一定抗性)等。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凡纳对虾的养殖危害严重。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9. 桃拉病毒病(TSV病) 1) 病原:桃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 TSV ) 属于细小ss RNA病毒,直径30-32nm,有包涵体。 病毒及其包涵体位于鳃、肠等组织的细胞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从尾扇开始发红,发红部位逐渐前推,病虾不变 软,属亚急性可复原型虾病,病情后期身体出现黑斑。 3)诊断方法:根据症状诊断,确诊用电镜检查病毒粒子。 4)感染对象:凡纳对虾、蓝对虾(有一定抗性)等。 5)传播方式: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6)危害情况:对凡纳对虾的养殖危害严重。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三、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1。根据症状诊断:如:患白斑病的对虾头胸甲有无法刮除的白斑;患桃拉病毒 病的对虾身体有黑斑;患中肠腺坏死病毒病的肝胰腺出现“白浊”等。 2。组织学检查: 1) 常规H.E染色法:过程:取材→ 固定→脱水 →透明→包埋 →切片→ 裱片→ 烘干 →脱蜡→染色( Eosin & Hematoxylin )→脱水 →透明→封片。 2)吉姆沙染色(Giemsa染色)法:可染原生动物、病毒包涵体、细菌等。 3)富尔根(Feulgen)染色法:专一染DNA,依此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4)T-E染色:取材→染色(Trypan blue & Eosin) →加盖玻片→观察包涵体 5)Wright-Giemsa染色法:检查血液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YHV): 6)孔雀绿染色法:用于检查粪便中的MBV包涵体。 3。电子显微镜检查:通过电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了解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等 情况,并确定病毒的种类。 4。免疫学与基因诊断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PCR检测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三、对虾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1。根据症状诊断:如:患白斑病的对虾头胸甲有无法刮除的白斑;患桃拉病毒 病的对虾身体有黑斑;患中肠腺坏死病毒病的肝胰腺出现“白浊”等。 2。组织学检查: 1) 常规H.E染色法:过程:取材→ 固定→脱水 →透明→包埋 →切片→ 裱片→ 烘干 →脱蜡→染色( Eosin & Hematoxylin )→脱水 →透明→封片。 2)吉姆沙染色(Giemsa染色)法:可染原生动物、病毒包涵体、细菌等。 3)富尔根(Feulgen)染色法:专一染DNA,依此区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4)T-E染色:取材→染色(Trypan blue & Eosin) →加盖玻片→观察包涵体 5)Wright-Giemsa染色法:检查血液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YHV): 6)孔雀绿染色法:用于检查粪便中的MBV包涵体。 3。电子显微镜检查:通过电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了解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等 情况,并确定病毒的种类。 4。免疫学与基因诊断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PCR检测等。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办法,现常用方法为通过控制细菌病来缓解病毒病的爆发 五、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切断纵向传播: 1) 选择健康无病亲虾繁殖虾苗; 2)培育SPR和SPF种苗; 3)健康虾苗检查方法:生产上—— 观察形态、检测活力和抗逆水力; 实验室—— 利用核酸探针等试剂盒或PCR检测等。 2. 防止横向传播,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 1)养殖水体彻底消毒,消灭水体残留病毒性病原; 2)有效杀灭和隔离蟹类等对虾病毒性病原的横向传播媒介; 3)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换水的水质: a. 实行原水养殖; b. 增设沉淀池和贮水池(约占养殖水面的1/3-1/5)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四、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迄今尚无特效办法,现常用方法为通过控制细菌病来缓解病毒病的爆发 五、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切断纵向传播: 1) 选择健康无病亲虾繁殖虾苗; 2)培育SPR和SPF种苗; 3)健康虾苗检查方法:生产上—— 观察形态、检测活力和抗逆水力; 实验室—— 利用核酸探针等试剂盒或PCR检测等。 2. 防止横向传播,避免病原的交叉感染 1)养殖水体彻底消毒,消灭水体残留病毒性病原; 2)有效杀灭和隔离蟹类等对虾病毒性病原的横向传播媒介; 3)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换水的水质: a. 实行原水养殖; b. 增设沉淀池和贮水池(约占养殖水面的1/3-1/5)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3. 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水体水质(水环境和病原): 1) 清池:冲洗→ 暴晒→ 翻晒3次以上→ 池底消毒(生石灰)→进水、消毒→ 培藻 2)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各种水质指标位于安全范围; 水质 合适值 其他说明 pH值 7.5-8.5 日波动范围小于0.5 盐度 5-30(草虾)、0-30(白虾) 日波动范围小于5 DO 5ppm以上 不能小于4 透明度 30-50cm 早期低晚期高 硫化氢 0.03ppm 以下 pH低时毒性高 氨氮 0.1ppm以下 pH高时毒性高 3)加强池塘管理: a. 增设贮水池和沉淀池;b. 充气系统(数量、方式、位置); c. 进排水系统 4)饵料管理: a. 保证饵料质量(质优,添加多维和中草药等);b. 准确计算用量,勿过量。 5)定期水体消毒和添加有益微生物等水体生态改良剂。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3. 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水体水质(水环境和病原): 1) 清池:冲洗→ 暴晒→ 翻晒3次以上→ 池底消毒(生石灰)→进水、消毒→ 培藻 2)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各种水质指标位于安全范围; 水质 合适值 其他说明 pH值 7.5-8.5 日波动范围小于0.5 盐度 5-30(草虾)、0-30(白虾) 日波动范围小于5 DO 5ppm以上 不能小于4 透明度 30-50cm 早期低晚期高 硫化氢 0.03ppm 以下 pH低时毒性高 氨氮 0.1ppm以下 pH高时毒性高 3)加强池塘管理: a. 增设贮水池和沉淀池;b. 充气系统(数量、方式、位置); c. 进排水系统 4)饵料管理: a. 保证饵料质量(质优,添加多维和中草药等);b. 准确计算用量,勿过量。 5)定期水体消毒和添加有益微生物等水体生态改良剂。 养殖虾类疾病:病毒性虾病
第二节 细菌性虾病 一、概述 1. 1990年以前: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细菌性疾病; 2. 1991-1998年: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病毒性疾病; 3. 1999年以后:认为养殖对虾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细菌病和病毒病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对虾幼体血淋巴细菌病(菌血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 差而沉于池底;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附着藻类等污物。 3)诊断:取患病幼体于高倍镜镜检,有发现其血淋巴内有活跃游动的病菌 4)流行情况:全球性病蚤状幼体II期后发病最高,发病后常1-2d死亡 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以预防;用3ppm土霉素全池泼洒以治疗。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虾病 一、概述 1. 1990年以前: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细菌性疾病; 2. 1991-1998年:认为养殖对虾的主要病害为病毒性疾病; 3. 1999年以后:认为养殖对虾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细菌病和病毒病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对虾幼体血淋巴细菌病(菌血病) 1) 病原:鳗弧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以及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菌位于血淋巴内(菌血病);病体因趋光性和游泳力 差而沉于池底;急性感染者体表干净,慢性感染者体表常附着藻类等污物。 3)诊断:取患病幼体于高倍镜镜检,有发现其血淋巴内有活跃游动的病菌 4)流行情况:全球性病蚤状幼体II期后发病最高,发病后常1-2d死亡 5)防治:加强水质管理以预防;用3ppm土霉素全池泼洒以治疗。 Chapter 7. 养殖虾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