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吴传钧,1985)。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 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中,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3.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4.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 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6。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 业。 7.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研究区域为整体的 农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士地利用,农业 经济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入、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 农业经济活动分区(功能分区)等。 8.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9.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 式。 10.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 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式、 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11.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 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1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 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
1.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吴传钧, 1985)。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 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2. 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中,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 3.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4.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5. 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 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6. 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 业。 7. 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研究区域为整体的 农业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侧重于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土地利用,农业 经济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与发展、区域农业经济结构和区域 农业经济活动分区(功能分区)等。 8. 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9. 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 式。 10.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内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 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的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式、 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促进创新发生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11.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 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12.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 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
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 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 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 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广义的区域 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仅仅 研究上述问题还远远不够。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不同于其它以单一 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区 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 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 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 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 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 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3.区位(1 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 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14.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 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15.区位条件一一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16.区位理论一一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 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 一般空间法则。 17.需求门槛:经济活动要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 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8.技术贸易是指以设备、器材为对象,或以技术为对象所进行的贸易。 它包括两项内容:即成套设备交易和技术交易。 19.技术引进是指在国际间技术转移活动中,一国从他国购入先进技术
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 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 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 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广义的区域 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仅仅 研究上述问题还远远不够。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不同于其它以单一 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区 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 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 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 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 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 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 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13. 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 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14.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 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15.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16.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 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 一般空间法则。 17. 需求门槛:经济活动要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 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8. 技术贸易 是指以设备、器材为对象,或以技术为对象所进行的贸易。 它包括两项内容:即成套设备交易和技术交易。 19. 技术引进 是指在国际间技术转移活动中,一国从他国购入先进技术
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活动。其主要内容为:购买专有技术知识(如产品设计 制造工艺、测试方法、材料配方等),以及掌握专门技术知识的人员培训、邀请 专家指导、搜集技术资料等,但不包括进口设备。技术引进可以使引进国家迅速 获得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必重复别人已作过的科学研究和试制工作。它是世 界各国相互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技术引进要有计划、 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外国引进适用而先进的技术。 20.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学术观点: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 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1.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第一部门、初级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 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初步加工的部门,通常指生产工业原料或生产不需经深度加 工即可消费的产品部门。 22.第二产业:又称第二次产业、第二部门、二次产业。指将第一产业 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或精练的部门。是西方现代经济学为研究经济增长对产业结 构影响而划分的三大产业之一。第二产业最初仅包括制造业。 23.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第三部门、三级产业。指在再生产过程中 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 24.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 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 配置的基本模式。 25。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6.支配效应:增长级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支配作用, 27.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 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28.极化效应:增长级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
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活动。其主要内容为:购买专有技术知识(如产品设计、 制造工艺、测试方法、材料配方等),以及掌握专门技术知识的人员培训、邀请 专家指导、搜集技术资料等,但不包括进口设备。技术引进可以使引进国家迅速 获得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必重复别人已作过的科学研究和试制工作。它是世 界各国相互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技术引进要有计划、 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外国引进适用而先进的技术。 20. 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学术观点: 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 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21.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第一部门、初级产业。是对自然界存在的 劳动对象进行收集和初步加工的部门,通常指生产工业原料或生产不需经深度加 工即可消费的产品部门。 22. 第二产业: 又称第二次产业、第二部门、二次产业。指将第一产业 的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或精练的部门。是西方现代经济学为研究经济增长对产业结 构影响而划分的三大产业之一。第二产业最初仅包括制造业。 23.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第三部门、三级产业。指在再生产过程中 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 24. 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 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 配置的基本模式。 25. 增长极: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 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26. 支配效应:增长级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支配作用。 27. 乘数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 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28. 极化效应:增长级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
不断向增长极流动。 29.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 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0.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 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31.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 32.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 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 织实体。 33.经济类型区: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34.部门经济区: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 形成的经济区。 35.综合经济区: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一般所指的经济区 即为综合经济区。 36。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 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 体。 37.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 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 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组织上,管制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半官方机 构、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在组织关系上是合作而非上下控制。) 38.经济网络: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经济中心为核心,围绕经济活动,通 过各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连结各类城镇及其吸引范围,组成一个点、线、 面紧密联系的有机体。 39.综合发展:地区内部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即在劳动地域分工的 基础上,区内各生产部门以合理的比例关系相结合,彼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建立密
不断向增长极流动。 29. 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 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30. 等级扩散:等级扩散是集聚地区的资源、要素、企业和经济部门按照城 市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扩散。 31. 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 32.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 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 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 织实体。 33. 经济类型区: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34. 部门经济区: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 形成的经济区。 35. 综合经济区: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一般所指的经济区 即为综合经济区。 36.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 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形成的地理集聚 体。 37. 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 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 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组织上,管制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半官方机 构、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在组织关系上是合作而非上下控制。) 38. 经济网络: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以经济中心为核心,围绕经济活动,通 过各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和交通网,连结各类城镇及其吸引范围,组成一个点、线、 面紧密联系的有机体。 39. 综合发展:地区内部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即在劳动地域分工的 基础上,区内各生产部门以合理的比例关系相结合,彼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建立密
切的经济联系,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全区经济获得全 面协调发展。综合发展从地区经济结构看,主要包括:地区专业化部门,为专业 化部门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为当地服务、具有自给性的生产部门。正确处理这三 者的比例和相互关系,是研究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观认为,所谓发展是一个地区在解决贫困、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方面所取得的进 展。 40.“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41.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成 果与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之间的对比关系。亦即产出和投入、所得与所费的比较。 经济效益大,指产出多,投入少:经济效益小,指产出少,投入多。讲求经济效 益,就是在一定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量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获得劳动成果,以 最少的物力和人力消耗来增加工农业产品或增加新产品的生产。 42。生产布局又称生产力布局(配置)、生产配置与生产分布。指物质生产 部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地理分布,即生产的具体位置(地区)、形 式、规模、部门结构与地域组织。 43.区域科学又称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是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科学。以揭示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 律(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综合方面)为目标,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44.区域经济系统又称空间经济系统(spatial econo-mic systems)。指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从属于更大的社会、经济系 统。由于区域经济包括区域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领域,区域经济系统 与任何一个系统一样,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整体性、开放性和 动态性特征。 45。新经济地理学派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 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 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里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
切的经济联系,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全区经济获得全 面协调发展。综合发展从地区经济结构看,主要包括:地区专业化部门,为专业 化部门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为当地服务、具有自给性的生产部门。正确处理这三 者的比例和相互关系,是研究地区经济综合发展的主要内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观认为,所谓发展是一个地区在解决贫困、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方面所取得的进 展。 40.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41. 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劳动成 果与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之间的对比关系。亦即产出和投入、所得与所费的比较。 经济效益大,指产出多,投入少;经济效益小,指产出少,投入多。讲求经济效 益,就是在一定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量条件下,尽可能多地获得劳动成果,以 最少的物力和人力消耗来增加工农业产品或增加新产品的生产。 42. 生产布局又称生产力布局(配置)、生产配置与生产分布。指物质生产 部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地理分布,即生产的具体位置(地区)、形 式、规模、部门结构与地域组织。 43. 区域科学又称空间科学(spatial science)。是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进行研究的科学。以揭示区域矛盾和区域分异规 律(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综合方面)为目标,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44. 区域经济系统又称空间经济系统(spatial econo- mic systems)。指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有机组合的统一体,从属于更大的社会、经济系 统。由于区域经济包括区域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领域,区域经济系统 与任何一个系统一样,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整体性、开放性和 动态性特征。 45. 新经济地理学派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 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里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