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11月4日 授课题目:心律失常 授课教师:殷跃辉(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系 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 3、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原理。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绘图、心电图幻灯片 重点: 各种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处理的对策。 难点: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1. 复习心脏的传导系统:(12分钟 讲述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解剖和各部位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强调 心脏传导的不应期规律的重要性。简要介绍几种检测心律失常的方法一一心电图 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实验、食道心电图、SAECG、临床心电生理检查 2.早搏:(26分钟) (1)早搏的病因:生理性早搏和器质性早搏 根据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分为三种:①房性②交界性③室性,室性最多见, 房性次之,交界性最少见。详细讲述各型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其产生机理,特殊 情况下三种早博的鉴别诊断,特别是房早伴差传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1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 年 11 月 4 日 授课题目:心律失常 授课教师:殷跃辉(教授) 授课对象:2005 级医学系 学时:3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诊断。 3、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病原理。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绘图、心电图幻灯片 重点: 各种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处理的对策。 难点:心律失常产生的机制。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1.复习心脏的传导系统:(12 分钟) 讲述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解剖和各部位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强调 心脏传导的不应期规律的重要性。简要介绍几种检测心律失常的方法——心电图 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脏负荷实验、食道心电图、SAECG、临床心电生理检查。 2.早搏:(26 分钟) (1)早搏的病因:生理性早搏和器质性早搏 根据异位起搏点的位置分为三种:①房性 ②交界性 ③室性,室性最多见, 房性次之,交界性最少见。详细讲述各型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及其产生机理,特殊 情况下三种早博的鉴别诊断,特别是房早伴差传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2)早搏的治疗: ①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 去除诱因、说服解释、心理治疗为主。对于频发的房早,心悸明显者,经镇前 剂、B阻滞剂治疗无效者,可选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心律平等治疗 ②室性早搏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速、室颜和心脏猝死。无心脏病的病人, 室早并不增加死亡率。对无症状的孤立性室早,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无须 药物治疗。有症状者,首先应向病人说明室早的无害性,减轻其焦虑。无效时 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室早以减轻症状。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扩张型 心肌病的室性早搏,应给予药物治疗,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慢心律,亦可选用 心律平,无效时可选用美托洛尔,必要时可选用胺碘酮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治 疗室早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有心脏病(如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衰等)。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5分钟) (1)室上速的分类: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 (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I。最为常见的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 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临床表现:室上速的人群发病率0.4%。临床上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 时,轻者心悸、头昏,重者大汗、血压下降,甚至晕倒。不发作时,患者生 活如常人。 (3)应用心脏模拟图,重点讲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将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三个条件:解剖或功能性的折返环、单向阻滞和缓 慢传导贯穿其中。讲述二种心动过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一一房室结双径路和 房室旁道。二种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VNRT有房室结跳跃现象, 且R-P'<70ms,AVRT的R-P>70ms,多数大于100ms。 (4)治疗: ①物理手法治疗一一如刺激咽部、压迫眼球、压迫单侧颈动脉窦、Valsava's动 作。 ②药物治疗:可选用ATP20-40mg,注射方法一一枪弹式注射。 异搏定5mg+20ml生理盐水,静脉缓推。 此外,可选择洋地黄、心律平、胺碘酮静脉注射
2 (2)早搏的治疗: ①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 去除诱因、说服解释、心理治疗为主。对于频发的房早,心悸明显者,经镇静 剂、 ß -阻滞剂治疗无效者,可选用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心律平等治疗。 ② 室性早搏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速、室颤和心脏猝死。无心脏病的病人, 室早并不增加死亡率。对无症状的孤立性室早,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无须 药物治疗。有症状者,首先应向病人说明室早的无害性,减轻其焦虑。无效时 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室早以减轻症状。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扩张型 心肌病的室性早搏,应给予药物治疗,药物首选利多卡因、慢心律,亦可选用 心律平,无效时可选用美托洛尔,必要时可选用胺碘酮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治 疗室早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有心脏病(如改善心肌缺血、纠正心衰等)。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5 分钟) (1)室上速的分类: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 (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最为常见的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 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临床表现:室上速的人群发病率 0.4%。临床上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 时,轻者心悸、头昏,重者大汗、血压下降,甚至晕倒。不发作时,患者生 活如常人。 (3)应用心脏模拟图,重点讲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将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三个条件:解剖或功能性的折返环、单向阻滞和缓 慢传导贯穿其中。讲述二种心动过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房室结双径路和 房室旁道。二种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VNRT 有房室结跳跃现象, 且 R-P’<70ms,AVRT 的 R-P’>70ms,多数大于 100ms。 (4)治疗: ① 物理手法治疗——如刺激咽部、压迫眼球、压迫单侧颈动脉窦、Valsava’s 动 作。 ② 药物治疗:可选用 ATP20-40mg,注射方法——枪弹式注射。 异搏定 5mg+20ml 生理盐水,静脉缓推。 此外,可选择洋地黄、心律平、胺碘酮静脉注射
③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 3.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45分钟) (1)房扑的病因: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亦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 重点讲述普通型心房扑动(I型)的发生机理,强调【型房扑是环绕心房特 别是右心房的大折返环,并讲述其折返路径,峡部是房扑是折返环的关键部位。 结合房扑的发生机理讲述房扑的心电图特点,即Ⅱ、山、VF波尖向下,V1导联 波尖向上。简要介绍Ⅱ型房扑的心电图特点。重点讲述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心房扑动的治疗:首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行根治,也可选择心律平、胺碘酮等 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主要用于房扑伴快速心室率时。 (2)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可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亦可孤 立存在。 房颜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二方面: 第一、房颤时的快速心室率常导致心脏扩大、诱发心力衰竭,即心动过速性心肌 病,同时使原有心脏病加重,致心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 第二,房颤诱发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致使体、肺循环栓塞,轻者致残,重者死亡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成年人中,房颤的发病率约为0.3%-0.4%,60岁以上为2-4%, 有报告达10%,75岁以上超过10%。心脏病人中有4%左右合并房颤,而心衰病人 中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 房颤的治疗原则:A恢复窦性心律,不能恢复窦性心律者控制心室率。B抗凝治 疗,以减少栓塞并发症。 5.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45分钟)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颤、室扑,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一旦出 现均需立即救治。 病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偶见于心脏结构正常 的患者。 临床表现:心悸、大汗、黑蒙、晕厥、抽搐、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介绍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分型。 重点讲述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强调室性心动过速时室率快于房率, 即室房分离这一特点,强调食道心电图在诊断室速时的重要性
3 ③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 3.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45 分钟) (1)房扑的病因: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者,亦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 重点讲述普通型心房扑动(Ⅰ型)的发生机理,强调Ⅰ型房扑是环绕心房特 别是右心房的大折返环,并讲述其折返路径,峡部是房扑是折返环的关键部位。 结合房扑的发生机理讲述房扑的心电图特点,即 II、Ill、aVF 波尖向下,V1 导联 波尖向上。简要介绍 II 型房扑的心电图特点。重点讲述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心房扑动的治疗:首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进行根治,也可选择心律平、胺碘酮等 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主要用于房扑伴快速心室率时。 (2)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慢性三种,可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亦可孤 立存在。 房颤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二方面: 第一、房颤时的快速心室率常导致心脏扩大、诱发心力衰竭,即心动过速性心肌 病,同时使原有心脏病加重,致心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 第二,房颤诱发血栓形成,血栓脱落致使体、肺循环栓塞,轻者致残,重者死亡。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成年人中,房颤的发病率约为 0.3%-0.4%,60 岁以上为 2-4%, 有报告达 10%,75 岁以上超过 10%。心脏病人中有 4%左右合并房颤,而心衰病人 中房颤的发生率高达 40%。 房颤的治疗原则:A.恢复窦性心律,不能恢复窦性心律者控制心室率。B.抗凝治 疗,以减少栓塞并发症。 5.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45 分钟)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室颤、室扑,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一旦出 现均需立即救治。 病因: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偶见于心脏结构正常 的患者。 临床表现:心悸、大汗、黑蒙、晕厥、抽搐、抢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介绍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分型。 重点讲述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强调室性心动过速时室率快于房率, 即室房分离这一特点,强调食道心电图在诊断室速时的重要性
多形性室速的特点是QRS形态多变,但QT间期正常:而尖端扭转性室速除QRS 形态多变扭转外,QT间期延长。 介绍室扑、室颤的心电图特征。重点讲述室速的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和室 扑、室颤的电复律治疗。 6、房室传导阻滞:(45分钟) (1)机制和心电图特征: 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理,阐明各型房室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学基础,特别是 各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不应期分布特点。【度AVB的特征是相对不应期延长,并充 满整个心动周期,故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度I型AVB其绝对不应期和 相对不应期均延长,但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故心电图表现为P-R渐长,QRS 脱漏,在讲述心电图特点时强调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文氏第一和第二特征 Ⅱ度Ⅱ型AVB其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延长,但以绝对不应期延长为主,故 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恒定,QRS成比例脱漏:Ⅲ度AVB的特点是绝对不应期 充满整个心动周期,故心电图表现为房室分离,房率快于室率,房室比率多大于 1.5:1。强调AVB的“度”不是决定临床预后的关键,阻滞部位更为重要,一般 的规律是阻滞部位越低,心室率越慢,预后越差。 (2)临床表现: I度AVB多无症状,偶有心悸不适:Ⅱ度I型AVB约半数以上的病人无玩 状,部分病人有心悸和漏搏感;Ⅱ度Ⅱ型和Ⅲ度AWB的患者多数有临床症状, 根据阻滞程度、心室率的缓慢程度和心功能的状态,临床症状可轻可重,多表现 为头昏、心悸、乏力、黑蒙和晕厥(阿斯综合征)。 (3)治疗: 重点讲述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治疗和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度房室传 导阻滞的起搏器治疗,简单介绍起搏器的种类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起搏器的选 择。DDDR型起搏器优于DDD优于VVI
4 多形性室速的特点是 QRS 形态多变,但 QT 间期正常;而尖端扭转性室速除 QRS 形态多变扭转外,QT 间期延长。 介绍室扑、室颤的心电图特征。重点讲述室速的药物治疗、电复律治疗和室 扑、室颤的电复律治疗。 6、房室传导阻滞:(45 分钟) (1)机制和心电图特征: 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理,阐明各型房室传导阻滞的电生理学基础,特别是 各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不应期分布特点。Ⅰ度 AVB 的特征是相对不应期延长,并充 满整个心动周期,故心电图表现为 P-R 间期延长;Ⅱ度Ⅰ型 AVB 其绝对不应期和 相对不应期均延长,但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故心电图表现为 P-R 渐长,QRS 脱漏,在讲述心电图特点时强调 II 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文氏第一和第二特征。 Ⅱ度Ⅱ型 AVB 其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延长,但以绝对不应期延长为主,故 心电图上表现为 P-R 间期恒定,QRS 成比例脱漏;Ⅲ度 AVB 的特点是绝对不应期 充满整个心动周期,故心电图表现为房室分离,房率快于室率,房室比率多大于 1.5:1。强调 AVB 的“度”不是决定临床预后的关键,阻滞部位更为重要,一般 的规律是阻滞部位越低,心室率越慢,预后越差。 (2)临床表现: Ⅰ度 AVB 多无症状,偶有心悸不适;Ⅱ度Ⅰ型 AVB 约半数以上的病人无症 状,部分病人有心悸和漏搏感;Ⅱ度Ⅱ型和 III 度 AVB 的患者多数有临床症状, 根据阻滞程度、心室率的缓慢程度和心功能的状态,临床症状可轻可重,多表现 为头昏、心悸、乏力、黑蒙和晕厥(阿-斯综合征)。 (3)治疗: 重点讲述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治疗和 II 度 II 型房室传导阻滞和 III 度房室传 导阻滞的起搏器治疗,简单介绍起搏器的种类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起搏器的选 择。DDDR 型起搏器优于 DDD 优于 V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