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了,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它的节奏。使得汉堡港改变节奏的,说也奇怪,是一条船。就 是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远洋货轮汉川号。”又如排比:“明媚的阳光,彩色的裙衫 童稚的欢笑,一下子使得汉堡港这支一百多年的古曲焕发青春的明丽,奏出奇异而动人的 旋律。”运用拟人手法如:“何况这是航海,是科学的事,有一点儿不实事求是,大海就要 惩罚你,就会叫你船覆货沉,葬身鱼腹。” 五、补充资料 《船长》一文有无虚构? 我想:报告文学既然是报告,就应该尊重事实,如果主人公是真名真姓,那么就不应 该虚构。……我所写的报告文学在主人公的生平、历史、事件、外在及内在的活动……都 律按照事实本身。但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那么又必然运用一切文学手段,在剪裁取舍 及烘托陪衬……方面——也就是构思及意境方面努力下功夫,尽管所用材料都是事实,但 写出的文章应当不同于新闻报道 《船长》一文就是这样做的,所写的各个段落都是事实,但所有的事实又都经过作者 自己思想感情的过滤、提炼与概括。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在反复琢磨如何刻画主人公时 心里同时想着我的许多年轻的朋友和整个青年一代,希望我对待生活的看法能多少对他们 有些影响。希望他们和我一样,能从令人敬重和喜爱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使主人公成为 吸引他们并成为他们愿意效法的榜样。因此,构思、选材、手法……都是根据这一目的取 舍与安排的。当然,我不说,你也会了解。实际上我所搜集及阅读的主人公及与之有关材 料当然是远远多于所写出来的 柯岩:《《船长〉的采访和写作》 编者:施鲁臣 23花开花落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借花开花落的追忆而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可缺失对 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托物言志、结构谨严的特点 3.学习本文庄谐并用、雅俗互见、含蓄深刻的语言特色。 、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花开花落的追忆,抒发了对花的喜爱的感情,及 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可缺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52 口了,任何风浪也改变不了它的节奏。使得汉堡港改变节奏的,说也奇怪,是一条船。就 是中国远洋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远洋货轮汉川号。”又如排比:“明媚的阳光,彩色的裙衫, 童稚的欢笑,一下子使得汉堡港这支一百多年的古曲焕发青春的明丽,奏出奇异而动人的 旋律。”运用拟人手法如:“何况这是航海,是科学的事,有一点儿不实事求是,大海就要 惩罚你,就会叫你船覆货沉,葬身鱼腹。” 五、补充资料 《船长》一文有无虚构? 我想:报告文学既然是报告,就应该尊重事实,如果主人公是真名真姓,那么就不应 该虚构。……我所写的报告文学在主人公的生平、历史、事件、外在及内在的活动……都 一律按照事实本身。但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那么又必然运用一切文学手段,在剪裁取舍 及烘托陪衬……方面——也就是构思及意境方面努力下功夫,尽管所用材料都是事实,但 写出的文章应当不同于新闻报道。 …… 《船长》一文就是这样做的,所写的各个段落都是事实,但所有的事实又都经过作者 自己思想感情的过滤、提炼与概括。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在反复琢磨如何刻画主人公时, 心里同时想着我的许多年轻的朋友和整个青年一代,希望我对待生活的看法能多少对他们 有些影响。希望他们和我一样,能从令人敬重和喜爱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使主人公成为 吸引他们并成为他们愿意效法的榜样。因此,构思、选材、手法……都是根据这一目的取 舍与安排的。当然,我不说,你也会了解。实际上我所搜集及阅读的主人公及与之有关材 料当然是远远多于所写出来的。 柯岩:《〈船长〉的采访和写作》 编者:施鲁臣 23.花开花落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借花开花落的追忆而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可缺失对 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2.学习本文紧扣中心、托物言志、结构谨严的特点。 3.学习本文庄谐并用、雅俗互见、含蓄深刻的语言特色。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花开花落的追忆,抒发了对花的喜爱的感情,及 由此而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可缺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2.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在自家庭院中见到樱花时的兴奋之情。“想不到”、“ 终究”,突出了作者在自家庭院中见到樱花时的惊喜与自豪。“为之动容”、“赏心乐事谁家 院”,表现了作者在别处或异国他乡见到樱花时的喜爱和遗憾。“竞然”“绕树三匝”、“ 惊讶:‘我家里也有花”,则表现了作者的兴奋之情 第二部分(从“其实,当我生下来的时候我家里就有花”至“第二年竟然死去”),是 对花开花落的追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其实,当我生下来的时候我家里就有花”至“形影不离”),追忆自己有 生以来处处有花,表达对花的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喜爱之情。“我”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就有花, 而且村庄上“家家的房前屋后庭院和窗下都有花”,“简直是花的海洋”,尽管家家都不富有, “房子是麦秸盖顶,上无片瓦,墙壁是芦笆上糊着泥巴”,这些说明了爱花是人的天性,与 贫富无关。作者还引用卖唱的瞎子唱的小调,强调“苦黄连”的“奴家妹子”“家家的窗 前都有桃李”,她们也因爱花而显得可爱。作者又进一步写小时的“我”与花形影不离:塾 师教我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时候,桃花就在“我”的窗前纷纷落地;到学塾 里去穿过的田间小道满开着紫云英;上小学走过的大堤盛开着桃花,点明了“我”对花的 喜爱是受了大环境的感染。 第二层(从“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至“与花何涉”),叙述在生活困苦与走出灾难 后赏花情趣的不同,说明人的心境影响赏花情趣,但“花儿总是美丽的”。“不知道从什么 时候开始,对一个花字就有了意见”一句由写爱花自然地过渡到对花的意见。“有意见”是 因为一些人的不良行为而不满。这段文字为下文写“文化大革命”期间摧残花卉埋下伏笔。 接着作者对“对花有点儿意见”作了分析,指出解放前“民族灾难深重,人民生活困苦”, “人在艰难困苦之时也就没有了赏花的情趣”是“情有可原”的,并以鲁迅的诗句、林黛 玉葬花加以说明。而解放初期,因为“怀着一种美好的心情”,“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像 花园一样美丽”,并以一首民歌歌词,苏州用丁香、桂花作行道树加以证明。这些都说明人 的心境能影响赏花的情趣,但“花儿总是美丽的”。 第三层(从“谁也没有想到”至“第二年竟然死去”)揭露“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美好 事物和纯真人性的压制与摧残,暗示美好事物、纯真人性需要有适宜的生存环境。“谁也没 有想到”,“连花也招了劫”,充分表达作者对“文化大革命”摧残美好事物的气愤之情。“招” 是引来的意思,因为花美,才“招了劫”,充分说明在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是不能 容忍美好事物和纯真人性的存在的。作者先叙写了苏州造反派砸周瘦鹃花木盆景的野蛮行 动。“砸的砸,挖的挖”,写出了造反派的粗暴、野蛮:“偷的偷”,暗含了“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也暴露了造反派卑鄙、丑恶的灵魂。“暴风骤雨”是借喻,具体指造反派 砸周瘦鹃花木盆景的行动。用“暴风骤雨”作喻,形象地写岀了造反派行动来势之猛。“落 英缤纷”,落英,落花也:缤纷,散乱的样子。生动地写出了花木被毁之后一片狼藉,慘不
53 2.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在自家庭院中见到樱花时的兴奋之情。“想不到”、“ 终究”,突出了作者在自家庭院中见到樱花时的惊喜与自豪。“为之动容”、“赏心乐事谁家 院”,表现了作者在别处或异国他乡见到樱花时的喜爱和遗憾。“竟然”、“绕树三匝”、“ 惊讶:‘我家里也有花’”,则表现了作者的兴奋之情。 第二部分(从“其实,当我生下来的时候我家里就有花”至“第二年竟然死去”),是 对花开花落的追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其实,当我生下来的时候我家里就有花”至“形影不离”),追忆自己有 生以来处处有花,表达对花的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喜爱之情。“我”生下来的时候家里就有花, 而且村庄上“家家的房前屋后庭院和窗下都有花”,“简直是花的海洋”,尽管家家都不富有, “房子是麦秸盖顶,上无片瓦,墙壁是芦笆上糊着泥巴”,这些说明了爱花是人的天性,与 贫富无关。作者还引用卖唱的瞎子唱的小调,强调“苦黄连”的“奴家妹子”“家家的窗 前都有桃李”,她们也因爱花而显得可爱。作者又进一步写小时的“我”与花形影不离:塾 师教我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时候,桃花就在“我”的窗前纷纷落地;到学塾 里去穿过的田间小道满开着紫云英;上小学走过的大堤盛开着桃花,点明了“我”对花的 喜爱是受了大环境的感染。 第二层(从“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至“与花何涉”),叙述在生活困苦与走出灾难 后赏花情趣的不同,说明人的心境影响赏花情趣,但“花儿总是美丽的”。“不知道从什么 时候开始,对一个花字就有了意见”一句由写爱花自然地过渡到对花的意见。“有意见”是 因为一些人的不良行为而不满。这段文字为下文写“文化大革命”期间摧残花卉埋下伏笔。 接着作者对“对花有点儿意见”作了分析,指出解放前“民族灾难深重,人民生活困苦”, “人在艰难困苦之时也就没有了赏花的情趣”是“情有可原”的,并以鲁迅的诗句、林黛 玉葬花加以说明。而解放初期,因为“怀着一种美好的心情”,“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像 花园一样美丽”,并以一首民歌歌词,苏州用丁香、桂花作行道树加以证明。这些都说明人 的心境能影响赏花的情趣,但“花儿总是美丽的”。 第三层(从“谁也没有想到”至“第二年竟然死去”)揭露“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美好 事物和纯真人性的压制与摧残,暗示美好事物、纯真人性需要有适宜的生存环境。“谁也没 有想到”,“连花也招了劫”,充分表达作者对“文化大革命”摧残美好事物的气愤之情。“招” 是引来的意思,因为花美,才“招了劫”,充分说明在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是不能 容忍美好事物和纯真人性的存在的。作者先叙写了苏州造反派砸周瘦鹃花木盆景的野蛮行 动。“砸的砸,挖的挖”,写出了造反派的粗暴、野蛮;“偷的偷”,暗含了“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也暴露了造反派卑鄙、丑恶的灵魂。“暴风骤雨”是借喻,具体指造反派 砸周瘦鹃花木盆景的行动。用“暴风骤雨”作喻,形象地写出了造反派行动来势之猛。“落 英缤纷”,落英,落花也;缤纷,散乱的样子。生动地写出了花木被毁之后一片狼藉,惨不
忍睹的情景。至于“公园里种棉花”,确是花工们想出的“绝妙办法”,更是对“文化大革 命”期间倒行逆施的绝妙的讽刺。接着作者又写了自己家里一棵十姐妹的遭遇。十姐妹“种 在一只破漏的脸盆里,平时也不去管理”,“倒也长得很好”,人对花付出很少,花回报人却 相当慷慨,而且“开得红艳艳的一大片”,吓得作者把它放在“谁也看不见”的“北窗外的 屋面上”,想看时“便开窗向外探头,看完了再把窗关得紧紧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文 化大革命”期间作者一家人拥有一盆美丽花朵却不能尽情欣赏的紧张心情。“种花竟然和做 贼差不多,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深刻地揭露了“四人帮”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倒行 逆施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愤慨的心情。后来十姐妹随作者全家一起下放到黄海之滨,因“受 不了那海滨的严寒和那贫瘠的盐碱地,第一年没有开花,第二年竟然死去”,说明花也需要 适宜的生存环境,不给花适宜的生存环境,就不可能欣赏到花的美丽 第三部分(从“死去的‘十姐妺’也早已得到了平反昭雪”至结尾),写“我”又燃起 了对花的喜爱之情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写“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死去的 十姐妹’也早已得到了平反昭雪”,“我又想到了种花”,“以纪念死去的‘十姐妹”。这 里的“十姐妹”不是具体所指,已含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美好事物和纯真人性。然后写 看到樱花后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我突然感到人生是走着一个大圆圈,桃花与樱花呼应, 童年与老年碰头。等到两头相遇时,一个圆圈就画圆了,一个句号就形成了。等桃花与樱 花见面时,她们会手拉手向世界谢幕,并对人生作出总结:人呀,没有花的世界是痛苦而 寂寞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小到老,不可缺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三、写作特点分析 1.紧扣中心,托物言志,结构谨严 作者紧扣花开花落,借以抒发对花的喜爱之情,坦言对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叙写“我” 在自家庭院中见到樱花时的兴奋与喜悦,然后转入对花开花落的追忆,追叙了“我”小时 候村庄上家家都有花,“我”上学时穿过的田间小道,走过的大堤都有花,强调了爱花是人 的天性,与贫富无关:点明自己爱花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对花“有意见”的原因, 指出了人的心境能影响赏花的情趣,但“花儿总是美丽的”。又追叙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造反派砸花木盆景、苏州公园里不敢种花的那段历史,深刻揭露“四人帮”摧残美好事物 与纯真人性的罪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花的喜爱仍始终不渝,偷偷地种了一棵十 姐妹。最后又回到现在,叙写在朋友的催促下种下了樱花、桂花,见到樱花开放,自然产 生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感悟,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结构十分谨严。 2.语言含蓄深刻,庄谐并用。 本文语言含蓄深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如“谁也没有想到,到了‘文化 大革命’期间,连花也招了劫”,“种花竟然和做贼差不多,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又如, 人在走出灾难,吃饱肚皮之后就想看花,你生活困难,你心情不好,那是你的事,与花 何涉”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点明了赏花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达了作者 对花非议的激愤之情。“说不定那些‘子入太庙每事问’的人,倒也很喜欢花花世界和花天
54 忍睹的情景。至于“公园里种棉花”,确是花工们想出的“绝妙办法”,更是对“文化大革 命”期间倒行逆施的绝妙的讽刺。接着作者又写了自己家里一棵十姐妹的遭遇。十姐妹“种 在一只破漏的脸盆里,平时也不去管理”,“倒也长得很好”,人对花付出很少,花回报人却 相当慷慨,而且“开得红艳艳的一大片”,吓得作者把它放在“谁也看不见”的“北窗外的 屋面上”,想看时“便开窗向外探头,看完了再把窗关得紧紧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文 化大革命”期间作者一家人拥有一盆美丽花朵却不能尽情欣赏的紧张心情。“种花竟然和做 贼差不多,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深刻地揭露了“四人帮”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倒行 逆施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愤慨的心情。后来十姐妹随作者全家一起下放到黄海之滨,因“受 不了那海滨的严寒和那贫瘠的盐碱地,第一年没有开花,第二年竟然死去”,说明花也需要 适宜的生存环境,不给花适宜的生存环境,就不可能欣赏到花的美丽。 第三部分(从“死去的‘十姐妹’也早已得到了平反昭雪”至结尾),写“我”又燃起 了对花的喜爱之情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写“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死去的 ‘十姐妹’也早已得到了平反昭雪”,“我又想到了种花”,“以纪念死去的‘十姐妹’”。这 里的“十姐妹”不是具体所指,已含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了美好事物和纯真人性。然后写 看到樱花后产生的对人生的感悟:“我突然感到人生是走着一个大圆圈,桃花与樱花呼应, 童年与老年碰头。等到两头相遇时,一个圆圈就画圆了,一个句号就形成了。等桃花与樱 花见面时,她们会手拉手向世界谢幕,并对人生作出总结:人呀,没有花的世界是痛苦而 寂寞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小到老,不可缺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三、写作特点分析 1.紧扣中心,托物言志,结构谨严。 作者紧扣花开花落,借以抒发对花的喜爱之情,坦言对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叙写“我” 在自家庭院中见到樱花时的兴奋与喜悦,然后转入对花开花落的追忆,追叙了“我”小时 候村庄上家家都有花,“我”上学时穿过的田间小道,走过的大堤都有花,强调了爱花是人 的天性,与贫富无关;点明自己爱花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对花“有意见”的原因, 指出了人的心境能影响赏花的情趣,但“花儿总是美丽的”。又追叙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造反派砸花木盆景、苏州公园里不敢种花的那段历史,深刻揭露“四人帮”摧残美好事物 与纯真人性的罪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花的喜爱仍始终不渝,偷偷地种了一棵十 姐妹。最后又回到现在,叙写在朋友的催促下种下了樱花、桂花,见到樱花开放,自然产 生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感悟,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结构十分谨严。 2.语言含蓄深刻,庄谐并用。 本文语言含蓄深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如“谁也没有想到,到了‘文化 大革命’期间,连花也招了劫”,“种花竟然和做贼差不多,十分可笑,也十分可悲”。又如, “人在走出灾难,吃饱肚皮之后就想看花,你生活困难,你心情不好,那是你的事,与花 何涉”这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点明了赏花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达了作者 对花非议的激愤之情。“说不定那些‘子入太庙每事问’的人,倒也很喜欢花花世界和花天
酒地”,这句是反语。“‘子入太庙每事问’的人”是指那些满口原则、满脑腐朽思想、行为 不规的人。这句反语,深刻揭露了那些人的卑劣的行为、丑恶的灵魂 本文语言上另一个特点是庄谐并用,雅俗互见。文章运用了一些口语,如“吃饱了撑 的”、“你生活困难,你心情不好,那是你的事”、“种花和做贼差不多”等。同时又大量运 用诗句和文言句式,如“赏心乐事谁家院”、“哪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等诗句, “桃花红,杏花落,朵朵落在我窗前”、“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花园里的花儿真美丽”等歌 词,以及“为之动容”、“绕树三匝”、“与花何涉”、“其时也”等文言句式。这些使文章 语言雅俗互见,很好地为直抒胸臆服务。 四、疑难解析 1.闻风而动: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2.形影不离:形体与影子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3.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4.暴风骤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5.平反昭雪:把判错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洗清冤枉。 编者:施鲁臣 25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2.学习本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懂得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句子成分省略的知识,掌握本文中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及 虚词的不同用法 、作者及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 的刘邦也在沛起义,归项梁领导。陈涉失败后,项梁用谋士范增之计,拥立楚怀王之孙, 仍称楚怀王,借以号令天下。后项梁因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项、刘分别战于黄河 南北。楚怀王与诸将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率军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钜鹿 战,彻底击溃秦军主力,秦将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 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趁机顺利地攻入关中,占领咸阳,还军霸 上,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欲称王关中。项羽听说后十分恼火,便破关而入,直抵新丰 鸿门
55 酒地”,这句是反语。“‘子入太庙每事问’的人”是指那些满口原则、满脑腐朽思想、行为 不规的人。这句反语,深刻揭露了那些人的卑劣的行为、丑恶的灵魂。 本文语言上另一个特点是庄谐并用,雅俗互见。文章运用了一些口语,如“吃饱了撑 的”、“你生活困难,你心情不好,那是你的事”、“种花和做贼差不多”等。同时又大量运 用诗句和文言句式,如“赏心乐事谁家院”、“哪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等诗句, “桃花红,杏花落,朵朵落在我窗前”、“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花园里的花儿真美丽”等歌 词,以及“为之动容”、“绕树三匝”、“与花何涉”、“其时也”等文言句式。这些使文章 语言雅俗互见,很好地为直抒胸臆服务。 四、疑难解析 1.闻风而动: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2.形影不离:形体与影子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3.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4.暴风骤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5.平反昭雪:把判错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洗清冤枉。 编者:施鲁臣 25.鸿门宴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2.学习本文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懂得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句子成分省略的知识,掌握本文中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及 虚词的不同用法。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 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 的刘邦也在沛起义,归项梁领导。陈涉失败后,项梁用谋士范增之计,拥立楚怀王之孙, 仍称楚怀王,借以号令天下。后项梁因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项、刘分别战于黄河 南北。楚怀王与诸将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率军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钜鹿一 战,彻底击溃秦军主力,秦将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 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趁机顺利地攻入关中,占领咸阳,还军霸 上,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欲称王关中。项羽听说后十分恼火,便破关而入,直抵新丰 鸿门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包藏杀机,是 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课文内容分析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精彩的片断。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形象 丰满,栩栩如生 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会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 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宴会前,交代了鸿门宴的背景: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 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幕后的活动。共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密告。这是矛盾开端的“导火 线”。项羽听到刘邦已破咸阳,便大怒,加之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话,又大怒,将要 进击刘邦,刘邦处境危急,刘、项矛盾一下子激化。二是范增从刘邦入关后一反常态,点 出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烧油,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 势。三是项伯私见张良报警,又一次渲染了形势的严重,肯定了刘邦的危险处境。四是刘 张商议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一番谎言为自己辩解,并答 应第二天亲自去“谢罪”,争取主动。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项伯被收买后,不但“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而且要求项羽“善遇之”,而项羽轻信项伯为刘邦所作的一番“美言” 不愿担待“不义”的罪名,竟就许诺 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项羽错失了一次有利的战机,战争乌云消散,局势由紧张而趋 缓和。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共写了四件事:一是 刘邦请罪。刘邦亲临谢罪,假托旧情,诡表心迹,将项羽对自己的嫌怨归咎于小人的挑拨 说来娓娓动听,使项羽不仅“留沛公与饮”,还把曹无伤密告和盘托出。刘邦在心理上麻痹 了项羽,道义上制服了项羽,军事上初步稳住了项羽。二是范增举。范增老谋深算,清 楚地看到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所以他“数目项王”,举示意,要项羽果决行 动,置刘邦于死地。然而项羽“默然不应”,无动于衷,失去了杀刘的第一次机会。三是项 庄舞剑。范增本以为可不费一兵一卒而翦除劲敌,不想项羽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范 增不得不断然召来项庄,说不杀刘邦,“若属皆且为所虏”,点明问题的严重以“激励”项 庄,叫项庄舞剑,击杀沛公。而项伯见状,“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宴会上刀光剑 影,气氛愈益紧张。对此情景,项羽居然默许项伯“翼蔽沛公”,刘、项之间的矛盾演化为 项羽内部的冲突,失去了杀刘的第二次机会。四是樊哙闯帐。樊哙得知情况紧急,带剑拥 盾入军门,目裂发指,项羽“按剑而跽”,刘、项矛盾又起。樊哙斥责项羽,简直是虎口捋 须,一旦触怒项羽,后果不堪设想,气氛极度紧张。然而项羽先是赏识樊哙的勇猛粗犷, 后又自认理亏,“未有以应”,一声“坐”字,气氛立即松驰,最后让刘邦逃走,失去了杀 刘的第三次机会 在杀与不杀刘邦的关键时候,项羽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杀刘的良机
56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包藏杀机,是一 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三、课文内容分析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精彩的片断。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形象 丰满,栩栩如生。 全文共 7 个自然段,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会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 部分。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宴会前,交代了鸿门宴的背景: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 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幕后的活动。共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密告。这是矛盾开端的“导火 线”。项羽听到刘邦已破咸阳,便大怒,加之曹无伤“沛公欲王关中”的话,又大怒,将要 进击刘邦,刘邦处境危急,刘、项矛盾一下子激化。二是范增从刘邦入关后一反常态,点 出刘邦“其志不在小”的野心,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烧油,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 势。三是项伯私见张良报警,又一次渲染了形势的严重,肯定了刘邦的危险处境。四是刘、 张商议对策:拉拢项伯。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一番谎言为自己辩解,并答 应第二天亲自去“谢罪”,争取主动。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项伯被收买后,不但“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而且要求项羽“善遇之”,而项羽轻信项伯为刘邦所作的一番“美言”, 不愿担待“不义”的罪名,竟就许诺。 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项羽错失了一次有利的战机,战争乌云消散,局势由紧张而趋 缓和。 第二部分(3—4 自然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共写了四件事:一是 刘邦请罪。刘邦亲临谢罪,假托旧情,诡表心迹,将项羽对自己的嫌怨归咎于小人的挑拨, 说来娓娓动听,使项羽不仅“留沛公与饮”,还把曹无伤密告和盘托出。刘邦在心理上麻痹 了项羽,道义上制服了项羽,军事上初步稳住了项羽。二是范增举 。范增老谋深算,清 楚地看到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所以他“数目项王”,举 示意,要项羽果决行 动,置刘邦于死地。然而项羽“默然不应”,无动于衷,失去了杀刘的第一次机会。三是项 庄舞剑。范增本以为可不费一兵一卒而翦除劲敌,不想项羽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范 增不得不断然召来项庄,说不杀刘邦,“若属皆且为所虏”,点明问题的严重以“激励”项 庄,叫项庄舞剑,击杀沛公。而项伯见状,“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宴会上刀光剑 影,气氛愈益紧张。对此情景,项羽居然默许项伯“翼蔽沛公”,刘、项之间的矛盾演化为 项羽内部的冲突,失去了杀刘的第二次机会。四是樊哙闯帐。樊哙得知情况紧急,带剑拥 盾入军门,目裂发指,项羽“按剑而跽”,刘、项矛盾又起。樊哙斥责项羽,简直是虎口捋 须,一旦触怒项羽,后果不堪设想,气氛极度紧张。然而项羽先是赏识樊哙的勇猛粗犷, 后又自认理亏,“未有以应”,一声“坐”字,气氛立即松驰,最后让刘邦逃走,失去了杀 刘的第三次机会。 在杀与不杀刘邦的关键时候,项羽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杀刘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