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语文高考20天冲刺的策略 北京郭铁良 、2008年高考复习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抓重点,突出得分点,弱化丢分点 (二)练思维,重点能力的强化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 (三)抓基础,重落实,训练落实;重点突破,形成能力。 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的训练,。 重点突破,形成能力 【训练方法示例】 (一)诗歌阅读的能力突破——古诗鉴赏主要题型命题手法与解题技巧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题例】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6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 “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题例】06年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 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的角度命题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东郊(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010-8289486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 010-8289486 1 2008 年语文高考 20 天冲刺的策略 北京 郭铁良 一、2008 年高考复习的主要指导思想 (一) 抓重点,突出得分点,弱化丢分点 (二)练思维,重点能力的强化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 (三)抓基础,重落实,训练落实;重点突破,形成能力。 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的训练,。 二、重点突破,形成能力 【训练方法示例】 (一)诗歌阅读的能力突破——古诗鉴赏主要题型命题手法与解题技巧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题例】06 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6 分)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 “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题例】06 年福建卷: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 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 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 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 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的角度命题: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 分)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润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逮。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试题:②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3分) 答案:②“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 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二)高考阅读题的题型训练 第一:对文意理解的主要题型 1、“词句的含义”的题型 【题例1】06年湖南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 义是 【题目范围】: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 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 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 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2、归纳、分析“段落、层次”题型 【题例1】06北京卷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 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设题点】把握段落侧重点和段间关系 【题目范围】:“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 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 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 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 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天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 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 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 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 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 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 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 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书虫书多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 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锻造地读 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 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 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 车,便把扑克送给另人玩,自己却借此抽射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 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 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 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 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兔有点失落。但 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 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010-8289486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 010-8289486 2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试题:②“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3 分) 答案:②“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 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二)高考阅读题的题型训练 第一:对文意理解的主要题型 1、 “词句的含义”的题型 【题例 1】06 年湖南 16.“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 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题目范围】: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 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 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 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2、归纳、分析“段落、层次”题型 【题例 1】06 北京卷 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 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 分) 【设题点】把握段落侧重点和段间关系 【题目范围】:“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 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州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 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 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 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天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 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 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 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 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 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 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 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书虫书多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 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锻造地读 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 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 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 车,便把扑克送给另人玩,自己却借此抽射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 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 “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 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 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 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 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
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 书痴。”二爱读书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第二段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 第二问: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3、概括全文的主旨题型 【题例1】06全国1卷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题目范围】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 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 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 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 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 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 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 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 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 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县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 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答】:(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背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 价夜来香和县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 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4、“有哪些”内容的题型 【题例】全国2卷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题目范围】: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 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 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 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 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 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 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 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凄到 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 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 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010-8289486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 010-8289486 3 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 书痴。”——爱读书 【答】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第二段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写书), 第二问: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3、概括全文的主旨题型 【题例 1】06 全国 1 卷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 分) 【题目范围】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 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 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 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 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 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 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 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 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 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 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答】:(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 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 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4、“有哪些”内容的题型 【题例】全国 2 卷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 分) 【题目范围】: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 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 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 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 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 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 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 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 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 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 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香春垂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 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答案】(分)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5、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题例】06年广东卷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 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 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题目范围】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 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 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 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因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 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 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 闭着嘴巴,不声不吭。——果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 是我们自己。—因 答案:“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 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 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第二:对文章内容、主旨和写法的赏析题型 1、对作者“用意”的赏析题型 【题例1】06年湖南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题例】06年江苏卷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分) 【题目范围】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 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 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 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 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 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 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 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 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 代文明的气息一一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 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 待它的延续 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010-8289486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 010-8289486 4 ……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 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答案】(4 分)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5、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题例】06 年广东卷 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 答下面的问题。(7 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 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 分) 【题目范围】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 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 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果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 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 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因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 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 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 闭着嘴巴,不声不吭。——果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 是我们自己。——因 答案:“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 文字。”所以《傅雷文集》可以永存。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是因为 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第二:对文章内容、主旨和写法的赏析题型 1、对作者“用意”的赏析题型 【题例 1】06 年湖南 18.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题例】06 年江苏卷 17.: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 分) 【题目范围】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 T 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 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 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 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 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 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 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 的主角。21 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 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 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 没有 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 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
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 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 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 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答: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艺术上)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 茫动感情思。(内容上)(6分) 2、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题型 【题例】06年全国卷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 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题目范围】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 稻坦闪爆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 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 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 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 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 哲学了 答:(1)效果上:“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内 容上:“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结构上:与下文晒稻谷、 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分析“是怎样”的题型 【题例】06年江西卷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还层表现这 主旨的?(5分) 【题目范围】这里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问、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 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闽野间放肆地躺下 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便是:凝神。 …只有一个孩子 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 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大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 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 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丁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 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 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的飘出一股 佛家思绪。这思绪带昔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盘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 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 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 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 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 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 那样 答:(5分)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010-8289486
北京相阳博雅教育机构 010-8289486 5 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 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 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 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答: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艺术上)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 茫动感情思。(内容上)(6 分) 2、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题型 【题例】06 年全国卷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 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 分) 【题目范围】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 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 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 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 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 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 哲学了。 答:(1)效果上:“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内 容上:“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结构上:与下文晒稻谷、 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分析“是怎样”的题型 【题例】06 年江西卷 19.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 一主旨的?(5 分) 【题目范围】这里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问、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 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闽野间放肆地躺下 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便是:凝神。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 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大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 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 “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丁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 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 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的飘出一股 佛家思绪。这思绪带昔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盘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 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 复了。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 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 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 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 那样。 答:(5 分)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