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1575年,西班牙医生 NMonardes发现。 >1852年, Sir George Stokes对荧光产生的机 理作了解释,并提出了“荧光”。 1867年,首次用于分析测定。 >1928年,Jett和West提出第一台光电荧光计。 >1952年,商品荧光分光光度计出现
1 ➢ 1575年,西班牙医生N.Monardes发现。 ➢ 1852年,Sir George Stokes对荧光产生的机 理作了解释,并提出了“荧光”。 ➢ 1867年,首次用于分析测定。 ➢ 1928年,Jette和West提出第一台光电荧光计。 ➢ 1952年,商品荧光分光光度计出现。 8.7 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8.7.1发光机理( Jablonski Diagram) 单重态 三重态 内转换 振动驰豫 E 系间跨越 荧光寿命: 温 荧光 外转换>碘光 10-9~10-7 光吸收 磷光寿命 ■■■ 10-4~10s 振动 驰豫 基态 ■L 分子吸光与发光示意图 2
2 8.7.1 发光机理(Jablonski Diagram) 荧光寿命: 10-9~10-7 s 磷光寿命: 10-4~10 s 分子吸光与发光示意图
蒽的激发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120 Reference material No. 1 Anthracene. Corrected Spectra 吸收光谱 100 发射光谱 350 450 激发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激发波长:Ae 发射光谱 Emission Spectrum,发射波长:m3
3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蒽的激发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激发波长:ex 发射光谱 Emission Spectrum, 发射波长:em
荧光光谱的特点 > Stokes位移:分子荧光的发射峰相对于吸收 峰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的选择无关 镜像规则: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 镜像对称关系
5 荧光光谱的特点 ➢ Stokes位移:分子荧光的发射峰相对于吸收 峰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的选择无关. ➢ 镜像规则:荧光发射光谱和它的吸收光谱呈 镜像对称关系
872定量分析的基础 荧光强度(F与物质浓度(c)的关系 在稀溶液中: F=2.3Koab clo =2.3KpAlo 一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量子产率 =射荧光的量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8荧光物质的吸光系数 b液层厚度 入射光强度 K检测效率(由仪器决定 当b,0一定时:F=Kc
6 8.7.2 定量分析的基础 —荧光强度(F )与物质浓度(c)的关系 在稀溶液中: F=2.3Kφεb cI0=2.3KφAI0 φ —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量子产率): ε—荧光物质的吸光系数 b—液层厚度 I0—入射光强度 K—检测效率(由仪器决定) = 发射荧光的量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当b,I0一定时: F=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