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晚清小况的繁荣3 德,必新小说。软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 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 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他的理由,是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足以支配人的心理, 可以改变一代的社会。“大圣鸿哲数万言谆诲之而不足者”,小说 “二书败坏之而有余”。相反的是,一二部好的小说,其对于社 会人心影响,远胜于千百部“大圣鸿哲”的书。认为“小说为文学 之最上乘”,“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 说始”。后此作者遂多,主要的有: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楚卿:《新小说》)》 《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松岑:《新小说》) 《小说原理》(夏德卿:《绣像小说》) 《论小说与改良杜会之关系》(天僇生:《月月小说》) 《中国沥代小说史论》(天像生:《月月小说) 《余之小说观》(觉我:《小说林》) 然其内容,仍不外“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阐明。稍具新意 的,只有天僇生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小说写作的动机不外三种, 愤政治之压制不得不作,痛社会之混浊不得不作,哀婚姻之不自 由不得不作,这些小说,“皆贤人君子,穷而在下,有所不能言,不 敢言,而又不忍言者,则姑婉笃诡谲以言之。”同时他对于创作与 翻译,亦提出具体的主张:“择事实之能适合于社会之情状者,择
4晚清小说史 体裁之能适宜于国民之脑性者”,在这准则下写作,才能有更大 效果。又有陆君亮《月月小说发刊词》,以四千言叙述中国小说之 史的发展,其视点也是从“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出发。 当时有《小说丛话》,亦始自《新小说》。是应用当时的理论, 以评述旧小说之作,时有新颖理解,初刊时,梁启超曾为之序,称 为“中国前此未有之作”。如说《桃花扇》为民族主义作品,以社会 生活考察的态度,研究《金瓶梅》、《红楼梦》,可以代表进步的倾 向。其间最突出的,如说《水浒传》是提得民主、民权之作,《聊 斋》是排满的书等等。最有史料价值的,是黄摩西《小说小语》 (《小说林》),其中关于旧小说的著录,有很多不易见到的书,鲁 迅全部的收进了《小说旧闻钞》。 因此,晚清的小说,遂有了几个特征。第一,充分反映了当时 政治社会情况,广泛的从各方面刻划出社会每一个角度。第二, 当时作家,意识的以小说作为了武器,不断对政府和一切社会恶 现象抨击。这也就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谓“遭责”。《史略》 云: 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盖嘉庆以 来,虽屡平内乱〔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 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味,尚啜茗听平逆武功,有 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 于富强尤致意焉。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 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
第一章晚清小况的聚荣5 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代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 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按清廷自鸦片战争(1840)以后,政治日趋窟败,官吏贪污媚 外,无所不至,早现崩遗之象.而英法两军入北京(1860)以后,又 连割土地(1861),开让商埠(1876).光绪八年(1882),法取安南, 据台湾,侵福建(1885).稍定,又有中东之战(1894),于是日割台 湾(1895),德侵胶州(1897)。清室至此,国几不国。教民借外人 势力,复横行国内,于是有义和团之变(1899)。结果卒至赔款四 百五十兆(1901)了事。返京以后,骄奢淫逸,一如囊时,广兴土 木,重建宫殿。丧权辱国,苛敛暴政,小民愤慨,自不待言。于是 在小说方面,亦从事笔伐,当时作者,几于人有所作。故此类小 说,在全数量中,所占至少在百分九十以上,第三,是大家既知清 室不可与图治,提倡维新爱国,因此也有许多人,利用小说形式, 从事新思想新学识贯输,作启蒙运动,把高深学理,深入浅出,用 少许结构,以对话叙述方式出之,惟由于技术贫乏,成功的也寥 寥无几。第四,是两性私生活描写的小说,在此时期不为社会所 重,甚至出版商人,也不肯印行。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所 刊载作品,几无不与社会有关。直至吴趼人创写情小说”,此类 作品始复抬头,为后来鸳鸯蝴蝶派小说开了先路。 胡适论晚清小说,认为“都是学《儒林外史》”。因为《儒林外 史》写作方法最好,“一来呢,这是一种创体,可以作批评社会的 一种绝好工具。二来呢,《儒林外史》用的语言是长江流域的官
6晚清小说史 话,最普通最适用.三来呢,《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 的短篇小品连缀起米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 无穷。这个体裁最容易学,又最方便。因此,这种一段一段没有 总结构的小说体,就成了近代讽刺小说的普通法式。”这也就是 《中国小说史略》说的:“头绪既繁,脚色复夥,其记事遂率与人 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与《儒林外史》略同。 这种形式,是晚清谴责小说最普遍采用的。但其原因,说是 学《儒林外史》,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论断。第一,还不能不把 原因归到新闻事业上。那时固然还没有所谓适应于新闻纸连续 发表的“新闻文学”,而事实却已经开始有了这种要求,为着适应 于时间间断的报纸杂志读者,不得不采用或产生这一种形式,这 是由于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第二,是为繁复的题材与复杂的生 活内容所决定,不是过去的形式所能容纳下的,第三,才是《儒林 外史》写作方法的继续发展。因为在描写多样的事件,与繁复的 生活一点上,《儒林外史》和谴责小说,是有着共通性的。谴贵小 说所以然普遍的采用这种形式,不是单纯的受了《儒林外史》的 影响。因此,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虽煞费苦心,也 只能用一根九死一生的线,把繁复的人物与事实串起。 还有些小说采用西洋小说的写作技法。不过这一类小说,在 那时还不很多.而且除吴趼人《九命奇冤》很少几部外,也没有什 么成就。这当然由于还不能十分理解这种形式应如何运用。其 次,当时作家,不肯用很熟练的语体文写作,有的虽用语体,修养 上又不够。也有一部分作品,仍然采用着纯粹旧小说形式。不过 无论是采用怎样的形式,大部分作品,都曾直接、间接受到西祥
弟一章晚清小说的繁荣7 文学的影响,那是很显然的。 从作品里所反映的作家思想也极复杂,正体现了那样复杂 的、动乱的社会。有极其顽固的守旧党,拥护皇室,拥护封建社 会,对新的或比较新的人,嘲笑漫骂,无所天至,有极进步的反对 满族统治,反对立宪,主张种族革命的新人,他们在作品里热烈 的、感愤的,把革命的思想尽量宣传。又有既要顾君权又要顾民 权,实际上还是替君权打算的立宪党,在作品里宣传君主立宪的 好处。有些知识分子,不提倡保皇也不倡导革命,只从事反迷信、 反缠足、反吸食鸦片等等,认为只有从这些地方下手,才是真正 的救国办法。有的却由于一班投机分子胡乱的行为,对一切感到 幻灭,政府不好,维新党不好,革命党也不好。有提倡科学的作 品,也有发挥玄学的,而基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恩想,更有 科玄很矛盾并栖着的作品,当然也有对政治社会毫不关心,只会 讲嫖经说爱情的人。形形色色,充分的表现了一种过潑期的现 象。但几乎是全部的作家,除掉那极少数顽固的而外,是有着共 通的地方,即是认为除掉兴办男女学枚,创实业,反一切迷信习 俗,和反官僚,反帝国主义,实无其他根本救国之道。 这是晚清小说发展的总形势。鲁迅谓其“虽命意在于国世, 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 时人嗜好”。虽极中肯,然亦非全面论断。晚清小说诚有此种缺 点,然亦自有其发展。如受西洋小说及新闻杂志体例影响而产生 新的形式,受科学影响而产生新的描写,强调社会生活以反对才 子佳人倾向,意识的用小说作为武器,反清、反官、反帝、反一切 社会恶现象,有意无意的为革命起了或多或少的作用,无一不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