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社 个卷主编袁世硕孙静 王编袁行需 中国文学史 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 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 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学目 录 第七编明代文学.1 绪论.3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4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的壮大 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8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王学左派的兴起 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张扬个性和对人欲 的肯定新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12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雅文学与俗文学 的交融 第四节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19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26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26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 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28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关于 喻 “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33 虚与实的结合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 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37 历史演义的繁荣列国系统的小说隋唐 系统的小说明末的时事小说对于社会 文化生活的广泛影响《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50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50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作者问题《水浒 传》的版本 第二节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53 一曲“忠义”的悲歌“忠义”观的形成及其 复杂性丰富的思想内涵 《水浒传》与农 民起义 第三节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57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勾锁、百川入 海的结构 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 .61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水浒传》的文学地 位《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 《水浒传》在国外 2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69 4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69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杨基、 录 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 .77 台阁体的特征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 关系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明代的八股制义文.81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体制与特征 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86 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86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 批判意识民间生活的显现 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90 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格调说中的重情 色彩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93 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对后世文坛的 影响 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96 宗法态度的变化与差异文以明道说的延续 创作中的文学意味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102 第一节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03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嫩的杂剧创作御前侍 3
4 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刘东生的《娇 目 红记》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105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一文钱》等讽刺杂剧爱国题材杂剧与爱 情题材杂剧 第三节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09 “狂人”徐渭《四声猿》与《歌代啸》 徐渭在剧坛上的影响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115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115 传奇的渊源及体制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 股化《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 环记》 第二节明代中期三大传奇.118 李开先的《宝剑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 展粱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 人的《鸣风记》 第三节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122 明后期传奇概述 高濂的《玉簪记》 孙仁 孺的《东郭记》 周朝俊的《红梅记》 第四节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126 沈球的昆腔创作 “沈汤之争”吴江派 戏剧家群体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孟称 舜的《娇红记》 第七章汤显祖.138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13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