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 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现象 二、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形式、力役形式、货币形式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不完全竞争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财政的性质 2.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 3.把效益放在重要地位 4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 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过程和目标
《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 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 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现象 二、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三、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形式、力役形式、货币形式 第二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不完全竞争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财政的性质 2.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 3.把效益放在重要地位 4.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 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过程和目标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税收、转移支付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的含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适度增长 2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措施 相机抉择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等 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衡量财 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2企业收入 3.债务收入 4.其他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2.工业 3建筑业 4商业等 三、按经济成分分类 四、按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于C部分的 2来自于M部分的 3来自于V部分的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2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3.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税收、转移支付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的含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适度增长 2.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措施 相机抉择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等 第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衡量财 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2.企业收入 3.债务收入 4.其他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2.工业 3.建筑业 4.商业等 三、按经济成分分类 四、按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于 C 部分的 2.来自于 M 部分的 3.来自于 V 部分的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2.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3.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
4价格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 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税收的含义及性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 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税收是由国家 或政府来征收的,除了国家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第二,征税的依据是国家 的政治权力。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 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没有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征税就无法实现; 第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以实现其进行阶级统治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 能:第四,税收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五,税收具有强 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第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国家财政收入中, 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所决定的。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府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 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 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使人们容易将其与国家信用关系中的国债的有 偿性区别开来。但也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 3.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 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第二节税制要素 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二、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既有 自然人,也有法人。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 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 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二)课税对象
4.价格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 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 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一、税收的含义及性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 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税收是由国家 或政府来征收的,除了国家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第二,征税的依据是国家 的政治权力。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 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没有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征税就无法实现; 第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以实现其进行阶级统治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 能;第四,税收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五,税收具有强 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第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国家财政收入中, 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所决定的。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府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 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 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使人们容易将其与国家信用关系中的国债的有 偿性区别开来。但也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 3.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 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第二节 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二、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既有 自然人,也有法人。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 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 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的确 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率 税额与纳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髙低既是决 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反映 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 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国家开征的每一种税都有纳 税期限的规定。 (六)附加和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 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属 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 (七)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第三节税收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 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按照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四、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五、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四节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1950~1978年间的税制建立与发展 二、1979~1993年间的税制改革 三、1994年的税制改革 第五节流转课税 、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流转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1.课征普遍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计算征收方便 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一)增值税 1定义: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定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的确 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率 税额与纳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既是决 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反映 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 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国家开征的每一种税都有纳 税期限的规定。 (六)附加和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 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属 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 (七)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第三节 税收分类 一、按照课税对象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 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二、按照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四、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五、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四节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一、1950~1978 年间的税制建立与 发展 二、1979~1993 年间的税制改革 三、1994 年的税制改革 第五节 流转课税 一、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流转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1.课征普遍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4.计算征收方便 二、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一)增值税 1.定义: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定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2特点: 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 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的影响,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3増值税的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性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4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5税率: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本期销项税额一本期进项税额 (二)消费税 1定义: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进口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应税消费品5类11种消费品 3.税率采取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三种形式。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十销售额×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1.定义: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 其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等营业行为。凡在我国境内 发生上述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3.税率3%、5%、20%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四)关税 第六节所得课税 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 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生产经营 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特点: 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 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的影响,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性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4.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5.税率:基本税率 17%、低税率 13%、零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本期销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二)消费税 1.定义: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进口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应税消费品 5 类 11 种消费品。 3.税率 采取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三种形式。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十销售额×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1. 定义: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 其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等营业行为。凡在我国境内 发生上述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3.税率 3%、5%、20%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四)关税 第六节 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 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 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生产经营 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