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的区分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苑涛 内容提要: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 贸易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是指不同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来源于不完全竞争、收益递 增以及产品多样化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来源于要素密集度的不同。本文回顾了产业内 贸易研究发展的情况,指出把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两种很有意义,然后讨论了 两种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我国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依旧以占有低 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表明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我 国依然是以劳动力价格优势贏得国际市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的原因 及其影响,并形成一定的政策,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 争力,加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水平性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中国 、产业内贸易研究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注意到了一种不同于从前的国际贸易新类型,这种新的 贸易类型可以概括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巴拉萨( Balassa,B.)①称 之为产业内贸易。1%60年,沃顿( Verdoorn,PJ.)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 形式所发生的变化的时候,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贸易的存在,他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 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的。②克鲁勃( Grubel,HG)和洛德( Lloyd, PJ)对产业内贸易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1975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对国 际贸易中差异产品的测量》(mnma- 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一书中,他们对大量的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 并且试图找出产业内贸易存在的理论基础。③在他们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重点研究了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 通过把迪哥斯特(Dixt,A.)和斯蒂格利茨( Stiglitz,J,)的模型由封闭的扩展为开放 型模型,克鲁格曼( Krugman,P·R_)⊕发展出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贸易来源于规模 经济,这里的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而不是外部的规模经济。如果规模经济是外 部的,市场将依旧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内部的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将变成张伯伦的垄断竞 争模型。从供给方面来讲,某一产品的市场中存在许多厂商,每一个厂商生产某一种或几种 相似的产品,这些商品的收益递增。从消费方面讲,消费者有多样性的偏好,这意味着一旦 有新的好商品面市,就会有消费者购买它。兰卡斯特( Lancaster,K.)s模型假设厂商可以 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可以选择生产任何品种的商品,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都是一样的。在 差异产品被生产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起始的规模经济,即厂商所面对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下降 Ecd mSc re B , 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American Revi,1966,Vol.56,pp466-473 n,P. K.M. ,"The Econom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 Survey", in edited by Tharakan, P K M Intra-Industry Trade: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Amsterdam, New York, Oxford: North-Holland 1983,ppl-34 9 Perdikis, N& Kerr, W.A., Trad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150 e Krugman, P.R.,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 Vol 9, pp 469-479 9 Lancaster, K,"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0(1980):151-176
1 两个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的区分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苑涛 内容提要: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水平性产业内 贸易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是指不同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来源于不完全竞争、收益递 增以及产品多样化等原因,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来源于要素密集度的不同。本文回顾了产业内 贸易研究发展的情况,指出把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性和垂直性两种很有意义,然后讨论了 两种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我国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依旧以占有低 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表明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目前我 国依然是以劳动力价格优势赢得国际市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的原因 及其影响,并形成一定的政策,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竞 争力,加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水平性 垂直性 产业内贸易 中国 一、产业内贸易研究概述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注意到了一种不同于从前的国际贸易新类型,这种新的 贸易类型可以概括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国家间进行贸易的现象,巴拉萨(Balassa,B.)①称 之为产业内贸易。1960 年,沃顿(Verdoorn,P.J.)在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 形式所发生的变化的时候,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贸易的存在,他发现,经济联盟内部各国专 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目录下的。②克鲁勃(Grubel,H.G.)和洛德(Lloyd, P.J.)对产业内贸易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 1975 年出版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以及对国 际贸易中 差异产品 的测量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一书中,他们对大量的文献进行了数据分析, 并且试图找出产业内贸易存在的理论基础。③在他们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重点研究了 水平性产业内贸易。 通过把迪哥斯特(Dixit,A.)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J.)的模型由封闭的扩展为开放 型模型,克鲁格曼(Krugman,P.R.)④发展出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贸易来源于规模 经济,这里的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而不是外部的规模经济。如果规模经济是外 部的,市场将依旧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内部的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将变成张伯伦的垄断竞 争模型。从供给方面来讲,某一产品的市场中存在许多厂商,每一个厂商生产某一种或几种 相似的产品,这些商品的收益递增。从消费方面讲,消费者有多样性的偏好,这意味着一旦 有新的好商品面市,就会有消费者购买它。兰卡斯特(Lancaster,K.)⑤模型假设厂商可以 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可以选择生产任何品种的商品,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都是一样的。在 差异产品被生产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起始的规模经济,即厂商所面对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下降 ① Balassa,B.,“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Vol.56,pp466-473. ② Tharakan,P.K.M.,“The Econom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 Survey”,in edited by Tharakan,P. K. M., Intra-Industry Trade: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Amsterdam,New York,Oxford:North-Holland, 1983,pp 1-34. ③ Perdikis,N. & Kerr,W.A.,Trad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8,pp 150. ④ 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Vol.9,pp 469-479. ⑤ Lancaster,K.,“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1980):151-176
的。由于每一种商品的成本函数是一样的,所以生产成本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进入 市场的厂商必须决定生产哪个品种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价格越低,可以售出的商品就 越多。如果两个产品的差异性太小,厂商就不能销售足够的产品以弥补成本,它们面临的选 择是,要么退出市场,要么生产其它品种。反之,如果两个品种的特性相差很远,就会有新 厂商进入生产一种新产品,其特性介于已经存在的两种产品之间。自由的进入和退出、相同 密度的偏好、一样的成本函数保证了在长期均衡中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会均匀分布,而且每 一个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个厂商获得正常的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兰卡斯特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完全垄断竞争”(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在一个 封闭的市场中,不论是生产者的规模还是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都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 了限制。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既可以使企业的规模变大以降低单位 产品的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又可以使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得到满足。规模经济和水平性产 品差异可以独立地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相似的国家间引起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的形 式)。从林德( Linder,S.)的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所以在这些国家 同样产品的不同式样都有比较大的销量,而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不一样的国家间,这种贸 易的数量将比较小。埃塞尔( Ethier,WJ.)指出,虽然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产品 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相对要素禀 赋。克鲁格曼在1981年运用模型证明了,一国之内产品的差异性由这个国家的规模经济所 决定,相似的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生产这些贸易品的要素比率是一样的,所以产业内贸易 并没有像传统贸易增长那样有收入分配效应,当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的时 候(这时候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超过了产业间贸易),两种要素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在这里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相对于产业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调整比较温和,没 有太大的痛苦,因为根据产业内贸易的假设,同一个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要素密集度都是相同 的,在这些企业间的资源再分配相对比较容易,工资与价格调整也比较小。在布兰德 ( Brander,J.)1981年模型的基础上,布兰德和克鲁格曼③证明了,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 中,就算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 每一个企业都向对方企业的国内市场进行倾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市场分 割的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下,每一个企业针对不同的国家,有若干个彼此没有联系的市场, 对其中一个市场所做的决定,不会影响到其它市场。寡头垄断厂商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将产品 销售到国外市场,尽管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更低,但是只要有利润可赚,就比在国外没有销售 要好,厂商在意的是总利润水平。同样的道理,其它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产 品销售到对方国家的市场。这样,相互倾销就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性的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 内贸易的分别研究上。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产品多样化的性质上。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是指 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 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模型分别是由福尔威( Falvey RE.)、凯克斯基( Kierzkowski,H)和莎科特( Shaked,A.)、萨顿( Sutton,J,)发展出 来的 福尔威和凯克斯基的模型(称之为FK模型)表明,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这时存在的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F-K模型假设,从需求方面讲,消 a Ethier, W.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Vol 72, No 3, pp389-405 e Krugman, P R ,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vol.89,s,pp959-973 a Brander, J& Krugman, P R ,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3, Vol 15, pp 313-321
2 的。由于每一种商品的成本函数是一样的,所以生产成本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特性。进入 市场的厂商必须决定生产哪个品种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价格越低,可以售出的商品就 越多。如果两个产品的差异性太小,厂商就不能销售足够的产品以弥补成本,它们面临的选 择是,要么退出市场,要么生产其它品种。反之,如果两个品种的特性相差很远,就会有新 厂商进入生产一种新产品,其特性介于已经存在的两种产品之间。自由的进入和退出、相同 密度的偏好、一样的成本函数保证了在长期均衡中实际生产的产品品种会均匀分布,而且每 一个品种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相同,每一个厂商获得正常的利润,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兰卡斯特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完全垄断竞争”(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在一个 封闭的市场中,不论是生产者的规模还是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都由于市场规模太小而受到 了限制。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既可以使企业的规模变大以降低单位 产品的成本,获得规模收益,又可以使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得到满足。规模经济和水平性产 品差异可以独立地在技术和要素禀赋方面相似的国家间引起国际贸易(以产业内贸易的形 式)。从林德(Linder,S.)的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与收入水平相关的,所以在这些国家 同样产品的不同式样都有比较大的销量,而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都不一样的国家间,这种贸 易的数量将比较小。埃塞尔(Ethier, W.J.)①指出,虽然制造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以产品 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但是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相对要素禀 赋。克鲁格曼②在1981年运用模型证明了,一国之内产品的差异性由这个国家的规模经济所 决定,相似的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生产这些贸易品的要素比率是一样的,所以产业内贸易 并没有像传统贸易增长那样有收入分配效应,当贸易双方在要素禀赋方面有很大相似性的时 候(这时候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超过了产业间贸易),两种要素都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在这里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相对于产业间的贸易来说,产业内贸易所带来的调整比较温和,没 有太大的痛苦,因为根据产业内贸易的假设,同一个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要素密集度都是相同 的,在这些企业间的资源再分配相对比较容易,工资与价格调整也比较小。在布兰德 (Brander,J.)1981年模型的基础上,布兰德和克鲁格曼③证明了,在寡头垄断竞争的市场 中,就算不存在成本差异和规模经济,寡头之间的“相互倾销”也将使(产业内)贸易出现: 每一个企业都向对方企业的国内市场进行倾销。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市场分 割的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下,每一个企业针对不同的国家,有若干个彼此没有联系的市场, 对其中一个市场所做的决定,不会影响到其它市场。寡头垄断厂商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将产品 销售到国外市场,尽管在国外的销售价格更低,但是只要有利润可赚,就比在国外没有销售 要好,厂商在意的是总利润水平。同样的道理,其它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把产 品销售到对方国家的市场。这样,相互倾销就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又集中在水平性的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 内贸易的分别研究上。二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产品多样化的性质上。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是指 进行双向贸易的是质量相似的物品,只是在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 质量的相似性物品同时出口和进口。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模型分别是由福尔威(Falvey, R.E.)、凯克斯基(Kierzkowski,H.)和莎科特(Shaked,A.)、萨顿(Sutton,J.)发展出 来的。 福尔威和凯克斯基的模型(称之为F-K模型)表明,就算不存在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产业内贸易也会存在,这时存在的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F-K模型假设,从需求方面讲,消 ① Ethier, W.J.,“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2,Vol.72,No.3,pp389-405. ② Krugman,P.R.,“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Vol.89,5,pp 959-973. ③ Brander,J. & Krugman,P.R.,“A‘Reciprocal Dumping’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Vol.15,pp 313-321
费者有相同的偏好,在相对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对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依消费者的收入而定 低收入的消费者购买低质量的产品,高收入的消费者购买高质量的产品,由于分配的不均, 每一个国家都既有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高收入的消费者,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对不同质量 产品的需求。从供给方面看,每一个经济都有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生产一个同质性产品 另一个部门生产同种商品中不同质量的产品。每一个部门都雇佣劳动力,资本的使用随着产 品的质量不同而有不同,高质量的产品体现了相对较高的资本/动比率。技术(劳动生产 率)在两国之间的差距使得它们之间的贸易不会引致各国的工资均等化,资本的租金也不会 相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工资相对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 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在这些国家,资本的价格相对较低)。只要要素禀赋的变化不能使 国家只有一个经济部门,就会引起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福尔威和凯克斯基假设两国在一开 始有同样的禀赋,然后在增加一国人均资本的同时,减少另一国的人均资本。技术发达的国 家通常资本/劳动比率也高,这个国家在高质量的产品上有比较优势,高质量产品的品种将 增加,同时,对低质量产品的需求将减少(因为人均收入提高了)。相反,缺乏技术的国家, 人均收入下降,使得对来自国外的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下降了。这样,产业内贸易也就减少了。 另一方面,如果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国家要素密集度发生了改变,人均资本量上升,变化将是 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资本租金的改变不致使两国的比较优势发生逆转,产业内贸易 就将上升。缺乏技术的国家由于收入的上升,对对方国家有比较优势的差异产品的需求上升 了,同时,由于低收入国家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产品向高质量发展,高收入国家对其产 品的需求也上升了 从前,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时候,一般不区分是水平的还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这样在 得出的结论上就有一些不准确之处。如果认为产业内贸易就是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则可以得 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假设一国一个部门中有一些企业 其中一部分企业是进口竞争性的,另一些是出口性企业,劳动者如果在一个进口竞争性企业 中失业,他可以在同部门的出口企业中找到工作。当我们考虑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时会发现 质量高的产品往往由人力资本高的劳动者来制造,质量低的产品往往由人力资本低的劳动者 制造,如果本国在产业内贸易中出口的是质量低的产品,就有利于本国人力资本含量低的劳 动者就业,高质量产品的企业是进口竞争性的,难免要裁员,人力资本高的劳动者重新找工 作的时候,要么必须接受更低的工资价格,要么就没有工作机会。这个结论与前面只考虑水 平性产业内贸易时的结论是不同的 莎科特和萨顿的模型(称之为S-S模型没有考察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比率之间的关系(这 正是F-K模型所做的),它构造了一个框架,研究由于研发支出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差 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对市场的影响。作者假设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有差 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企业研发支出的多少,同时,存在质量差异的同类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 消费者将选择质量高的产品。在这里,单位产品成本的差异不会因为质量的提高而很快地提 高,因为质量提高的来源是已经支出的固定成本(研发成本),而不是劳动力或资本的投入 (这二者会随着规模经济而减少,随着产品多样化而上升,这二者是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决 定因素)。假设市场中存在垄断者,有一些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另一些企业生产低质量的 产品。在短期内,当贸易把不同的市场联系起来,由于低质量产品的存在,价格将下降,消 费者从中获益。市场的总量增加,仅仅使各个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发生了变化,使销售和 利润增加,市场的均衡价格一旦形成就不会再变。这时存在的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在长期, Martin, J.A.& Orts, V,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ole of factor Endowments",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ETSG), 1999 haked, A. Sutton, J ,"Natural Oligopol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dited by Kierzkow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34-50
3 费者有相同的偏好,在相对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对不同质量产品的需求依消费者的收入而定: 低收入的消费者购买低质量的产品,高收入的消费者购买高质量的产品,由于分配的不均, 每一个国家都既有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高收入的消费者,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对不同质量 产品的需求。从供给方面看,每一个经济都有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生产一个同质性产品, 另一个部门生产同种商品中不同质量的产品。每一个部门都雇佣劳动力,资本的使用随着产 品的质量不同而有不同,高质量的产品体现了相对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技术(劳动生产 率)在两国之间的差距使得它们之间的贸易不会引致各国的工资均等化,资本的租金也不会 相等。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在生产低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工资相对较高的国家在生产高 质量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在这些国家,资本的价格相对较低)。只要要素禀赋的变化不能使 国家只有一个经济部门,就会引起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福尔威和凯克斯基假设两国在一开 始有同样的禀赋,然后在增加一国人均资本的同时,减少另一国的人均资本。技术发达的国 家通常资本/劳动比率也高,这个国家在高质量的产品上有比较优势,高质量产品的品种将 增加,同时,对低质量产品的需求将减少(因为人均收入提高了)。相反,缺乏技术的国家, 人均收入下降,使得对来自国外的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下降了。这样,产业内贸易也就减少了。 另一方面,如果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国家要素密集度发生了改变,人均资本量上升,变化将是 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资本租金的改变不致使两国的比较优势发生逆转,产业内贸易 就将上升。缺乏技术的国家由于收入的上升,对对方国家有比较优势的差异产品的需求上升 了,同时,由于低收入国家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产品向高质量发展,高收入国家对其产 品的需求也上升了。① 从前,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时候,一般不区分是水平的还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这样在 得出的结论上就有一些不准确之处。如果认为产业内贸易就是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则可以得 出结论,产业内贸易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假设一国一个部门中有一些企业, 其中一部分企业是进口竞争性的,另一些是出口性企业,劳动者如果在一个进口竞争性企业 中失业,他可以在同部门的出口企业中找到工作。当我们考虑垂直性产业内贸易时会发现, 质量高的产品往往由人力资本高的劳动者来制造,质量低的产品往往由人力资本低的劳动者 制造,如果本国在产业内贸易中出口的是质量低的产品,就有利于本国人力资本含量低的劳 动者就业,高质量产品的企业是进口竞争性的,难免要裁员,人力资本高的劳动者重新找工 作的时候,要么必须接受更低的工资价格,要么就没有工作机会。这个结论与前面只考虑水 平性产业内贸易时的结论是不同的。 莎科特和萨顿的模型(称之为S-S模型)②没有考察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比率之间的关系(这 正是F-K模型所做的),它构造了一个框架,研究由于研发支出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质量差 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对市场的影响。作者假设不同企业的产品质量有差 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企业研发支出的多少,同时,存在质量差异的同类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 消费者将选择质量高的产品。在这里,单位产品成本的差异不会因为质量的提高而很快地提 高,因为质量提高的来源是已经支出的固定成本(研发成本),而不是劳动力或资本的投入 (这二者会随着规模经济而减少,随着产品多样化而上升,这二者是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决 定因素)。假设市场中存在垄断者,有一些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另一些企业生产低质量的 产品。在短期内,当贸易把不同的市场联系起来,由于低质量产品的存在,价格将下降,消 费者从中获益。市场的总量增加,仅仅使各个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发生了变化,使销售和 利润增加,市场的均衡价格一旦形成就不会再变。这时存在的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在长期, ① Martin,J.A. & Orts,V.,“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Role of Factor Endowments”,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ETSG),1999. ② Shaked,A. & Sutton,J.,“Natural Oligopol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n edited by Kierzkowski,H.,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pp 34-50
市场范围的扩大并不会增加市场中可以容纳的企业数量,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得益于它们研发 支出所带来的收益,研发支出的水平越高,市场占有的份额越大,市场扩大将使产品质量普 遍提高,另外,可变成本的提高只是轻微的,价格并不随质量提高而大幅度上升,消费者从 中获益。从需求方来看,人们收入越高就越是愿意购买质量高的产品。在这种市场中,价格 由纳什均衡决定,一个市场中可容纳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他称之为“自然的寡占”( natural oligopoly)市场°。企业间在高质量产品生产中的竞争将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到一个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所有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这些厂商的高质量产品,这样低质量产品就被逐出了 市场。在S-S模型中,产品质量呈垂直性差异的贸易并不会自动导致水平性差别的垄断竞争 模型;相反,由自由贸易带来的市场扩大将使市场中的企业数目减少。 二、两种产业内贸易的测量 1G-L系数 产业内贸易的多少以某国国际贸易重叠程度来计算,即某国在某一产业中,产品进出 口值之间的重叠部分: TO,=(,+M,) -M, x和M,分别代表i国j行业的出口值和进口值。用克鲁勃和洛德设计的GL系数来测量 产业内贸易占某国国际贸易的份额: (x,+M,-x, -A M GL= X+M 这个系数的值在0到1之间,两个极端值分别表示没有产业内贸易和完全是产业内贸易 2两种产业内贸易份额的测量 如何测量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多少,有两个方法。第一种方法没有 以G-L系数为基础。它对同一种商品的进出口重叠贸易规定了一个最低的限度(比如10%), 以此作为此种商品是单向还是双向贸易的标准。同时以商品的价格显示了它们的质量为假 定,以进出口时两个价格相差是否超过某一范围(比如±15%)为标准,判别双向贸易的商 品是垂直性差异还是水平性差异,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商品价格差应该在这个范围值内,垂 直性产业内贸易在这个范围之外。运用这两个标准,贸易可以被分为三种:a垂直性差异产 品的双向贸易(贸易重叠和价格差异都很大):b.水平性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贸易重叠程 度高、进出口价格差异小):c.单向贸易(贸易重叠程度低) 第二种方法是由格里纳韦( Greenaway,D.),何恩(Hine,R.)和米尔纳( Milner, C.)使用的(称之为G-H-M方法),他们通过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5位数上的商品价格进行 计算,将未调整的G-L系数分解为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他们采用了同种商品进出口 价格差±15%的标准,价格差大于±15%的产业内贸易被认为是垂直性的,价格差小于±15% 的产业内贸易被认为是水平性的,以此来计算两种产业内贸易的比例。西利(Celi,G.)②将 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细分为高质量产品出口-低质量产品进口型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低质量产 品出口-高质量产品进口型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两种。 i代表3位数水平上的产业,c表示在庐产业中5位数水平上的产品类别,GL产业内贸易系 数就如下(i产业): Shaked, A Sutton, J ,"Natural Oligopol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dited by Kierzkowski, H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 35 e Celi, G ,"vertical and Hori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What I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UK? DISCUSSION PAPER 49, giugno 1999, CENTRO DI ECONOMIA DEL LAVOROE DI POLITICA ECONOMICA,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salerno, pp 18-20
4 市场范围的扩大并不会增加市场中可以容纳的企业数量,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得益于它们研发 支出所带来的收益,研发支出的水平越高,市场占有的份额越大,市场扩大将使产品质量普 遍提高,另外,可变成本的提高只是轻微的,价格并不随质量提高而大幅度上升,消费者从 中获益。从需求方来看,人们收入越高就越是愿意购买质量高的产品。在这种市场中,价格 由纳什均衡决定,一个市场中可容纳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他称之为“自然的寡占”(natural oligopoly)市场①。企业间在高质量产品生产中的竞争将使这些产品的价格下降到一个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所有消费者都愿意购买这些厂商的高质量产品,这样低质量产品就被逐出了 市场。在S-S模型中,产品质量呈垂直性差异的贸易并不会自动导致水平性差别的垄断竞争 模型;相反,由自由贸易带来的市场扩大将使市场中的企业数目减少。 二、两种产业内贸易的测量 1.G-L 系数 产业内贸易的多少以某国国际贸易重叠程度来计算,即某国在某一产业中,产品进出 口值之间的重叠部分: ( ) TOij = Xij + Mij − Xij − Mij Xij 和 M ij 分别代表 i 国 j 行业的出口值和进口值。用克鲁勃和洛德设计的 G-L 系数来测量 产业内贸易占某国国际贸易的份额: ( ) + + − − = + = ij ij ij ij ij ij ij ij ij ij X M X M X M X M TO GL 这个系数的值在 0 到 1 之间,两个极端值分别表示没有产业内贸易和完全是产业内贸易。 2.两种产业内贸易份额的测量 如何测量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多少,有两个方法。第一种方法没有 以 G-L 系数为基础。它对同一种商品的进出口重叠贸易规定了一个最低的限度(比如 10%), 以此作为此种商品是单向还是双向贸易的标准。同时以商品的价格显示了它们的质量为假 定,以进出口时两个价格相差是否超过某一范围(比如±15%)为标准,判别双向贸易的商 品是垂直性差异还是水平性差异,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商品价格差应该在这个范围值内,垂 直性产业内贸易在这个范围之外。运用这两个标准,贸易可以被分为三种:a.垂直性差异产 品的双向贸易(贸易重叠和价格差异都很大);b.水平性差异产品的双向贸易(贸易重叠程 度高、进出口价格差异小);c.单向贸易(贸易重叠程度低)。 第二种方法是由格里纳韦(Greenaway,D.),何恩(Hine,R.)和米尔纳(Milner, C.)使用的(称之为G-H-M方法),他们通过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5位数上的商品价格进行 计算,将未调整的G-L系数分解为垂直性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他们采用了同种商品进出口 价格差±15%的标准,价格差大于±15%的产业内贸易被认为是垂直性的,价格差小于±15% 的产业内贸易被认为是水平性的,以此来计算两种产业内贸易的比例。西利(Celi,G.)②将 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细分为高质量产品出口-低质量产品进口型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和低质量产 品出口-高质量产品进口型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两种。 i代表3位数水平上的产业,c表示在i产业中5位数水平上的产品类别,G-L产业内贸易系 数就如下(i产业): ① Shaked,A. & Sutton,J.,“Natural Oligopol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n edited by Kierzkowski,H.,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pp 35. ② Celi,G.,“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What I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UK?” DISCUSSION PAPER 49,giugno 1999,CENTRO DI ECONOMIA DEL LAVORO E DI POLITICA ECONOMICA,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alerno,pp 18-20
I=1 ∑(X+Mn) 式中X和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的价值量,为了把产业内贸易T分成垂直性因素和水 平性因素,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单位价格被应用,以它来表示贸易商品的质量。 (1)式可以被写成 (X +M ∑(X+M) (1b) 如果计算(1b)的系数时只是计算庐产业内进出口单位价格差异超过20%的产品(即 UVXidUVM>1.20或 UVXidUVM。<0.80),那么式(1b)就成了铲产业中垂直性产业内贸 易在总贸易中所占比例的指数 ∑。(x+M)-∑ VIIT. 在这里,进出口价格差异程度百分比的取值是任意的,在G-H-M中,这个范围被取为15%和 25%,在西利的研究中,取20%的范围。如果这个范围很小的话,所有产业将都有很大一部 分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很明显,式(2)中并没有说明哪种贸易流量(出口或进口)的单 位价格相对较高,这里的不确定性使得垂直性差异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也不确定 了。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西利把指数(2)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检验:一部分是出口产品 相对于进口更加高档的;另一部分是进口产品相对于出口更加高档的。换句话说,如果在计 算时,仅仅计算产业内出口产品单位价格高于进口产品价格的幅度大于20%的部分 (UVX/VM>1.20),所有贸易中占有高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up- market vertical intra- industry)的份额由以下给出 ∑ X+M 第产业的贸易中,占有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down- market vertical ntra- industry)的份额可以由仅仅计算出口产品单位价格低于进口产品价格的幅度大于20 的部分(UVX/UVMc<0.80而得到 VITDO= ∑ iGo+M )-∑ Y -M 同样地,第庐产业的贸易中,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可以由以下计算得到:只计算出口商 品单位价格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之比在08至12之间的部分(0.80< UVXIJUVM<1.20) 公式如下: HIT= ∑。x+M)-∑xa-M ∑(X+M) 所以,总的产业内贸易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 I=II+HI=ITUP+DO.+HIT…………… 三、区分两类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的意义
5 ( ) + − = − c ic ic c ic ic i X M X M IIT 1 ………………………………… (1) 式中 Xic 和 Mic 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的价值量,为了把产业内贸易 i IIT 分成垂直性因素和水 平性因素,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单位价格被应用,以它来表示贸易商品的质量。 (1)式可以被写成: ( ) ( ) + + − − = c ic ic c ic ic c ic ic i X M X M X M IIT ………………………………… (1b) 如果计算(1b)的系数时只是计算i产业内进出口单位价格差异超过20%的产品(即 UVXic/UVMic > 1.20或UVXic/UVMic < 0.80),那么式(1b)就成了i产业中垂直性产业内贸 易在总贸易中所占比例的指数: ( ) ( ) + + − − = c ic ic c ic ic c ic ic i X M X M X M VIIT v v v v v v ………………………………… (2) 在这里,进出口价格差异程度百分比的取值是任意的,在G-H-M中,这个范围被取为15%和 25%,在西利的研究中,取20%的范围。如果这个范围很小的话,所有产业将都有很大一部 分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很明显,式(2)中并没有说明哪种贸易流量(出口或进口)的单 位价格相对较高,这里的不确定性使得垂直性差异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之间的关系也不确定 了。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西利把指数(2)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检验:一部分是出口产品 相对于进口更加高档的;另一部分是进口产品相对于出口更加高档的。换句话说,如果在计 算时,仅仅计算i产业内出口产品单位价格高于进口产品价格的幅度大于20%的部分 (UVXic/UVMic > 1.20),所有贸易中占有高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up-market vertical intra-industry)的份额由以下给出: ( ) ( ) + + − − = c i c i c c i c i c c i c i c i X M X M X M VIITUP vup vup vup vup vup vup …………………………… (2a) 第i产业的贸易中,占有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性产业内贸易(down-market vertical intra-industry)的份额可以由仅仅计算出口产品单位价格低于进口产品价格的幅度大于20% 的部分(UVXic/UVMic < 0.80)而得到: ( ) ( ) + + − − = c ic ic c ic ic c ic ic i X M X M X M VIITDO vdo vdo vdo vdo vdo vdo …………………………… (2b) 同样地,第i产业的贸易中,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可以由以下计算得到:只计算出口商 品单位价格与进口商品单位价格之比在0.8至1.2之间的部分(0.80 < UVXic/UVMic < 1.20)。 公式如下: ( ) ( ) + + − − = c ic ic c ic ic c ic ic i X M X M X M HIIT h h h h h h ………………………………… (3) 所以,总的产业内贸易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 i VIITi HIITi VIITUPi VIITDOi HIITi IIT = + = + + ………………………………… (4) 三、区分两类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