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093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类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 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进而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在全 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课程主要讲授有关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 增长理论以及开放经济理论。 英文简介:Macro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total changes and determinants,which is to explain how the whole economy works and how the recourses are fully allocated in a society.Macroeconomics addresses basic theories and public policies about the entire economy,including the 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the business cycle and economic growth,and open economic theor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让学生掌握描述宏观经济的总量、 宏观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以及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认识和理 解国家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学生讲授宏观经济的主要总量概念、宏观经济的主要理 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抽象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际现 象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思政教育目标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的创新 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弘扬爱国主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就是 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进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同学不 仅掌握宏观经济学GDP核算理念与方法的最新前沿,了解国情,同时激扬爱国 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提升参与创新实贱热情和自主学习力度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0093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 适用对象: 经济、管理类全日制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通过研究和分析总量 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考察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功能,进而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在全 社会范围内得以充分利用这一问题的。课程主要讲授有关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 增长理论以及开放经济理论。 英文简介:Macro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the total changes and determinants, which is to explain how the whole economy works and how the recourses are fully allocated in a society. Macroeconomics addresses basic theories and public policies about the entire economy, including the 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 business cycle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open economic theor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让学生掌握描述宏观经济的总量、 宏观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以及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认识和理 解国家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学生讲授宏观经济的主要总量概念、宏观经济的主要理 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抽象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际现 象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思政教育目标立足于“志存高远,学以报国”的创新 人才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弘扬爱国主义,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就是 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进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同学不 仅掌握宏观经济学 GDP 核算理念与方法的最新前沿,了解国情,同时激扬爱国 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提升参与创新实践热情和自主学习力度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GDP的两种核算方法一一支出法、收入法:投资一储蓄恒等式 2.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名义GDP与实际GDP的衡量、GDP折算系数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的思政介入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GDP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纵横双维度/数据可视化/线上),取得伟 大经济成就,引令 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 2.中国关于收入、失业和通货膨张的其他指标,真实的中国故事。认识中 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提升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指标的产生与局限,度量什么/忽略什么。通过理论前沿的分析,提升学 生的专业素养。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方 法是总量分析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一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3.问题与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鸟瞰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1.主要内容:因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及理解这一概念时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 3.问题与应用:理解GDP等于新增价值、等于收入或产出、等于支出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主要内容:用支出法计算GDP,GDP=C+I+G+(X-M):收入法计算GDP,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伦业转移支付+折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消费、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L.主要内容:GDP、NDP、NI、PI、PDI的计算公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NDP、NI、PI、PDI的定义及区别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九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GDP 的两种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投资—储蓄恒等式 2.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名义 GDP 与实际 GDP 的衡量、GDP 折算系数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的思政介入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 GDP 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纵横双维度/数据可视化/线上),取得伟 大经济成就,引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中国关于收入、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其他指标,真实的中国故事。认识中 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提升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指标的产生与局限,度量什么/忽略什么。通过理论前沿的分析,提升学 生的专业素养。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研究方 法是总量分析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3.问题与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宏观经济学鸟瞰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1.主要内容: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及理解这一概念时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 值 3.问题与应用:理解 GDP 等于新增价值、等于收入或产出、等于支出 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主要内容:用支出法计算 GDP,GDP=C+I+G+(X-M);收入法计算 GDP,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消费、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投资、 存货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主要内容:GDP、NDP、NI、PI、PDI 的计算公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NDP、NI、PI、PDI 的定义及区别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主要内容: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 投资恒等式。 2.问题与应用:特别注意I=S、I=S+T-G、I=S+T-G+Kr+M-X这种恒等是事后 的恒等,是会计帐目上的恒等。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主要内容: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含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折算指数 第七节结束语 1,主要内容:从收入和支出两角度核算一个宏观经济主体的GDP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C、I、G、T、Kr、NDP、NI、PI、PDI、GDP折 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 3.问题与应用:用GDP或GNP核算的缺陷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 对I=S的事后均衡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理论实践比对,夯实基础知识。从国家统计公报与国际P组织等网站报 告链接、权威GDP等数据导入开始,了解中国与国际经济形势、中国人均GDP 变化。复习提问GDP概念、核算方法。提出“GDP竞赛是否合理”思辨问题,使 学生不仅意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道路自信”,而且了解和重视 高质量发展。通过理论实践比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组讨论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棋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三、四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2.理解:均衡产出要求的I=S与核算GDP时I=S的不同:与消费和储蓄函数 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如APC、APS:各种乘数 3.了解: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生命 周期消费理论的侧重点:比例税率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放经济条 件下的均衡收入及对外贸易乘数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的思政介入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理清收入支出模型的假设与结论的关系,介绍科学方法论: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主要内容:两部门经济、三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 投资恒等式。 2.问题与应用:特别注意 I=S、I=S+T-G、I=S+T-G+Kr+M-X 这种恒等是事后 的恒等,是会计帐目上的恒等。 第六节 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1. 主要内容: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的含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 折算指数 第七节 结束语 1.主要内容:从收入和支出两角度核算一个宏观经济主体的 GDP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GDP、C、I、G、T、Kr、NDP、NI、PI、PDI、GDP 折 算指数、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3.问题与应用:用 GDP 或 GNP 核算的缺陷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比较; 对 I=S 的事后均衡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理论实践比对,夯实基础知识。从国家统计公报与国际 IMF 组织等网站报 告链接、权威 GDP 等数据导入开始,了解中国与国际经济形势、中国人均 GDP 变化。复习提问 GDP 概念、核算方法。提出“GDP 竞赛是否合理”思辨问题,使 学生不仅意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道路自信”,而且了解和重视 高质量发展。通过理论实践比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组讨论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2.理解:均衡产出要求的 I=S 与核算 GDP 时 I=S 的不同;与消费和储蓄函数 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如 APC、APS;各种乘数 3.了解: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生命 周期消费理论的侧重点;比例税率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放经济条 件下的均衡收入及对外贸易乘数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的思政介入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理清收入支出模型的假设与结论的关系,介绍科学方法论
2.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结构纵横双维度比较,讲清成就、困难与 挑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节均衡产出 1 主要内容:均衡产出及其图形解释:投资等于储蓄恒等式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均衡产出概念的理解 3. 问题与应用:最简单的经济关系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定律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主要内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MPC递减规律):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 者的关系 1.基本概念和知识点:APC、APS、MPC、MPS 2.问题与应用:消费曲线、储蓄曲线、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1.主要内容: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一消费、储 蓄决定收入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当投资被假设为常数时,均衡产出 y-a+i/-B 3.问题与应用:从消费及储蓄函数推导均衡产出公式并能用图解求均 衡产出 第四节乘数论 1.主要内容:乘数效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3.问题与应用:用图解的方式表示乘数效用 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主要内容: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y=a+i+g-BT1-B 3.问题与应用:用图形表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购买+投资=储蓄+ 税收),并理解公式中各变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1.主要内容: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 算乘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种乘数的定义 3.问题与应用:了解乘数实际是均衡产出对各个自变量的导数
2.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结构纵横双维度比较,讲清成就、困难与 挑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节 均衡产出 1. 主要内容:均衡产出及其图形解释;投资等于储蓄恒等式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均衡产出概念的理解 3. 问题与应用:最简单的经济关系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定律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主要内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MPC 递减规律);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及 二者的关系 1.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APC、APS、MPC、MPS 2. 问题与应用:消费曲线、储蓄曲线、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1. 主要内容: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消费、储 蓄决定收入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当投资被假设为常数时,均衡产出 y = + i 1− 3. 问题与应用:从消费及储蓄函数推导均衡产出公式并能用图解求均 衡产出 第四节 乘数论 1. 主要内容:乘数效应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3. 问题与应用:用图解的方式表示乘数效用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主要内容:三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y = + i + g − T 1− 3.问题与应用:用图形表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政府购买+投资=储蓄+ 税收),并理解公式中各变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1. 主要内容: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 算乘数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种乘数的定义 3. 问题与应用:了解乘数实际是均衡产出对各个自变量的导数
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主要内容:四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3 第八节结束语 1.主要内容:总结均衡产出的决定及乘数的概念 2.问题与应用:凯恩斯定律的局限性、乘数效应的限制条件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均衡产出? 2.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3.简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5.简述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6.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边际储蓄 倾向为0.1,两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为多少?如果投资增加150亿元, MPC=0.8,那么收入水平将增加多少? 7.已知简单凯恩斯模型由下列方程给出:C=100+0.5y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 为y=400,i=50。试求:(1)求均衡的收入水平?均衡的储蓄量?(2)经济 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若未达到,应如何调节?调节哪个量,使经济达到充 分就业状态?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十一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一LM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及二者同时实现均衡(一般均 衡)、失衡状况及调整措施、IS曲线、LM曲线、IS-LM分析 2.理解: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区域用古典区 域、各种含义的货币供给、各种含义的货币需求 3.了解:托宾的”q”说、其他货币理论、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的思政介入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理清IS-LM模型的假设与结论的关系,强化科学方法论。 2.介绍中国货币市场以及相关货币政策。 3.介绍中国货币史(数据),对应相关数据解释相应经济事件,讲清成就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主要内容:四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3. 第八节 结束语 1.主要内容:总结均衡产出的决定及乘数的概念 2.问题与应用:凯恩斯定律的局限性、乘数效应的限制条件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均衡产出? 2.什么是乘数?乘数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3.简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5.简述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6.如果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 300 亿元,投资为 400 亿元,边际储蓄 倾向为 0.1,两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为多少?如果投资增加 150 亿元, MPC=0.8,那么收入水平将增加多少? 7.已知简单凯恩斯模型由下列方程给出:C=100+0.5y 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 为 yf=400,i =50 。试求:(1)求均衡的收入水平?均衡的储蓄量?(2)经济 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若未达到,应如何调节?调节哪个量,使经济达到充 分就业状态?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 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及二者同时实现均衡(一般均 衡)、失衡状况及调整措施、IS 曲线、LM 曲线、IS-LM 分析 2.理解:投资函数、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区域用古典区 域、各种含义的货币供给、各种含义的货币需求 3.了解:托宾的”q”说、其他货币理论、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内容的思政介入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理清 IS-LM 模型的假设与结论的关系,强化科学方法论。 2.介绍中国货币市场以及相关货币政策。 3.介绍中国货币史(数据),对应相关数据解释相应经济事件,讲清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