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一一语文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年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 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 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 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 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 堂教学改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 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 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 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査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 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 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 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 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髙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 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 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 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2016 年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6 年普通高等 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的语文科部分。 制定《说明》既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又要发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 作用;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 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 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大纲》的要求,符合 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工作指导方案和普通高 中课 程改革试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 堂教学改革。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 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 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 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 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 步 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 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 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 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 “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 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 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来源 Zxxk. Com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来源学科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来源:Zxxk.Com]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鉴赏评价 D[来源:学科网]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 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 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 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 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 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 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 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 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 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 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 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 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 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 1题。60分。 Ⅳ.题型示例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 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 30 分。 试卷结构: 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 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 答。必考题 125 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 83%;选考题 25 分左右,约占全卷 总分值的 17%。 全卷 20 题左右,结构如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 1 则阅读材料。3 题左右,约 10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7 题左右,35 分左右。分别为: 1.文言文阅读 1 则,4 题左右; 2.诗歌阅读 1 则,2 题左右; 3.名句名篇默写,1 题。 乙 选考题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 1 则,4 题左右。约 25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 1 则,4 题左右。约 25 分。 第Ⅱ卷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4 题左右,约 20 分。 (六)写作。 1 题。60 分。 Ⅳ. 题型示例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 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 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 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 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 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 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 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 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 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 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 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 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 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 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 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采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 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 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 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 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曰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 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冋僚陈 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 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 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 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 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 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 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 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 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 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 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 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 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 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 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 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采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 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 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 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 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曰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 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 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