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 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 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 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 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 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 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 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 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 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 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 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賞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 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 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 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 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 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 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 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 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 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 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 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 原作的精气神。 6/16
6 / 16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 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 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 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 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 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 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 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 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 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 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 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 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 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 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 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 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 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 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 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 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 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 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 19 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 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 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 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30 日 24 版)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 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 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 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 “信、达、雅”的要求。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17.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 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 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 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 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 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 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思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 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 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摘编自钟超《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光明日报》2018年5月29日) 材料二: 现在,贵州一带产出的云雾大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 储藏条件、单价等一览无遗。在“扶贫云”系统上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的姓名、可 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増收額等指标一清二楚。 在打通数据璧垒上,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让碎片化 数据“牵手”“共享”“交换”,使扶贫信息在阳光下运行,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筛选出来, 实现了精准化识别;在管理上,“扶贫云”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 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目前,“扶贫云”已经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 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无。 (摘编自黄浩《撕掉贫困标签,貴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新华网2018年5 月29日) 材料三: 近年来,贵州省用心培植“智慧树”、用力深挖“钻石矿”,大数据从无到有、逐步趋 优,成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引擎。据悉,因为大数据红利,贵阳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黔进”,贵漂、创客在贵阳遍地开花。 /16
7 / 16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 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 “信、达、雅”的要求。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17.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6 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材料一: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 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 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 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 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 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 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思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 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 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摘编自钟超《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光明日报》2018 年 5 月 29 日) 材料二: 现在,贵州一带产出的云雾大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 储藏条件、单价等一览无遗。在“扶贫云”系统上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的姓名、可 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增收额等指标一清二楚。 在打通数据壁垒上,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 17 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让碎片化 数据“牵手”“共享”“交换”,使扶贫信息在阳光下运行,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筛选出来, 实现了精准化识别;在管理上,“扶贫云”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 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目前,“扶贫云”已经统计监管了全省 15 万多个 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 364 亿余元。 (摘编自黄浩《撕掉贫困标签,贵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新华网 2018 年 5 月 29 日) 材料三: 近年来,贵州省用心培植“智慧树”、用力深挖“钻石矿”,大数据从无到有、逐步趋 优,成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引擎。据悉,因为大数据红利,贵阳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黔进”,贵漂、创客在贵阳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