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6届高三考前质量检测(信息卷)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 完整不受时间_▲,也是为了朋友。友谊要像爱情一样才_▲人心,爱情要像 友谊一样才 A.侵蚀 温暖 颠扑不破 B.侵蚀 温暖 不可破 C.侵袭 温润 牢不可破 D.侵袭 温润 扑不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土山汉墓考古发掘中,由于我市组织了多次公众活动,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获得了 江苏省公众考古奖。 B.音乐和舞蹈是人们传情达意的艺术方式,能让人们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也 能让人们 获得精神的放松和解脱。 C.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能否忍受一时的屈辱,才是气度博大、胸 襟开阔的 表现,才是成就大业必备的品质 D.“朱洪武血洗湖南,扯来江西填湖南”是湖南广为流布的一个传说,以至于 今天仍有许 多人把这一传说当成真实发生的事件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那田头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 杆旗, 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 B.我的师傅就像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凭 借手中 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务远近乡亲。 C.那晚,我美美地睡了一觉,梦到那草地上仰面躺着两个人,看着闪闪烁烁投下 来的金 币般的光斑,四周堆满了鲜花。 D.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我们是 至高至尊 的惟一,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地陷,万劫不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每到春末,村子里就变成了一片槐花的海洋 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 洒在地上,洒在身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尽情陶醉在这芬芳的世界里。 ①空气中弥漫着槐花淡淡的清香,香风拂面,沁人心脾 ②当你走过的时候,就会沐浴在花雨中 ③顽皮的孩子用力摇动着树干 ④花瓣纷纷扬扬的飘撒下来
江苏省徐州市 2016 届高三考前质量检测(信息卷)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朋友;保持自己生命的 完整,不受时间 ▲ ,也是为了朋友。友谊要像爱情一样才 ▲ 人心,爱情要像 友谊一样才 ▲ 。 A.侵蚀 温暖 颠扑不破 B.侵蚀 温暖 牢 不可破 C.侵袭 温润 牢不可破 D.侵袭 温润 颠 扑不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土山汉墓考古发掘中,由于我市组织了多次公众活动,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获得了 江苏省公众考古奖。 B.音乐和舞蹈是人们传情达意的艺术方式,能让人们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也 能让人们 获得精神的放松和解脱。 C.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能否忍受一时的屈辱,才是气度博大、胸 襟开阔的 表现,才是成就大业必备的品质。 D.“朱洪武血洗湖南,扯来江西填湖南”是湖南广为流布的一个传说,以至于 今天仍有许 多人把这一传说当成真实发生的事件。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那田头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 杆旗, 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 B.我的师傅就像刘半农在《铁匠》中所塑造的那位粗犷、刚健的劳动者一样,凭 借手中 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务远近乡亲。 C.那晚,我美美地睡了一觉,梦到那草地上仰面躺着两个人,看着闪闪烁烁投下 来的金 币般的光斑,四周堆满了鲜花。 D.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我们是 至高至尊 的惟一,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地陷,万劫不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每到春末,村子里就变成了一片槐花的海洋 ▲ 。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 洒在地上,洒在身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尽情陶醉在这芬芳的世界里。 ①空气中弥漫着槐花淡淡的清香,香风拂面,沁人心脾 ②当你走过的时候,就会沐浴在花雨中 ③顽皮的孩子用力摇动着树干 ④花瓣纷纷扬扬的飘撒下来
⑤村庄的小路在这时就是花朵的走廊 ⑥成串的乳白色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白玉雕刻而成,玲珑精致 A.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④⑥②①⑤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⑤③④② 5对下面漫画的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动起来才能采摘果实,遇难而退只会空手而归 B.抬头才能看见丰硕的果实,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印 C.成功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失败时也不要垂头丧气 D.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 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 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 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 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 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 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 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 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 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 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 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 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 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眚。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 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⑤村庄的小路在这时就是花朵的走廊 ⑥成串的乳白色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白玉雕刻而成,玲珑精致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④⑥②①⑤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⑤③④② 5.对下面漫画的寓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动起来才能采摘果实,遇难而退只会空手而归。 B.抬头才能看见丰硕的果实,低头只能看见自己的脚印。 C.成功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失败时也不要垂头丧气。 D.同一块石头,在弱者面前是绊脚石,在强者面前是垫脚石。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戚元鲁墓志铭 曾 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 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 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 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 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 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 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 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 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 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 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 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 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 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 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 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 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4分)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4分) 9.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送唐六赴举 冷朝阳 秋色生边思,送君西入关。 草衰空大野,叶落露青山。 故国烟霞外,新安道路间。 碧霄知己在,香桂月中攀。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 (《论 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 (庄子《逍遥游》) (3)故不积跬 步,▲ (荀子《劝学》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 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德行化其乡里 化:教化 B.能似其先人者也 能:才干 C.以进士中其科 中:考取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催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代时,戚元鲁的曾祖父在乡里享有盛名,德高望重,但是抗逆朝廷,不愿做 官。 B.戚元鲁的父亲叫戚舜臣,做过尚书虞部郎中的官职,一生恭敬勤谨,严守家法。 C.戚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精进不止,可惜三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一定能有建 树。 D.戚家是宋代有名望的世家,作者曾巩亲自为戚家不止一个人撰写过墓志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4 分)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4 分) 9.戚元鲁在品行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 分) 送唐六赴举 冷朝阳 秋色生边思,送君西入关。 草衰空大野,叶落露青山。 故国烟霞外,新安道路间。 碧霄知己在,香桂月中攀。 (1)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3 分) (2)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 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 ▲ 。” (《论 语》)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 ▲ 。 (庄子《逍遥游》) (3)故不积跬 步, ▲ 。 (荀子《劝学》)
(4)朝搴附之木兰 兮, (屈原《离骚》) (5) ,只是朱颜 (李煜《虞美人》) (6)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 寺夜游》) (7) 万紫千红总是 春 (朱熹《春日》) (8)横眉冷对千夫 指 (鲁 迅《自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朱学东 ①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 是我的故知。”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话,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离开故乡 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 ②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但我对故乡的新貌, 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 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 ③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河道填 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 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 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 ④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故乡对新生活的 向往,就像30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愤读书考大学的 心情一样。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 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 状态也可以迴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 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的 ⑤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 涌而至。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 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 ⑥这就是故乡。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 泰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 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温暖和安全。这也是我每 年春节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 ⑦虽然亲友间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甚至视频交流,同样可以表达真挚的情 意情谊,但是,这一切,只是偷懒人的拜访,永远无法取代自小打闹一起长大的 兄弟间推杯换盏里的亲情,永远无法取代年老力衰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的透着笑意 爱意的眼光—我们是在这样熟悉而温暖的眼光下长大成人的。亲人间的相聚
(4)朝搴阰之木兰 兮, ▲ 。 (屈原《离骚》) (5) ▲ ,只是朱颜 改。 (李煜《虞美人》)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 寺夜游》) (7) ▲ ,万紫千红总是 春。 (朱熹《春日》) (8)横眉冷对千夫 指, ▲ 。 (鲁 迅《自嘲》)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朱学东 ①“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 是我的故知。”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话,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离开故乡 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 ②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但我对故乡的新貌, 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 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 ③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河道填 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 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 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 ④“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故乡对新生活的 向往,就像 30 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愤读书考大学的 心情一样。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 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 状态也可以迥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 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的。 ⑤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 涌而至。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 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 ⑥这就是故乡。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 泰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 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温暖和安全。这也是我每 年春节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 ⑦虽然亲友间电话,邮件,短信,微信,甚至视频交流,同样可以表达真挚的情 意情谊,但是,这一切,只是偷懒人的拜访,永远无法取代自小打闹一起长大的 兄弟间推杯换盏里的亲情,永远无法取代年老力衰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的透着笑意 爱意的眼光——我们是在这样熟悉而温暖的眼光下长大成人的。亲人间的相聚
没有虚头八脑的客套,而是一种真切的相互确认:我们是亲人,我们在一起,哪 怕平时为了生计,我们天各一方,但到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家。回家才是我 们的价值判断 ⑧故乡的变化依然在继续,新的家园让我感到陌生,熟悉的场景正在快速消失 我们与故乡的纽带正在被一丝丝割断。每年春节,我都会在故乡的大地上徒步漫 行,努力追寻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触模已经陌生的世界。虽然许多东西消失了, 许多改变了,但那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绿楨,熟悉的鸟鸣,依然顽强地阻击着最 后变化的到来 ⑨但是,得有家可回。我不在乎千篇一律的新故乡,那林立的高楼厂房对我无足 轻重。我只在乎故乡除了有可以依恋的亲人,可以归巢的祖居,可以凭吊的祖坟 还有清澈的河流,高远的天空,还有那些榉树翠竹黄雀…每一只往来的云雀都 是我的故知! ⑩0没有了这一切,就再也不会有乡愁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2.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引用魏尔伦话的作用。(4分) 13.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请简要概 括。(6分) 1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艺术研究中的伪问题 邵宏 ①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中,教授的价值是由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参加学术研讨会 的次数来衡量,这无疑标志着学术工业的全面胜利和纯学术的全面贬值。而面临 学术工业生产过剩问题的艺术研究本身,其产出则充满了毫无学术价值意义的伪 问题 ②有一类伪问题直接来自渗入语言的、自命不凡的行话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集合 名词。像“话语权ˆ颠覆元叙事ˆ主体间性ˆ这类行话如今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 熟,以致令被模仿者—大学教授们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至于像“人民性文 学性时代精神后殖民主义”等集合名词,无视实际精神现象的丰富多样性, 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而追求理论表述上的统一。在我们的问题史中,像贸然断言 某某风格”之类的集合名词已经使我们的前辈大丢面子。狄德罗曾有一篇文章被 人以“风格不像是他的”为理由从他的全集中删去;但在他的原稿被发现后,这篇 文章又被重新收入了他的全集。凡·米格伦对维米尔作品一丝不苟的模仿骗过了 多少声名显赫的批评家的眼睛。如果不是伪造者的坦白,我们将永远满足于对维 米尔风格的高度概括而不会对这个集合名词本身表示怀疑。 ③另一类伪问题来自日益学科化的倾向和对学科发明权的诉求。由于分成各 学科”和“系”,人文学科的整体性遭到歪曲。西方大学里有一种情形:在意大利 语系里学习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比较文学系里学习十四行诗的形式,然而彼 特拉克的拉丁文作品却无人问津。我们也面临到类似的问题:赵孟頫的诗由古典 文学专业的人士来研究,而赵孟頫的书画则由艺术史专业的去研究。赵孟頫一经 被古典文学与艺术史专业分割,一个代表古典传统综合体的赵孟頫也就不复存在
没有虚头八脑的客套,而是一种真切的相互确认:我们是亲人,我们在一起,哪 怕平时为了生计,我们天各一方,但到回家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家。回家才是我 们的价值判断。 ⑧故乡的变化依然在继续,新的家园让我感到陌生,熟悉的场景正在快速消失。 我们与故乡的纽带正在被一丝丝割断。每年春节,我都会在故乡的大地上徒步漫 行,努力追寻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和触摸已经陌生的世界。虽然许多东西消失了, 许多改变了,但那熟悉的乡音,熟悉的绿植,熟悉的鸟鸣,依然顽强地阻击着最 后变化的到来。 ⑨但是,得有家可回。我不在乎千篇一律的新故乡,那林立的高楼厂房对我无足 轻重。我只在乎故乡除了有可以依恋的亲人,可以归巢的祖居,可以凭吊的祖坟, 还有清澈的河流,高远的天空,还有那些榉树翠竹黄雀……每一只往来的云雀都 是我的故知! ⑩ 没有了这一切,就再也不会有乡愁。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12.请简析文章第①段引用魏尔伦话的作用。(4 分) 13.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请简要概 括。(6 分) 1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艺术研究中的伪问题 邵 宏 ①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中,教授的价值是由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参加学术研讨会 的次数来衡量,这无疑标志着学术工业的全面胜利和纯学术的全面贬值。而面临 学术工业生产过剩问题的艺术研究本身,其产出则充满了毫无学术价值意义的伪 问题。 ②有一类伪问题直接来自渗入语言的、自命不凡的行话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集合 名词。像“话语权”“颠覆”“元叙事”“主体间性”这类行话如今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 熟,以致令被模仿者——大学教授们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至于像“人民性”“文 学性”“时代精神”“后殖民主义”等集合名词,无视实际精神现象的丰富多样性, 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而追求理论表述上的统一。在我们的问题史中,像贸然断言 “某某风格”之类的集合名词已经使我们的前辈大丢面子。狄德罗曾有一篇文章被 人以“风格不像是他的”为理由从他的全集中删去;但在他的原稿被发现后,这篇 文章又被重新收入了他的全集。凡•米格伦对维米尔作品一丝不苟的模仿骗过了 多少声名显赫的批评家的眼睛。如果不是伪造者的坦白,我们将永远满足于对维 米尔风格的高度概括而不会对这个集合名词本身表示怀疑。 ③另一类伪问题来自日益学科化的倾向和对学科发明权的诉求。由于分成各 “学科”和“系”,人文学科的整体性遭到歪曲。西方大学里有一种情形:在意大利 语系里学习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比较文学系里学习十四行诗的形式,然而彼 特拉克的拉丁文作品却无人问津。我们也面临到类似的问题:赵孟頫的诗由古典 文学专业的人士来研究,而赵孟頫的书画则由艺术史专业的去研究。赵孟頫一经 被古典文学与艺术史专业分割,一个代表古典传统综合体的赵孟頫也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