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语文预习指导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4.学习重点: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学习难点: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 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折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三、背景资料: 1.《从百草园到在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所以《朝花夕拾》的写作背 景也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而《朝花夕拾》的写起缘起和本意,在《朝 花夕拾·小引》中有明确的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 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 了罢……。”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写作此文时,正是作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芜 杂”(烦乱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 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在“小引”里,还有以下两段话,供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回便轮 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 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十 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 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 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作者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更 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 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的一篇,其创作动机不可 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二是这篇文章是作者“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在厦门大
- 1 - 人教版七下语文预习指导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4.学习重点: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5.学习难点: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 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 年到 1926 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阿 Q 正传》。 三、背景资料: 1.《从百草园到在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所以《朝花夕拾》的写作背 景也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而《朝花夕拾》的写起缘起和本意,在《朝 花夕拾•小引》中有明确的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 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 了罢……。”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写作此文时,正是作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芜 杂”(烦乱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 往事,来排除心中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在“小引”里,还有以下两段话,供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回便轮 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 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十 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 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 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两点:一是作者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更 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 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的一篇,其创作动机不可 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二是这篇文章是作者“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在厦门大
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完成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可想而知, 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地艰难,心情又是多么的“离奇和芜杂 2.作品共写了两部分—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二者联结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前后 致的,不存在谁褒谁贬,厚此薄彼的情况。百草园的生活自不必说,是何等的欢乐、天 真,充满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呢?这里环境优美,“走过一道石 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可谓曲径通幽。书房里的陈设也让人 产生新奇之感:“中间挂着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 古树下。”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更是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 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 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那种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溜到园里玩耍的乐趣 是何等的刺激而又令人难忘!而且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我对他很恭敬,因 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 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师道尊 严。写三味书屋的乐趣,就如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是一样的,可谓历历在目。就连孩子们 最头痛的读书活动也充满着乐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 念…”: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 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 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从以上所举的这些描写来看,无一不是充满着率真的生活乐趣。 那种认为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里的封建教育对儿童束缚的观点,实在是牵强附会。 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的生活?除了作者在 “小引”中提到的心情“荒芜”,聊以自慰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为了正义和生计,四处奔波,却到处受到排挤,打击和碰壁。其处境正如作者在《自 嘲》诗中所说的那样“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被学者们挤出集团”是多 惨痛的结局啊!故作者只能回忆童年时代的美好生活,聊以自赏、自慰,来舔噬伤口 并表达自己对黑暗残酷现实的不满和强烈愤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之所以创作《桃花源 记》,不就是用来表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吗?所以,笔者以为,《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表达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无限留恋外,更主要的还是把童 年生活与现实生活作出鲜明的对照,突出现实生活的阴暗,表达自己被“挤出集团之后” 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四、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理解词语意思,提前完成《基础训练册》前三题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画出自然段序号,给课文做批注 3.整体感知: ①根据文章标题你得到哪些信息 ②本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连接的? ③文章记叙了“我”在三味书屋的哪些事? 4.思悟
- 2 - 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完成的。“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可想而知, 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地艰难,心情又是多么的“离奇和芜杂”。 2.作品共写了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间用一个过渡段把二者联结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前后 一致的,不存在谁褒谁贬,厚此薄彼的情况。百草园的生活自不必说,是何等的欢乐、天 真,充满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呢?这里环境优美,“走过一道石 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可谓曲径通幽。书房里的陈设也让人 产生新奇之感:“中间挂着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 古树下。”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更是充满着乐趣:“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 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 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那种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溜到园里玩耍的乐趣, 是何等的刺激而又令人难忘!而且三味书屋的先生也令人可亲可敬:“我对他很恭敬,因 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 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师道尊 严。写三味书屋的乐趣,就如同写百草园欢乐生活是一样的,可谓历历在目。就连孩子们 最头痛的读书活动也充满着乐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 念……”;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直到文章结尾,作者还以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的成绩而充满自 许,为这些画儿的卖掉而充满怜惜,在这怜惜之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 生活的依依留恋之情吗?从以上所举的这些描写来看,无一不是充满着率真的生活乐趣。 那种认为作者是在批判三味书屋里的封建教育对儿童束缚的观点,实在是牵强附会。 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童真童趣的生活?除了作者在 “小引”中提到的心情“荒芜”,聊以自慰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作者为了正义和生计,四处奔波,却到处受到排挤,打击和碰壁。其处境正如作者在《自 嘲》诗中所说的那样“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被学者们挤出集团”是多 么惨痛的结局啊!故作者只能回忆童年时代的美好生活,聊以自赏、自慰,来舔噬伤口, 并表达自己对黑暗残酷现实的不满和强烈愤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之所以创作《桃花源 记》,不就是用来表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吗?所以,笔者以为,《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除了表达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无限留恋外,更主要的还是把童 年生活与现实生活作出鲜明的对照,突出现实生活的阴暗,表达自己被“挤出集团之后” 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四、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理解词语意思,提前完成《基础训练册》前三题。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画出自然段序号,给课文做批注。 3.整体感知: ①根据文章标题你得到哪些信息? ②本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连接的? ③文章记叙了“我”在三味书屋的哪些事? 4.思悟:
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 ②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 呢?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③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④在文章第七段中找出表示捕鸟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⑤找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句子,深入体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感觉如 ⑥分析文中对先生的描写: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 据 ⑦作者觉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 用这一写作手法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五、同步阅读: (一)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 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 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 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 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 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 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 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 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 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 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 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 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 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 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 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 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 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 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 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 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
- 3 - 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 ②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 呢?第 1 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③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④在文章第七段中找出表示捕鸟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⑤找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句子,深入体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感觉如 何? ⑥分析文中对先生的描写: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 据。 ⑦作者觉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运 用这一写作手法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五、同步阅读: (一) 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 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 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 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 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 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 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 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 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 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 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 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 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 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 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 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 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 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 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 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 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
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 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 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 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 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 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 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 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 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 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 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 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 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 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 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 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 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 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 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 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 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 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 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 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 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 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 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迁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 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二)《思,在百草园》作者:刘绍棠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一一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 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桐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 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 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岀的嫩黄淡绿的芽 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
- 4 - 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 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 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 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 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 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 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 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 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 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 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 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 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 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 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 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 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 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 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 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 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 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 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 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 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 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 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 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二)《思,在百草园》作者:刘绍棠 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 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桐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 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 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 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
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 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 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 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 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 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 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 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 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 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 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 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 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 的新春。 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 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煕攘攘,脚步早踏着早春的 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一一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 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 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读后问题: 1.虽然是经受过肃杀的的冰雪,百草原里的景物却表现出 的特点,作者 由此领悟到了 2.第③段末说“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这“情趣”主要指的是什么? 3第⑧段作者说自己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2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 5 - 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 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 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 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 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 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 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 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 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 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 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 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 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 的新春。 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 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早踏着早春的阳 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 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 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读后问题: 1.虽然是经受过肃杀的的冰雪,百草原里的景物却表现出____、____的特点,作者 由此领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末说“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这“情趣”主要指的是什么? 3.第⑧段作者说自己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