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要求 赞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4设计开发 指标点4.3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 课程目标1,2,3 解决方案 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 课程目标对 H 数据 毕业要求指 标点的支撑 9个人和团 指标点9.1其有良好的自我控制、约束与 课程日标3,4 协调能力,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愿意与团 队其他成员共享信总,并给予他人帮助: ■课堂示范 ■讨论实操 ■问题导向学习 口分组合作学习 口专题学习 口实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 口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教学方式 实哈性质:必做 参考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评价方式 (2)实作评价: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实验项目与实验主要内容 学时实验性质励 教 评价方式 课程 学方式 目标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3 过程及 实验二、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4综合独立完成 结果 1、2 过程及结 实验三、萃取和洗涤 基础独立完成 1、2 G 过程及结、2、3、 实验四、1-溴丁烷的制备 综合独立完成 课程目标 实验五、正丁醚的制备 过程及1、2、3 综合/独立完成 结果 4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1、2、3、 实验六、乙酸丁酯的制备 结里 实验七、甲基橙的制备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1、2、3 结果 4 实验八、环己烯的制备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1、2、3、 结果4 H 1.课程评价方式与达成权重 评价方式与达 该课程目标(1)共设有4个,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为Pi。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成度评价 包含课前预习、课堂操作、实践报告、…、与期末考试等m个评价方式。每个评价方式 成绩占比(权重)为左。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成绩占比,以及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 10
10 D 课程目标对 毕业要求指 标点的支撑 毕业要求 支撑 强度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4 设计开发 解决方案 H 指标点 4.3 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 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 数据; 指标点 4.4 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 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课程目标 1,2,3 9 个人和团 队 L 指标点 9.1 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约束与 协调能力,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愿意与团 队其他成员共享信息,并给予他人帮助; 课程目标 3,4 E 教学方式 ▇课堂示范 ▇讨论实操 ▇问题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实验性质:必做 F 评价方式 参考方式: (1)操作考试:平时操作、期末考试 (2)实作评价: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作成品、日常表现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G 课程目标 实验项目与实验主要内容 学时 实验性质/ 教 学方式 评价方式 课程 目标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3 1 实验二、蒸馏和沸点的测定 4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 结果 1、2 实验三、萃取和洗涤 3 基础/独立完成 过程及结 果 1、2 实验四、1-溴丁烷的制备 4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结 果 1、2、3、 4 实验五、正丁醚的制备 4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 结果 1、2、3、 4 实验六、乙酸丁酯的制备 6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 结果 1、2、3、 4 实验七、甲基橙的制备 4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 结果 1、2、3、 4 实验八、环己烯的制备 4 综合/独立完成 过程及 结果 1、2、3、 4 H 评价方式与达 成度评价 1. 课程评价方式与达成权重 该课程目标(i)共设有 4 个,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为 Pi。课程目标评价方式(j) 包含课前预习、课堂操作、实践报告、…、与期末考试等 m 个评价方式。每个评价方式 成绩占比(权重)为 Ki,j。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成绩占比,以及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
价权重如表H-1所示。其中,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m,k,(i=1,2,3n)。 表H-1各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 课程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 目标1指标点 (E1=1) 课前报习K谍堂操作《,实我报告K,期末考试K 1 21 1k=0.4 0.1 0.1 01 23-4 02 0.05 0.0 0.05 0.1 34-2 02 0.050.05 0.05 0.05 45-5 0.2 0.050.050.05 0.05 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成绩权重() 2k=0.202 0.25 0.3 2.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百分制计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Σ(每个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场) M1k0=1,23,…m)。其中,课前预习、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等评价方式为 过程性评价 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0达成度=×方),=12)计算数据 如表H2。 表H-2每项评价方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达成权重户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飞, 果前预习课堂操作:实我报告:期末考试 04 01 01 01 01 0.2 0.05 00 0a5 3 0.2 0.05 0.05 0.05 005 0.2 0.05 0.05 0.05 0.05 表3实验实践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关注点 80%-100% 60%-79% 0-59% 实验预习 题正确 悉程 方案有创新 实验方案可行 安时参 按时参加实验,原 实验本度 始数据记录完整 完整 量不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熟练,操 需在指导下 操作技能 实验过程较熟练 作规范,动手能力 强 能完成基本操作 完成基木提 作 协作精神 主动做好分配任 完成分配任务,能被动参与实 务,并能协助同组 与小组成员配合 验
11 价权重如表 H-1 所示。 其中,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 (i=1,2,3…n)。 表 H-1 各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 课程 目标 i 支撑 指标点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 1)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i,j 课前预习 Ki,1 课堂操作 Ki,2 实践报告 Ki,3 期末考试 Ki,4 1 2-1 0.4 0.1 0.1 0.1 0.1 2 3-4 0.2 0.05 0.0 0.05 0.1 3 4-2 0.2 0.05 0.05 0.05 0.05 4 5-5 0.2 0.05 0.05 0.05 0.05 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成绩权重(Mj) 0.25 0.2 0.25 0.3 2. 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成绩百分制计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每个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Mj)。 Mj= 。其中,课前预习、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等评价方式为 过程性评价。 2.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i)达成度= 计算数据 如表H-2。 表H-2 每项评价方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课程目标 i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i,j 课前预习 Ki,1 课堂操作 Ki,2 实践报告 Ki,3 期末考试 Ki,4 1 0.4 0.1 0.1 0.1 0.1 2 0.2 0.05 0.0 0.05 0.1 3 0.2 0.05 0.05 0.05 0.05 4 0.2 0.05 0.05 0.05 0.05 表H-3 实验实践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关注点 80%-100% 60%-79% 0-59% 实验预习 对实验目的 和原理的熟 悉程度 完成预习报告,回 答问题正确,实验 方案有创新 完成预习报告,回 答问题基本正确, 实验方案可行 能基本回答 问题正确, 有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态度 按时参加实验,原 始数据记录完整 按时参加实验,原 始数据记录基本 完整 实验迟到, 原始数据记 录不完整 操作技能 实验过程熟练,操 作规范,动手能力 强 实验过程较熟练, 能完成基本操作 需在指导下 完成基本操 作 协作精神 主动做好分配任 务,并能协助同组 完成分配任务,能 与小组成员配合 被动参与实 验
成员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整理规 实验数据整理规 实验数据整 实验报告 处理能力 范,计算结果正确 范,计算结果基本理和结果均 正确 有明显错误 综合应用 能综合实验数据分 结论基本正确,但 知识能力 析规律,结论正确 缺乏实验数据综 结论有错误 合分析 建议教材: 《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马楠主编 学习资料 《有机化学实验与实训》厦门大学出版社周文富主编 建议教材2.(大学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林深王世铭主编 及学习资料3《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林深王世铭主编 4.《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有出版社谷亨杰主编 5.《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徐寿吕主编 6.《有机化学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雷文主编 教学条件 有机化学实验室 需求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一」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 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注认沁岛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审批 2024年2月25日 意见专家组审定意见:同意 乐主及任士制 书环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年02月27日 12
12 成员 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 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整理规 范,计算结果正确 实验数据整理规 范,计算结果基本 正确 实验数据整 理和结果均 有明显错误 综合应用 知识能力 能综合实验数据分 析规律,结论正确 结论基本正确,但 缺乏实验数据综 合分析 结论有错误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建议教材: 《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马楠主编 学习资料: 1. 《有机化学实验与实训》 厦门大学出版社 周文富 主编 2.《大学化学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 林深 王世铭 主编 3.《大学化学实验学习指导》 化学工业出版社 林深 王世铭 主编 4.《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谷亨杰 主编 5.《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寿昌 主编 6.《有机化学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雷文主编 J 教学条件 需求 有机化学实验室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 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审批 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5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同意: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02 月 27 日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同意 特风渔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年02月28日
13 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审议意见:同意 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2024 年 02 月 28 日
三明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论课程)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一) 课程代码 0711330013 课程类型 口通识课回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课程负责人 罗菊香 口专业方向口专业任选口其他 修读方式 口必修 口选修 学分 开课学期 第5学期 总学时(实践学时) 48(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物理化学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后续课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化工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 《化工原理(一)》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它在基 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 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 课程描述 型设备构造、 操作 理 过程计算、设各选型及实验研 方法等。培养学生应用基本 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 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1:掌握化工过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三传”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单元操作过程的极限进行分析判 断,同时具备对单元操作过程进行操作调优与设计优化的能力 能力目标2:通过课程学习,在化工单元操作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合理判断,综 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 能力目标3: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工艺设计计算以及主要单元设备 课程目标结构设计:能够灵活应用各个单元操作的技术特点,处理较为复杂的操作性问题或由多 个单元操作并存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过 程和设备”的选择,以适应特定物系的特征,经济而有效地满足工艺要求 能力目标4: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当量法等工程研究方 法,能够综合应用化工单元操作基本理论,针对实际化工过程,建立适宜的研究方法和 实验方案开展工程研究。 素养目标5.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 具有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14
14 三明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理论课程)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一) 课程代码 0711330013 课程类型 □通识课 □√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罗菊香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3 开课学期 第 5 学期 总学时(实践学时) 48(0) 混合式 课程网址 无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制图、大学物理、物理化学 后续课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化工分离过程、化工热力学 B 课程描述 《化工原理(一)》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它在基 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 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 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应用基本 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 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C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化工过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三传”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单元操作过程的极限进行分析判 断,同时具备对单元操作过程进行操作调优与设计优化的能力。 能力目标2:通过课程学习,在化工单元操作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合理判断,综 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给予解决。 能力目标3: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工艺设计计算以及主要单元设备 结构设计;能够灵活应用各个单元操作的技术特点,处理较为复杂的操作性问题或由多 个单元操作并存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和经济上的特点,进行“过 程和设备”的选择,以适应特定物系的特征,经济而有效地满足工艺要求。 能力目标4: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当量法等工程研究方 法,能够综合应用化工单元操作基本理论,针对实际化工过程,建立适宜的研究方法和 实验方案开展工程研究。 素养目标5.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 具有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