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明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为了编辑这部文集,经中共中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课题组,由中央编译局组织实施。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的著作按编年和重要专著单独设卷相结合的方式编排:第一卷收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的著作,第二卷收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9年期间的著作,第三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期间的著作,第四卷收入恩格斯在1884年至1895年期间的著作,第五、六、七卷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第八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第九卷收人恩格斯的两部专著《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第十卷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选编。1
编辑说明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 重点项目,旨在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译文更准确、 资料更翔实的基础文本。为了编辑这部文集,经中共中央批准,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 审核和修订课题组,由中央编译局组织实施。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为十卷,精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 个时期写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文集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法学、 史学、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 述,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的著作按编年和重要专著单独设 卷相结合的方式编排 第一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3年至1848 年期间的著作,第二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9年期间 的著作 第三卷收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至1883年期间的著作, 第四卷收入恩格斯在1884年至1895 年期间的著作 第五、六、七卷为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第八卷为《资本论》手稿选编,第九 卷收入恩格斯的两部专著《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 第十卷为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选编。 I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著作的译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课题组根据最权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对全部译文重新作了审核和修订。校订所依据的外文版本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柏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莫斯科、伦敦、纽约)。部分文献还参照了国外有关机构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编辑出版的专题文集和单行本。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各卷均附有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和名目索引,第十卷还附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课题组对原有的各类资料作了审核和修订,力求资料更翔实考证更严谨。在注释部分,重新编写了全部著作的题注,增加了对各篇著作主要理论观点的介绍,以便读者把握这些著作的要义。在对各篇著作的写作和出版流传情况的介绍中,增加了对重要著作中译本出版情况的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和研究这些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技术规格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相关规定在目录和正文中,凡标有星花*的标题都是编者加的,引文中尖括号<>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是马克思,恩格斯加的,引文中加圈点处是马克思、恩格斯加着重号的地方:自录和正文中方括号内的文字是编者加的,未注明“编者注”的脚注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注。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对文集的整体.方案、各卷文献篇自、译文修订标准以及各篇著作的题注进行了认真审议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对提高文集编译工作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所收著作的译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中文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为了 保证译文的准确性,课题组根据最权威、最可靠的外文版本对全部译 文重新作了审核和修订。校订所依据的外文版本主要有: ((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MEGA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柏 林)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莫斯科、伦敦、纽约)。部分文献还 参照了国外有关机构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编辑出版的专题文 集和单行本。 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各卷均附有注释、人名索引、文献索引 和名目索引,第十卷还附有《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大事年表队课题组对 原有的各类资料作了审核和修订,力求资料更翔实、考证更严谨。在 注释部分,重新编写了全部著作的题注,增加了对各篇著作主要理论 观点的介绍,以便读者把握这些著作的要义。在对各篇著作的写作和 出版流传情况的介绍中,增加了对重要著作中译本出版情况的介绍, 以便读者了解和研究这些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技术规格沿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二版的相关规定 在目录和正文中,凡标有星花*的标题都是 编者加的 引文中尖括号( )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是马克思、恩格斯 加的,引文中加圈点处是马克思、恩格斯加着重号的地方事目录和正 文中方括号门内的文字是编者加的 未注明"编者注"的脚注是马克 思、恩格斯的原注。 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对文集的整体 方案、各卷文献篇目、译文修订标准以及各篇著作的题注进行了认真 审议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对提高文集编译工作的质量起了重 要作用
目录第六卷说明.325弗·恩格斯序言26—27弗·恩格斯第二版序言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17432I.第一阶段G一WII.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41II.第三阶段W'-G...45IV.总循环.59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75100761.简单再生产.91I.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III.货币积累961
目录 第六卷说明.•. . . .•.•.•. . . . .·.1-4 弗·恩格斯序言. . . . . .;.3-25 弗·恩格斯第二版序言. .•. .•.•.••. 2• 27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 ••. .••. .•.•.• 31 74 1.第一阶段 G-W. .,. . . .". 32 II. 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 41 111. 第三阶段 W' G' . . .•. . .45 IV. 总循环. . . . ". . 59 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 . . . .75 100 1.简单再生产. . .••. . .•. .•.•. .•.•. .•.••. . . . . 76 11. 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 . 91 11 1.货币积累.,. . . . 96 I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98IV.准备金.101--115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116—137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132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133需求和供给相抵第五章流通时间....138—145第六章流通费用.146170146I.纯粹的流通费用....1461.买卖时间,2.簿记..1503..货币......153II.保管费用.154...155..储备形成一般....1612.真正的商品储备II.运输费用.166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171—175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76—203I.形式区别....176.II.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189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204210.第十章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IV. 准备金. 98 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 . . 101-115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116-137 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 . . 132 需求和供给相抵. •••• ••. •••••• •••• ••• ••••••• ••• ••••••••••••••••••• ••••• ••••••••• •••••• ••• ••• 133 第五章流通时间. . . 138-145 第六章流通费用. . . . . . . . . 14• 170 1.纯粹的流通费用. . . . 146 1.买卖时间. . ••• . .146 2. 簿记. . . •••••• . . . 150 3. 货币. . . . 153 11. 保管费用". 154 1.储备形成一般.••• •••• ••••• •••• •••• '" ••••••• •.•• ••• •••••••••••••••••••• ••••••••• •••••••••••• 155 2. 真正的商品储备. . . 161 111. 运输费用. . . . .". 166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 .171-175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 . . . 17• 203 1.形式区别. . . ••••••••••••••••••••••••••••• 176 11. 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 189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204-210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
目录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211—239第十一章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240-254第十二章劳动期间..255265生产时间...266275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流通时间....276284第十五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285325...295I.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299II.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305II.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IV.结论.310V.价格变动的影响316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326353..3261.年剩余价值率I.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341II.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346第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354—387I.简单再生产..359II.积累和扩大再生产381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十八章导言.389-397I.研究的对象,3893
目录 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211-239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 李嘉图 .24 254 第十二章劳动期间.,.,.,. ,. . ,.255-265 第十三章生产时间. 26• 275 第十四章流通时间 .27 284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285-325 1.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 ••. . 295 11. 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 . . . 299 111. 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 . . .305 IV. 结论. . . . 310 V. 价格变动的影响". 316 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 .32 353 年剩余价值率. . . . . . . 326 11. 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 . . . 341 III. 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 .346 第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 . .354-387 1.简单再生产. . . . . ••••• ••• . . 359 11.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 . .381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八章导言. . . . . . 389-397 1.研究的对象 .389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