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刀潘树广.中国文学史料学.安徽:黄山书社,1992 [8]徐有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5] 中科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6]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 潘树广. 中国文学史料学. 安徽:黄山书社,1992 [8] 徐有富.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9]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总绪论 (1课时)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应充分注意文学史的文学性。文学史硏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 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 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 心内容。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 学传媒。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 同推进的历史 二、文学本位
7 总 绪 论 (1 课时)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应充分注意文学史的文学性。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 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 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 心内容。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 学传媒。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 同推进的历史。 二、文学本位
文学史著作应当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 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 赏与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两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 体及其两翼。 史学思维 研究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以史的脉络,清晰描述出文学 传承和流变的过程,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要将过去惯用的评 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这既是形式的变革,也是思 维的变革,它突出了学术思想的开放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文学的真 实内涵。(例:史学“五朵金花”之“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引发的思维 变革问题) 四、文化学视角 因为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和文化诸因素发生关系,因此借助哲学、 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成果,参考它们的 方法、成果,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所以研究文学史还要从 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去考虑 五、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研究不可能完全恢复过去的原貌,原因一是材料从开始便 有了记录者的主观色彩;二是流传过程中有佚失现象;三是后世撰写 者的主观因素。但是文学史研究应当具有当代性,因为文学史最终还 是为当代人所服务的,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
8 文学史著作应当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 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 赏与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两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 体及其两翼。 三、史学思维 研究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以史的脉络,清晰描述出文学 传承和流变的过程,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要将过去惯用的“评 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这既是形式的变革,也是思 维的变革,它突出了学术思想的开放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文学的真 实内涵。(例:史学“五朵金花”之“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引发的思维 变革问题) 四、文化学视角 因为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和文化诸因素发生关系,因此借助哲学、 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成果,参考它们的 方法、成果,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所以研究文学史还要从 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去考虑。 五、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研究不可能完全恢复过去的原貌,原因一是材料从开始便 有了记录者的主观色彩;二是流传过程中有佚失现象;三是后世撰写 者的主观因素。但是文学史研究应当具有当代性,因为文学史最终还 是为当代人所服务的,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
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同时文学史硏究还需要 世界眼光,只有高屋建瓴,从实际出发,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学史 的世界地位,使我们研究中少一些盲目性,但也要防止教条化,任意 夸大外国的理论 六、文学史史料学 掌握文学史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文学史史料学 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 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文学史绝不等同于文学史史料学,但学习文学 史又离不开这个基础,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文学的演进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1、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前有 后;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长短也不相同。 ②朝代的不平衡:总体看,有的朝代发达些,有的则相对平庸些; 不同朝代有其发达的文体,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一个朝代内前后期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小朝廷在某种文体上的突出。 ③地域的不平衡: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也有盛衰的变化,如
9 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同时文学史研究还需要 世界眼光,只有高屋建瓴,从实际出发,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学史 的世界地位,使我们研究中少一些盲目性,但也要防止教条化,任意 夸大外国的理论。 六、文学史史料学 掌握文学史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文学史史料学, 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 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文学史绝不等同于文学史史料学,但学习文学 史又离不开这个基础,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文学的演进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二、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1、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前有 后;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长短也不相同。 ②朝代的不平衡:总体看,有的朝代发达些,有的则相对平庸些; 不同朝代有其发达的文体,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一个朝代内前后期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小朝廷在某种文体上的突出。 ③地域的不平衡: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也有盛衰的变化,如
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河南安阳),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等;不同地域 有不同文体孕育生长,使文体带有地方色彩,如楚辞体。 2、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 二者之间,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及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过 程,如诗经中的国风、南朝民歌等。当然由雅变俗的例子也有,如宋代 部分诗人以俗为美,求得新趣。 3、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各种文体各有其不同的体制与功能,但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也值 得注意,一种文体与另一种文体的渗透交融,使它们吸取了其他文体的 艺术特点耳获得了新变。如诗与赋的相互吸收、借鉴等等。 4、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幢 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内。对复古不能 理解为就是回到古代的那种状态,其实复古是一种创新,决不是简单的 回复。 5、文与道的离合 文与道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之间的关系。汉 代以后,儒家思想对文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儒家之外,其他思想如 道、佛、市民等思想也给了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唐代以后,文有“明 道"、“贯道”、“载道”之说,而与此对立,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的 要求也出现抬头,甚至市民兴起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也出现于 中国历史。而二者的碰撞也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演进
10 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河南安阳),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等;不同地域 有不同文体孕育生长,使文体带有地方色彩,如楚辞体。 2、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 二者之间,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及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过 程,如诗经中的国风、南朝民歌等。当然由雅变俗的例子也有,如宋代 部分诗人以俗为美,求得新趣。 3、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各种文体各有其不同的体制与功能,但文体之间的相互交融也值 得注意,一种文体与另一种文体的渗透交融,使它们吸取了其他文体的 艺术特点耳获得了新变。如诗与赋的相互吸收、借鉴等等。 4、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内。对复古不能 理解为就是回到古代的那种状态,其实复古是一种创新,决不是简单的 回复。 5、文与道的离合 文与道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之间的关系。汉 代以后,儒家思想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儒家之外,其他思想如 道、佛、市民等思想也给了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唐代以后,文有“明 道”、“贯道”、“载道”之说,而与此对立,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的 要求也出现抬头,甚至市民兴起后,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也出现于 中国历史。而二者的碰撞也推进了中国文学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