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文秘等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153学时 6、总学分:10 7、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 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 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认识 文学现象和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系统梳理中国文学1917年至2000年的流变史,深入阐释中国文学 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分为上编(1917-949)和下编(1949-2000)两部分,重点评述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性 作家作品,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重评30年代文学、解放区文学、建国17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以及90年代文学。注重从文学本体出发,注重反映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开拓 视野,启迪思维。 学期15周计45课时 上编(1917年-1949年) 绪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3课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人文教育、文秘等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153 学时 6、总学分:10 7、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 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 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认识 文学现象和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系统梳理中国文学 1917 年至 2000 年的流变史,深入阐释中国文学 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分为上编(1917-949)和下编(1949-2000)两部分,重点评述分析各个时期的代表性 作家作品,重新检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重评 30 年代文学、解放区文学、建国 17 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 以及 90 年代文学。注重从文学本体出发,注重反映不同学术观点的论争,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有益于开拓 视野,启迪思维。 第一学期 15 周计 45 课时 上编(1917 年-1949 年) 绪论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 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第二节文学观念改革 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 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艺术、人物等方面把握对《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的评价:了解散文 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 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鲁迅创作道路 第二节《呐喊》、《彷徨》 第三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第四节《野草》 第五节杂文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 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该课程的性质、研究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第二节 文学观念改革 第三节 文学创作实绩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与动因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 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四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20 年代小说(一)(15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 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从思想、艺术、人物等方面把握对《狂人日记》和《阿 Q 正传》的评价;了解散文 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 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鲁迅创作道路 第二节 《呐喊》、《彷徨》 第三节 《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第四节 《野草》 第五节 杂文
年代小说(二)(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 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 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第三节郁达夫 四章20年代新诗(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派 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 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 第三节郭沫若《女神》 第五章20年代戏剧(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话剧移植、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重点掌握春柳社、文明新戏、爱美剧、南国社等在现代话剧 史中的价值与位置,把握丁西林、田汉早期剧作的特色。 第一节早期话剧创作 第二节田汉、丁西林 第六章20年代散文(3课时)
第三章 20 年代小说(二)(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 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 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第一节 20 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第三节 郁达夫 第四章 20 年代新诗(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派 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金 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20 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徐志摩、闻一多 第三节 郭沫若《女神》 第五章 20 年代戏剧(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话剧移植、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知识,重点掌握春柳社、文明新戏、爱美剧、南国社等在现代话剧 史中的价值与位置,把握丁西林、田汉早期剧作的特色。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第二节 田汉、丁西林 第六章 20 年代散文(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重点掌握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第一节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 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把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文学论争 第二学期18周计54课时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重点掌握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革命 的罗曼蒂克”现象与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 第二节丁玲、张天翼、萧红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创作特色,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与代 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春蚕》、《林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现代五四时期各类散文风格特点,重点掌握语丝社、周作人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貌。 第一节 20 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 第七章 30 年代文学思潮(3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了解 30 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 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及其得失,把握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第二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文学论争 第二学期 18 周计 54 课时 第八章 30 年代小说(一)(6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三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了解本时期小说风格特征的多样性,重点掌握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革命 的罗曼蒂克”现象与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等群体及代表者的艺术追求与风格。 第一节 30 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萧红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九章 30 年代小说(二)(4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重点掌握其创作特色,把握《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与代 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春蚕》、《林家
铺子》等短篇小说创作成就,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第一节茅盾创作道路 第二节社会剖析派与《子夜》 第十章30年代小说(三)(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 小说的源头: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等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特色 节《骆驼祥子》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 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5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重点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 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及文化意义,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体会沈从 文式的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第一节沈从文创作道路 第二节《边城》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3课时)
铺子》等短篇小说创作成就,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第一节 茅盾创作道路 第二节 社会剖析派与《子夜》 第十章 30 年代小说(三)(5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了解老舍是“京味” 小说的源头;解读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等小说。 第一节 老舍创作特色 第二节 《骆驼祥子》 第十一章 30 年代小说(四)(5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巴金前后两个时期的创作概况,重点把握《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 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巴金创作道路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第十二章 30 年代小说(五)(5 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沈从文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重点理解作家创造的寄寓自然、 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的文学及文化意义,分析《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体会沈从 文式的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和文体追求。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道路 第二节 《边城》 第十三章 30 年代新诗 (3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