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 要讨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 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 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 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 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 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 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 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 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 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 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 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 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 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 “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 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 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 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 在灵魂
河北省石家庄市 2016 届高三上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者心灵和思想的舞蹈。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 要讨论的两大主题是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这 里的 “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仔细思考 后惊讶地发现, 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 见的灵魂附 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自称为“我”。这个意义上的灵 魂,相当于每 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 面上是肉在与 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着一 个‘灵’字,其 实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 许更确切。肉与魂 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 生造了一个复合 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 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 作为肉与魂 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 处,又从何方 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 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决不是人所 创造 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 的当然就是要 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惟有人能够遵循 “灵性良心”的 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 使之成为名副 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有所质疑:几千年过去 了,世道人心 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 人,但是对真 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 她曾说过,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 在灵魂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 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 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 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 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 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 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 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 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 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 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 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 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 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 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 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 了,但灵魂仍 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 才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 滋养 精神。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 就可以说是有信 仰的了。杨先生指出:“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 摸不着的‘形 而上’的精神境界。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 钱和物质享受 的。这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 思考的人都 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 1.下列对第二段中杨绛先生所说的“灵”与“灵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A.“灵”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人本性中固有的,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 也没人知道 它从何方来,但是它决定了人生的价值。 B.“灵”就是“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 本能,“良心”是遵 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C.“灵魂”并不在“灵”的一面,而是在“肉”的一面,它是指不同于动物生 命的人的生命, 相当于每一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 D.“灵魂”是人个体生命的核心,是看不见的,附着在看得见的肉体上,形成 一条人命,去 掉“灵”字,称其为“魂”,也许更确切。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生人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类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是为了使 堪称万物 之灵的人更加完美,使人的灵获胜。 B.人生中灵与肉的斗争,并不是灵魂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内在的自我意识与 肉的斗 争,其实质是灵与附于肉体的灵魂在斗。 C.人生的目的,是由天地生人的目的决定的,用“灵”来引导“魂”,遵循“灵 性良心”的要 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 D.所谓的有信仰,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怀着有“如神在”敬畏之心,不管是否确 信灵魂不 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 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 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 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 “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 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仼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 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 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 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 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 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 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 重城破 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 乐城乡三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 疏辞疾,因 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酮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 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 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 有如此觞。”后既
A.人类历史经历几千年,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远胜于古人,文明是大大发展了, 但在人之 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多大进步。 B.杨绛认为人需要锻炼,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磨砺人的灵魂, 锻炼的 结果是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C.杨绛先生认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相信灵魂不灭,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 能对人生有 合理的价值观,人生才会有价值。 D.杨先生的思考与言论,针对的是让人忧虑的社会风尚:许多人重物质,怀疑 “形而上” 的精神境界,追求金钱,贪图享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 书空,寓所 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 窜定数言。瑰 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 仁轨约不再 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日:“尉而杀吾折冲,可乎?” 召诘让。仁轨对日: “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成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日:“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 收才十二。 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一少延一旬, 使场圃毕劳, 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 出为青州 刺史。 成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 率 兵 绝 瓠 芦 河 攻 大 镇 七 重 城 破 之 进 爵 为 子 及 兄 子 授 上 柱 国 者 三 人州 党 荣 之 号 所 居 为 乐 城 乡 三柱 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 疏辞疾,因陈 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丈昌左相、同凤阁鸾台 三品。卒年八 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 引决。及 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日:“所不与公者, 有如此觞。”后既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 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 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 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 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 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 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 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 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 /三人 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 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 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 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 有“致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 画,终成饱 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 宁,鲁宁没 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 认为这时即 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位极人臣,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 于曾经得罪 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积雨辋川庄怍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 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 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 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 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 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 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 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 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 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 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 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 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 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 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 论职位他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蓄。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①罢,海鸥②何事更相疑? [注]①《庄子·杂篇》记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 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 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②《列子·皇帝篇》记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 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飞得远远的, 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8.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9.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 一”两句, 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 了秦蜀两地 交通的句子是“ .,_ _______。 (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 头,这之后 唱出了:“ 一,_ 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帽子 周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 人不应 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用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 肤晒黑,也 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 既不自由 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要受罚的。东沙 笑着说:幸亏 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去乡镇走马上任了。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 无形的 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戎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 天。傍 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 办公室主任 忙不迭地找来五项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 论职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