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律诗理论: 目录 欲新中国之诗,必新诗歌之形式;欲新诗歌之形式,必 从新诗格律入手。 上一页诗体语言的特点: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 观念之一:新诗格律要有三美。 下一页 音乐美—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 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退出 建筑美一废旧诗五言、七言诗句排列格式,根据诗意 创造各种有序的建筑形式(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绘画美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新格律诗理论: 欲新中国之诗,必新诗歌之形式;欲新诗歌之形式,必 从新诗格律入手。 诗体语言的特点: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 观念之一:新诗格律要有三美。 音乐美—废旧诗平仄,主张用音节(音尺、音步、顿数) 加强新诗音韵节奏感。 建筑美—废旧诗五言、七言诗句排列格式,根据诗意 创造各种有序的建筑形式(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绘画美—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寓情思于意象之中
i 观念之:新诗格律依附于诗的精神,是诗的精神的形式 目录 化 因而它的格式永远层出不穷,不似旧诗只有一个格 士一页式;它的格式承远是诗人独创的,不似旧诗格式是前人 替我们创造的 lanni ILnioerxihp 下一页 观念之三:翻译和移植外国诗体形式。 例如商籁体(又称十四行诗),诗行总数十四行, 出有固定音律。商籁体到莎士比亚手里成熟,所以又叫莎 士比亚体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观念之二:新诗格律依附于诗的精神,是诗的精神的形式 化。 因而它的格式永远层出不穷,不似旧诗只有一个格 式;它的格式永远是诗人独创的,不似旧诗格式是前人 替我们创造的 观念之三:翻译和移植外国诗体形式。 例如商籁体(又称十四行诗),诗行总数十四行, 有固定音律。商籁体到莎士比亚手里成熟,所以又叫莎 士比亚体
2探索者之二:象征诗派 i 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李金发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 目录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穆木天、王独清在《创造月刊》 创刊号上发表诗论,提倡诗的暗示性和朦胧美。这批象征 主义理论倡导者,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象征诗派。这一诗派 一页对后来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象征诗派在文学史上的 下-页主要贡献是突破初期新诗困扰在显意识的“围城”,为新诗 另辟了一个“潜意识”的世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的先河。 一迅出意象具有描述、抒情、象征三种功能。初期新诗的意象 组合将抒情、象征统一于描述之中,而象征派诗的意象组合 则将描述、抒情统一于象征之中。象征派诗不作真实描述, 不直接抒情,用意象来联想、隐喻、幻觉、暗示,造成诗意 的朦胧、迷离和神秘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2.探索者之二: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李金发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 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穆木天、王独清在《创造月刊》 创刊号上发表诗论,提倡诗的暗示性和朦胧美。这批象征 主义理论倡导者,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象征诗派。这一诗派 对后来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 “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象征诗派在文学史上的 主要贡献是突破初期新诗困扰在显意识的“围城”,为新诗 另辟了一个“潜意识”的世界,从而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的先河。 意象具有描述、抒情、象征三种功能。初期新诗的意象 组合将抒情、象征统一于描述之中,而象征派诗的意象组合 则将描述、抒情统一于象征之中。象征派诗不作真实描述, 不直接抒情,用意象来联想、隐喻、幻觉、暗示,造成诗意 的朦胧、迷离和神秘
象征诗派诗艺上最突出的是“陌生化”,有意拉开语 i 言形式与人们语言习惯的距离,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 日录长度,这样诗意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上一页手法之一:用新奇的比喻(远取譬)意象或象征性意 象暗示诗人内在的主观意识,实现思想知觉化。 下一页 手法之二:自由联想,打破常规逻辑,以跳跃的思维组 合意象,作观念奇特联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退出 手法之三:通感手法,造成感官交错互通,使读者产生 多方位的感受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手法之一:用新奇的比喻(远取譬)意象或象征性意 象暗示诗人内在的主观意识,实现思想知觉化。 手法之二:自由联想,打破常规逻辑,以跳跃的思维组 合意象,作观念奇特联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手法之三:通感手法,造成感官交错互通,使读者产生 多方位的感受。 象征诗派诗艺上最突出的是“陌生化”,有意拉开语 言 形式与人们语言习惯的距离,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 长度,这样诗意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例2] 有感 i 目录 如残叶溅7mx 李金发 血在我们 脚上 上一页 1=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下一页 的笑。 多“边的笑”。本体本身又是一个比喻。残叶在生命结束前还 这句诗的喻体“残叶溅血”,本体“生命便是死神唇 闪出血一般的殷红,人的死亡不过是挂在死神唇边迷人的 笑,两个不同意象看似互不联属,诗人用“远取譬”手法 组合起来,通过观念奇特联络,引导读者去感悟:人的生 和死近在咫尺,生命是极其短促的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有感 李金发 如残叶溅 血在我们 脚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 的笑。 [例2]: 这句诗的喻体“残叶溅血”,本体“生命便是死神唇 边的笑”。本体本身又是一个比喻。残叶在生命结束前还 闪出血一般的殷红,人的死亡不过是挂在死神唇边迷人的 笑,两个不同意象看似互不联属,诗人用“远取譬”手法 组合起来,通过观念奇特联络,引导读者去感悟:人的生 和死近在咫尺,生命是极其短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