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静力学 1.1静力学的基础 1.2平面汇交力系 1.3力矩和力偶 14平面任意力系 当前页1吧
第一章 静力学 当前页1 1.1 静力学的基础 1.2 平面汇交力系 1.3 力矩和力偶 1.4 平面任意力系
1.1静力学的基础 1.1.1静力学基本概念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变化,或使物体变形 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使物 体产生变形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 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力的三要素 对物体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单位以“牛顿”(N)或“干 牛”(kN)表示。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改变,都会使力的 作用效果改变
1.1 静力学的基础 1.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 变化,或使物体变形。 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使物 体产生变形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 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三要素 对物体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单位以“牛顿”(N)或“千 牛”(kN)表示。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改变,都会使力的 作用效果改变
11.1静力学的基础 3.力的图示法 用有向线段能表示力的三要素,如图11所示,这种方法叫 做力的图示法。矢量的长度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力的大小,箭 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通过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引出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 例如:小车受到100N的推力,可用下图的有向线段来表示 ION F=50N ,A一 面主日人 力的3要素示意图
1.1.1 静力学的基础 3.力的图示法 用有向线段能表示力的三要素,如图1.1所示,这种方法叫 做力的图示法。矢量的长度按一定的比例表示力的大小,箭 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通过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引出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 例如:小车受到100N的推力,可用下图的有向线段来表示。 力的3要素示意图
1.12静力学基本公理 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 只受两个力作用的刚体,使刚体保持平衡状态的充要条件是 两力等值、反向、共线,如图所示 刚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示意图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不会改变原力系 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当前页4
第一章 静力学 当前页4 1.1.2 静力学基本公理 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 只受两个力作用的刚体,使刚体保持平衡状态的充要条件是: 两力等值、反向、共线,如图所示。 刚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示意图 公理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去任一平衡力系,不会改变原力系 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1.1.2静力学基本公理 推论1:力的可传递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某一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上的任一 点,而不会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如图所示力作 用在刚体上A点和作用在刚体上B点效果是一样的 , 关(3 力的可传递性 公理3: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于物体上某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 确定。 当前页5
第一章 静力学 当前页5 1.1.2 静力学基本公理 ◼ 推论1:力的可传递原理 ◼ 作用于刚体上某一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上的任一 点,而不会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如图所示,力作 用在刚体上A点和作用在刚体上B点效果是一样的。 力的可传递性 公理3: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于物体上某一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力的 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