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 TEPE1023 课程性颜 专业必修课程 授理对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学分 2.0 学 主讲教师 黄耀松 修订日期 2023年5月15日 指定教材 胡《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第2饭,中回科学技术大学出板社,209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工测量技术)包温度测量、热流计、比热和相支清热测整、烧热和其他反应热测量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系统学习,草操主要热工参数、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1.1了解常用热工参数: 1.2掌提热工参数测量主要设备及其测量原星: 课程目标2: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对动力机械的结枸和系统有直观的认识,能够分析和解决运行过程遇到的们题。 2.1通过大作业“燃烧炉内温度、热流、翻射等参数测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学习,提高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华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要 适过系统学习,热短 塑主要热工参 1,1章握温度测量原理及测量 通过第二章“温度测量”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 半业要求 夏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数、设备及其测 仪器 掌握温度测量基础理论和主要测量仪器, 量原理, 毕业求4:42能第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过第三有 华业要末1:1适过系统学习,熟练热
《热工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Thermal Measuring Technique 课程代码 TEPE1023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学 分 2.0 学 时 36 主讲教师 黄耀松 修订日期 2023年5月15日 指定教材 胡芃,《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第2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热工测量技术》包括温度测量、热流计、比热和相变潜热测量、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测量、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热辐射性质测量以及粘度测量,涉及相关基 础理论、主要测量方法、原理及装置,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热工参数测量相关基础理论,熟悉主要测量设备的结构和原理, 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主要热工参数、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1.1 了解常用热工参数; 1.2 掌握热工参数测量主要设备及其测量原理; 课程目标2: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对动力机械的结构和系统有直观的认识,能够分析和解决运行过程遇到的问题。 2.1 通过大作业“燃烧炉内温度、热流、辐射等参数测量”,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 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素养。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通 过系统学习,掌 握主要热工参 数、设备及其测 量原理。 1.1掌握温度测量原理及测量 仪器。 通过第二章“温度测量”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 掌握温度测量基础理论和主要测量仪器。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1.2掌握热流的测量及热流计 的使用。 通过第三章“热流计”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 解热流计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半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蒙程热 过四“出共与零猎热”知古的受习 工基密星论与基础知识 13握比热容和相变浩热的 业要求4:41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测量原理及其测量仪器。 学生能够学比热容及相支潜热的测量原理及其测 量设备 去并理辉其话用范围, 华业变求4:4+2能第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 毕业要求: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学探热 工基地论与基础知识, 通过第五“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学习,学生能 毕业要求4:41掌按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够了解烧热和反应热的测量原理及测量设备 法井理解其适用范围。 半业要求4:42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 毕业要求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探热 工基碰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掌拇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业要求4:42能够基于专业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草程热 T其论与其出知识 毕业要求4:41掌控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去并理解其适用范出. 毕业要求4:+2能能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毕业更求1:1遇过系统学习,熟练草热 “酷度测量”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黏度 毕业要求4:41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去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能第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华业变求:1通过实习实战积累初步的工 ,1通过课程作业通过大作 半业变求9:9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索养、工 课程目标2:具 “燃桃炉内温度、热流、热易 程养、和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0:10-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 识。 养,对热工测 理论及仪器有直 毕到业要求:11能够就工程实践中出现的 观的认现,能敏 问题做出面和口头的清表达 分析和解决运行 些业题求7:.1过时实习实切步的工 过程选到的问 ,2通过大量的运行案例学 习。提高解决实际向愿的能力 通过第二到第八拿中知识点的学习,应用案例教 毕业要求:9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 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程素养、和杜会责任感, 程素养 毕业要求11:山-1能练就工程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做出节面和口头的清瑞表友达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1.3掌握比热容和相变潜热的 测量原理及其测量仪器。 通过第四章“比热容与相变潜热”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比热容及相变潜热的测量原理及其测 量设备。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1.4 掌握燃烧热及其它反 应热的测量技术。 通过第五章“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学习,学生能 够了解燃烧热和反应热的测量原理及测量设备。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1.5掌握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 量技术。 通过第六章“热导率和热扩散率”学习,学生能够 了解热导率和热扩散率的测量原理及主要测量仪 器。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1.6 掌握热辐射性质的测 定。 通过第七章“热辐射性质的测定”学习,学生能够 了解热辐射参数及其测量理论。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1.7 掌握黏性系数测量技 术。 通过第八章“黏度测量”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黏度 测量理论和仪器。 毕业要求1:1-1通过系统学习,熟练掌握热 工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毕业要求4:4-1 掌握复杂工程问题的研究方 法并理解其适用范围。 毕业要求4:4-2 能够基于专业理论设计可行 性实验方案 课程目标2:具 备一定的工程素 养,对热工测量 理论及仪器有直 观的认识,能够 分析和解决运行 过程遇到的问 题。 2.1通过课程作业通过大作业 “燃烧炉内温度、热流、热导 率、辐射等参数测量”,使学 生对实际应用场景下的热工测 量有直观体验。 通过第二到第七章的知识点学习以及完成课程作 业,使学生加深对主要热工参数测量的理解。 毕业要求7:7-1 通过实习实践积累初步的工 程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毕业要求9: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 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0:10-1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意 识。 毕业要求11:11-1 能够就工程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 2.2通过大量的运行案例学 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和工程素养。 通过第二到第八章中知识点的学习,应用案例教 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7:7-1 通过实习实践积累初步的工 程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毕业要求9:9-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 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毕业要求11:11-1 能够就工程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做出书面和口头的清晰表达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量热工测量研究范骑: (2)了解热物性测定的历史和发展 (3)了解热物性测定课程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点:热工测量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 3.教学内容 (1)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研究范畴: (2)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婴性 (3)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简史和发展现状: (4)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作为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愿 (2)讲授法:相关概之和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月思: (1)量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研究什么? (2)如何学习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误程? 第二章温度测量 1.教学目标 (1)了解苹报温标的概念: 《2)草损热电偶温度计、热阻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3)学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是热电偶温度计、热阳湿度计和招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3.教学内容 (1)温度概述: (2)温标: (3)温度计: (4)熟电偶温度计 (5)电刚温度计, (6)辐射温度计: (7)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L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趣: (2)讲授法:温度测量仅器相关理论知识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量热工测量研究范畴; (2)了解热物性测定的历史和发展; (3)了解热物性测定课程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工测量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 3.教学内容 (1)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研究范畴; (2)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的简史和发展现状; (4) 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作为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研究什么? (2)如何学习量热技术和热物性测定课程? 第二章 温度测量 1.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温标的概念; (2)掌握热电偶温度计、热阻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3)掌握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热电偶温度计、热阻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3.教学内容 (1) 温度概述; (2) 温标; (3) 温度计; (4) 热电偶温度计; (5) 电阻温度计; (6) 辐射温度计; (7) 常用温度测量技术。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温度测量仪器相关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国绕“温度测量仪器对比”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月题: (1)温标包含哪些要素? (2)各温度测量仪器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3)常用湿度别量技术有感些了 第三章热流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热流测量理论: (2)了解热阻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3)了解细射式热流计测量煤理 (4)了解热流计测量误整,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举界热阻式和幅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3教学内容 (1)概运: (2)热阻式热流计: (3)热阻式热流计的标定: (4)射式热流计 (5)银射式热流计标定: (6)热阻式热流计的测量误差。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瑞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常围绕“热用式热流计和细射式热流计对比”等问题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热阻式热流计测量原理是什么? (2)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是什么? (3)如何标定热流计? 第四章比热容与相变潜热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和相变猎热概念 (2)了解李报比热容测量方法: (3)了解学报相变潜热测量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乖点:掌指比热容和相变潜热主要测量方法
(3)讨论法:课堂围绕“温度测量仪器对比”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温标包含哪些要素? (2)各温度测量仪器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3)常用温度测量技术有哪些? 第三章 热流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热流测量理论; (2)了解热阻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3)了解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4)了解热流计测量误差。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热阻式和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 3.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热阻式热流计; (3) 热阻式热流计的标定; (4) 辐射式热流计; (5)辐射式热流计标定; (6)热阻式热流计的测量误差。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围绕“热阻式热流计和辐射式热流计对比”等问题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热阻式热流计测量原理是什么? (2)辐射式热流计测量原理是什么? (3)如何标定热流计? 第四章 比热容与相变潜热 1.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和相变潜热概念; (2)了解掌握比热容测量方法; (3)了解掌握相变潜热测量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比热容和相变潜热主要测量方法
3.教学内容 (1)比热容概述 (2)相变潜热概迷: (3)比热容和相变浩热的测量 4。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误后思考愿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绕“比热和潜热测量技术有哪些?其技术特点是什么?”等月避进行讨论 五教学评价 同答以下月题: (1)比热容测量主要方法有事些?有什么优峡点? (2)相变热有什么特点?如何测量? 第五章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 1.教学日标 (1)举报燃烧热的概念: (2)掌提燃烧热测定方法: (3)掌捏其他反应热测定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主要测量技术。 3教学内容 (1)概述: (2)抛烧热的测定 (3)其他反应热测定简介 4.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误后思考感 (2)讲授法:相关理论知识。 (3)案例教学法:围绕燃烧热和反应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燃烧热主受测量方法有事些?其特点是? (2)反应热测量方法包括哪些?测量方法特点是: 第六章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1.教学目标 1)了解导热机理: 《2)了解热扩版机理: (3)了解掌理主要热导半测量方法 (4)了解李报主要热扩散率测量方法
3.教学内容 (1) 比热容概述; (2) 相变潜热概述; (3) 比热容和相变潜热的测量。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基础和理论知识; (3)讨论法:课堂围绕“比热和潜热测量技术有哪些?其技术特点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比热容测量主要方法有哪些?有什么优缺点? (2)相变潜热有什么特点?如何测量? 第五章 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 1.教学目标 (1)掌握燃烧热的概念; (2)掌握燃烧热测定方法; (3)掌握其他反应热测定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燃烧热和其他反应热主要测量技术。 3.教学内容 (1) 概述; (2) 燃烧热的测定; (3) 其他反应热测定简介。 4.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利用课本预习本章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2)讲授法:相关理论知识; (3)案例教学法:围绕燃烧热和反应热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教学评价 回答以下问题: (1)燃烧热主要测量方法有哪些?其特点是? (2)反应热测量方法包括哪些?测量方法特点是? 第六章 热导率和热扩散率 1.教学目标 (1)了解导热机理; (2)了解热扩散机理; (3)了解掌握主要热导率测量方法; (4)了解掌握主要热扩散率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