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稿 课程名称:植物分类学 学时:30学时 适用专业:植物科技学院本科专业 任课教师:张美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 讲 稿 课程名称:植物分类学 学 时:30 学时 适用专业:植物科技学院本科专业 任课教师:张美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课程编号:B1013101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植保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资源与 环保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总学时:30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20学时,实验课学时数10学时。 、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 论、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环等专业 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界的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 础知识。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 群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特点,并能初步鉴定植物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 学》和《植物遗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各章名称 理论课 实验课 总课 时数 时数 第一章「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第二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0 第三章被子植物形态学术语 第四章被子植物的分科 △
2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课程编号:B1013101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植保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资源与 环保专业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第 2 学期 总 学 时:3 0 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20 学时,实验课学时数 10 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 论、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础知识,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农学、植保、园艺、园林、资环等专业 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任务在于全面、系统地介绍有关植物界的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详细介绍植物基本类群的进化与分类的基 础知识。 3、总体要求:熟练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 群主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重要科的特点,并能初步鉴定植物。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 学》和《植物遗传学》等及专业课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 节 各 章 名 称 理论课 时数 实验课 时数 总课 时数 第一章 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2 2 第二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6 4 10 第三章 被子植物形态学术语 2 第四章 被子植物的分科 10 6 16 合 计 20 10 30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学时周次 低等植物类群代表|掌握蓝藻绿藻细菌|2 植物形态结构 真菌地衣 高等植物类群代表掌握苔藓真蕨松属|2 植物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 被子植物分科(一)掌握毛茛科十字花2 科豆科菊科 四被子植物分科(二)掌握葫芦科蔷薇科|2 11111 杨柳科茄科 五被子植物分科(三)「掌握唇形科百合科2 伞形科禾本科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 课程名称:植物分类学学时:30任课教师:张美萍 周次课次教学内容 11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1植物界的概述及藻类植物 31菌类与地衣植物 1高等植物(苔藓、蕨类、裸子、被子) 51被子植勿形态分类术语基础 1双子叶植物纲分科(-) 7|1|双子叶植物纲分科(二) 81双子叶植物纲分科(三) 9 1单子叶植物纲分科 101植物界多样性 111实验一:低等植物类群形态结构观察
3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 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学 时 周 次 一 低等植物类群代表 植物形态结构 掌握蓝藻绿藻细菌 真菌地衣 2 1 二 高等植物类群代表 植物形态结构 掌握苔藓真蕨松属 形态结构 2 1 三 被子植物分科(一) 掌握毛茛科十字花 科豆科菊科 2 1 四 被子植物分科(二) 掌握葫芦科蔷薇科 杨柳科茄科 2 1 五 被子植物分科(三) 掌握唇形科百合科 伞形科禾本科 2 1 2002~2003 学年第 二 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 课程名称:植物分类学 学时:30 任课教师:张美萍 周次 课次 教 学 内 容 1 1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 1 植物界的概述及藻类植物 3 1 菌类与地衣植物 4 1 高等植物(苔藓、蕨类、裸子、被子) 5 1 被子植物形态分类术语基础 6 1 双子叶植物纲分科(一) 7 1 双子叶植物纲分科(二) 8 1 双子叶植物纲分科(三) 9 1 单子叶植物纲分科 10 1 植物界多样性 11 1 实验一:低等植物类群形态结构观察
121实验二:高等植物类群形态结构观察 131实验三:掌握毛茛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 141实验四掌握葫芦科蔷薇科杨柳科茄科 15 1实验五:掌握唇形科百合科伞形科禾本科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植物分类的方法 人为分类系统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不问植物亲缘 关系的远近只就植物的形态、习性、生态或经济上 的一两个特征或特性来进行分类 二.自然分类系统应用比较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古生 物学、植物化学和植物生态学反映出植物界自然演 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 第二节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为了便于分门别类,按照植物类群的等级,各给予一定 的名称,这就是分类上的各级单位。现将植物分类的各级单 位列表如下: 中文 拉丁文 英文 界门纲目 R Division Classis Class orde Familia 属 Genus Species pecies 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如亚门、亚纲、亚目 科、亚属、组,在种下可分出亚种、变种、变型。 现以稻为例,说明它在植物分类上的各级单位。 界植物界 Regnum vegetable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亚纲颖花亚纲 Glumiflorae 目禾本目 Graminales 科禾本科 Gramineae 属稻属 Oryza 种稻 sativa L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 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物类群。 同种植物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不同种
4 12 1 实验二:高等植物类群形态结构观察 13 1 实验三:掌握毛茛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 14 1 实验四:掌握葫芦科蔷薇科杨柳科茄科 15 1 实验五:掌握唇形科百合科伞形科禾本科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 一.人为分类系统: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不问植物亲缘 关系的远近,只就植物的形态、习性、生态或经济上 的一两个特征或特性来进行分类。 二. 自然分类系统:应用比较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古生 物学、植物化学和植物生态学,反映出植物界自然演 化过程和彼此间亲缘关系。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为了便于分门别类,按照植物类群的等级,各给予一定 的名称,这就是分类上的各级单位。现将植物分类的各级单 位列表如下: 中 文 拉 丁 文 英 文 界 Regnum Kingdom 门 Divisio Division 纲 Classis Class 目 Ordo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属 Genus Genus 种 Species Species 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分成亚级,如亚门、亚纲、亚目、 亚科、亚属、组,在种下可分出亚种、变种、变型。 现以稻为例,说明它在植物分类上的各级单位。 界 植物界 Regnum vegetabile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亚纲 颖花亚纲 Glumiflorae 目 禾本目 Graminales 科 禾本科 Gramineae 属 稻属 Oryza 种 稻 oryza sativa L.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 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物类群。 同种植物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不同种
存在生殖隔离,即不同种不能交配或能交配,但后 代不育 如果种内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可分为亚种、变 种、变型 亚种:是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 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它们的形态构造或生理 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称该种的亚种。 如分布在新疆的新疆桃是原产山区桃的亚种 Subspecies缩写 ssp. subsp) 变种:在同一生态环境的同一个种群内,如果某个个体或某 些个体组成的小种群,在形态、分布、生态或季节上, 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异,并有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时 这个个体或小种群,即称为原来种的变种。如糯稻为 水稻的变种。 varietas缩写var 变型: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仅是零星分 布的个体。如夏枯草花为淡紫色,种内发现白花变型 foma缩写f 品种:不属于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而是属于栽培学上 的变异类型。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 人类所发现的。 种内各品种间的杂交,叫近亲杂交,而种间、属间或更 高级单位之间的杂交叫远缘杂交。育种工作者常遵循近亲易 于杂交的法则,培育出新的品种 第三节植物的命名法则 全世界现在约有50万种植物,不同民族、地区有不同的 俗名各地区对同一植物可以有几个名字,即所谓同物异名", 有时不同的植物却叫相同的名字,"同名异物"。为国内和国 际间的植物交流,避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造成的混乱 处使全世界植物名称的统一和稳定,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 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做为国际上统一的命名法规。 双名法:林奈于1753年用两个拉丁单词作为一种植物的名称 第一个单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单词为种名,是形容词;后边再写出定名人 的姓氏或姓氏缩写,第一字母要大写。 例如 水稻 Oryza sativa L 玉米 Zea may 双名法得到了国际植物学会议的确认,并制定了一套植物 学名命名法规: 1.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学名。 2.此学名需用拉丁文写出的双名。即一属名和一种名组成 3.若一植物已有两个或更多的学名,只有最早与不违反命名 法规者为适用
5 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不同种不能交配或能交配,但后 代不育。 如果种内个体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可分为亚种、变 种、变型。 亚种:是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 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它们的形态构造或生理 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称该种的亚种。 如分布在新疆的新疆桃是原产山区桃的亚种。 Subspecies 缩写 ssp.(subsp.) 变种:在同一生态环境的同一个种群内,如果某个个体或某 些个体组成的小种群,在形态、分布、生态或季节上, 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异,并有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时, 这个个体或小种群,即称为原来种的变种。如糯稻为 水稻的变种。varietas 缩写 var. 变型: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仅是零星分 布的个体。如夏枯草花为淡紫色,种内发现白花变型。 forma 缩写 f. 品种:不属于自然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而是属于栽培学上 的变异类型。它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培育或为 人类所发现的。 种内各品种间的杂交,叫近亲杂交,而种间、属间或更 高级单位之间的杂交叫远缘杂交。育种工作者常遵循近亲易 于杂交的法则,培育出新的品种。 第三节 植物的命名法则 全世界现在约有 50 万种植物,不同民族、地区有不同的 俗名,各地区对同一植物可以有几个名字,即所谓"同物异名", 有时不同的植物却叫相同的名字,"同名异物"。为国内和国 际间的植物交流,避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造成的混乱, 处使全世界植物名称的统一和稳定,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 于 1753 年创立了"双名法",做为国际上统一的命名法规。 双名法:林奈于 1753 年用两个拉丁单词作为一种植物的名称, 第一个单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单词为种名,是形容词;后边再写出定名人 的姓氏或姓氏缩写,第一字母要大写。 例如: 水稻 Oryza sativa L. 玉米 Zea mays L. 双名法得到了国际植物学会议的确认,并制定了一套植物 学名命名法规: 1.每一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学名。 2.此学名需用拉丁文写出的双名。即一属名和一种名组成。 3.若一植物已有两个或更多的学名,只有最早与不违反命名 法规者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