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 “您”字的由来 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 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你们”二字连续, 读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 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 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用于第二人称单数,开始 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 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但可以说:“您俩”、“您仨”、 “您几位”。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 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敬词。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书信、讲话中,开始使用了“您们”这个说法。一 些语言学家也积极主张用“您们”这种说法。 “她”字的由来 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别说古文里, 就是在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出现那么多太太、小姐、丫头,也找不到一 个“她”字。“五四”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但“伊” 与“他”并用。常常造成混乱。1926年,刘半农先生专门创造了一个“她” 字。“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很快得到各界人士的称 赞和公认。 “妇”字的由来 在我国甲骨金文中,“妇”字上半部是禾苗插下不久、返青之前倒向一 边的样子;下半部是禾苗根部的样子。这分明是妇女插秧的形象。可见,“妇” 字的本意是禾苗和农业种植者,由于当时从事畜牧打猎的主要是男人,从事 插秧等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所以“妇”字就有“妇女”的意思。甲骨卜 辞中有“妇姘田获”记载,即指殷代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东汉许慎在《说 文解字》中说:“主服事人者也”。《白虎通》说:“妇人,伏于人也。” 即“妇”字,“女”是形符,“帚”是意符,表示拿着扫帚做家务,为男人 服务的。从而歪曲了“妇”字的原意。 “文字”一词的由来 字即文字。“字”字何以出现?湖其源,“字”的金字形是余,好像一 间屋,里面是一个小孩的形状。故“字”的本义是生孩子。《周易·顿卦》: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为女子占问,不生孩子,十年才能生孩子
中国部分 “您”字的由来 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字。从唐朝开始有了“你 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当时写作“你弭”。“你们”二字连续, 读快了就念成了“您”的声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很多作品中都把“你 们”直接写作“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 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专用于第二人称单数,开始 有了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 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但可以说:“您俩”、“您仨”、 “您几位”。然而,当对方人数很多而需要表示尊敬时,以上说法都难于使 用了。于是人们创造出“您们”这个具有概括性的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敬词。 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书信、讲话中,开始使用了“您们”这个说法。一 些语言学家也积极主张用“您们”这种说法。 “她”字的由来 从前,文章里的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不分,都称为“他”。别说古文里, 就是在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出现那么多太太、小姐、丫头,也找不到一 个“她”字。“五四”以后,有人用“伊”字代替女性的“他”,但“伊” 与“他”并用。常常造成混乱。1926 年,刘半农先生专门创造了一个“她” 字。“她”与“他”读音相同,而且符合口语习惯,很快得到各界人士的称 赞和公认。 “妇”字的由来 在我国甲骨金文中,“妇”字上半部是禾苗插下不久、返青之前倒向一 边的样子;下半部是禾苗根部的样子。这分明是妇女插秧的形象。可见,“妇” 字的本意是禾苗和农业种植者,由于当时从事畜牧打猎的主要是男人,从事 插秧等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所以“妇”字就有“妇女”的意思。甲骨卜 辞中有“妇妌田获”记载,即指殷代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东汉许慎在《说 文解字》中说:“主服事人者也”。《白虎通》说:“妇人,伏于人也。” 即“妇”字,“女”是形符,“帚”是意符,表示拿着扫帚做家务,为男人 服务的。从而歪曲了“妇”字的原意。 “文字”一词的由来 字即文字。“字”字何以出现?溯其源,“字”的金字形是余,好像一 间屋,里面是一个小孩的形状。故“字”的本义是生孩子。《周易·顿卦》: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为女子占问,不生孩子,十年才能生孩子
《论衡·气寿篇》载:“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为妇女生孩子 生得稀。孩子易活;生得密,孩子易死。 “字”的“文字”的意义何以产生?古人写字称“书”,写出的字迹亦 称“书”;古人写的字如同画的画儿,故亦称“文”。“文”原是“花纹” 之意。古字多为独体,所谓“独体为文”。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在 一起,或合起来表义,或有的表义,有的表声。这样,所组成的文字越来越 多,如同生孩子。越繁殖越多一样。故由几个形体组成就称“字”,所谓“合 体为字”。久而久之,“文”与“字”不再有区别,“文字”就统指语言的 书写符号了。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简称为“中国”。然而,“中国”一词在我国古 代文献中,却随着时间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 “中国”一词,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诗经·大雅·民劳》载:“惠 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集解》: “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中国”一词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古 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称:《小雅》尽废, 则四夷交侵,中国微(衰弱)矣”。《史记·楚世家》载:“熊渠曰:我蛮 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 扩大活动,故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 “中夏”、“中原”含义相同。后来,不属于黄河流域地区也都称为中国。 《史记·天官书》有这样的记载:“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世 纪以来,“中国”系我国的全部领土,早已与古义的“中国”一词迥然不同 了。 “社稷”一词的由来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神的地方、 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古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 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 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 安危。这个代称沿用至今,不过,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引用了。 “新闻”一词的由来 “新闻”一词,在我国古代已有之。宋朝是个动乱时代,民族矛盾激烈, 一些驻京“进奏官”问坊书肆,就把朝廷禁止发表的“边机文字”和揭露主 和派官僚卖国罪行的的奏疏,抄传“小报”,“一传十,十传百,以至遍达 于州郡盟司。”人们把这种小报的材料叫做“新闻”。这是我国“新闻”一 词最早的来源。著名的《红楼梦》第一回关于甄士隐出走,曹雪芹写道:“当
《论衡·气寿篇》载:“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为妇女生孩子 生得稀。孩子易活;生得密,孩子易死。 “字”的“文字”的意义何以产生?古人写字称“书”,写出的字迹亦 称“书”;古人写的字如同画的画儿,故亦称“文”。“文”原是“花纹” 之意。古字多为独体,所谓“独体为文”。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在 一起,或合起来表义,或有的表义,有的表声。这样,所组成的文字越来越 多,如同生孩子。越繁殖越多一样。故由几个形体组成就称“字”,所谓“合 体为字”。久而久之,“文”与“字”不再有区别,“文字”就统指语言的 书写符号了。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简称为“中国”。然而,“中国”一词在我国古 代文献中,却随着时间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 “中国”一词,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诗经·大雅·民劳》载:“惠 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集解》: “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中国”一词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古 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诗经·小雅·六月序》称:《小雅》尽废, 则四夷交侵,中国微(衰弱)矣”。《史记·楚世家》载:“熊渠曰:我蛮 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 扩大活动,故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 “中夏”、“中原”含义相同。后来,不属于黄河流域地区也都称为中国。 《史记·天官书》有这样的记载:“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19 世 纪以来,“中国”系我国的全部领土,早已与古义的“中国”一词迥然不同 了。 “社稷”一词的由来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神的地方、 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古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来看是说土谷之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 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 稷之忧”、“社稷之患”、“社稷之危”都指的是“国家”的忧虑、隐患、 安危。这个代称沿用至今,不过,现代白话文文章已经很少引用了。 “新闻”一词的由来 “新闻”一词,在我国古代已有之。宋朝是个动乱时代,民族矛盾激烈, 一些驻京“进奏官”问坊书肆,就把朝廷禁止发表的“边机文字”和揭露主 和派官僚卖国罪行的的奏疏,抄传“小报”,“一传十,十传百,以至遍达 于州郡盟司。”人们把这种小报的材料叫做“新闻”。这是我国“新闻”一 词最早的来源。著名的《红楼梦》第一回关于甄士隐出走,曹雪芹写道:“当
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足见在现代报纸产生于印刷发行前, 社会新闻就普遍产生于生活之中。“新闻”一词已见诸文字。 “赤子”一词的由来 “赤子”一词,古代指百姓。此词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 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指初生的婴儿。喻其有纯洁之心, 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 在殿堂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 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 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把四海之 内的人都看成了是赤子,真心对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后 人从中引出“海内赤子”这个词。“海外赤子”就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 现在常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 也成为人们对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 “唐人”一词的由来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 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 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 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 形延续至今。 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 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 “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 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 “革命”一词的由来 1895年9月,兴中会在广州运军械,不料此事不慎泄密。 很快,有70多人被捕了。为了保存实力,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弼臣三人 从香港东渡去日本。 轮船在海上航行。孙中山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潮久久 不能平静,他为自己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深深忧虑。 神户港终于到了。他们三人随着人流登岸。路过报亭,孙中山顺手买了 份日本报纸看看,立即被报上一条醒目的消息吸引住了:《支那革命党领袖 孙逸仙抵日》。孙中山不禁细细地读了起来。看过后,孙中山便兴奋地对陈 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其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足见在现代报纸产生于印刷发行前, 社会新闻就普遍产生于生活之中。“新闻”一词已见诸文字。 “赤子”一词的由来 “赤子”一词,古代指百姓。此词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 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指初生的婴儿。喻其有纯洁之心, 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 在殿堂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 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 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把四海之 内的人都看成了是赤子,真心对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后 人从中引出“海内赤子”这个词。“海外赤子”就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 现在常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 也成为人们对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 “唐人”一词的由来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 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 人前来“访问”。从此,海外人对中国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称,如称中 国人为“唐人”,称中国的字为“唐字”,称中国为“唐山”等等,这种情 形延续至今。 唐朝覆亡后,由于唐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人称为“唐 人”的习惯一直未变,从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腊传》中说: “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直到目前,老一辈的华侨仍喜欢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山”,至 于华侨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这几乎举世皆知。 “革命”一词的由来 1895 年 9 月,兴中会在广州运军械,不料此事不慎泄密。 很快,有 70 多人被捕了。为了保存实力,孙中山、陈少白和郑弼臣三人 从香港东渡去日本。 轮船在海上航行。孙中山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潮久久 不能平静,他为自己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深深忧虑。 神户港终于到了。他们三人随着人流登岸。路过报亭,孙中山顺手买了 份日本报纸看看,立即被报上一条醒目的消息吸引住了:《支那革命党领袖 孙逸仙抵日》。孙中山不禁细细地读了起来。看过后,孙中山便兴奋地对陈 少白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其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一语,日人称我们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我党以后称革命党可也。” 陈少白点头表示赞同。他想:从太平天国到兴中会,都把自己的行动称之为 “造反”、“起义”、“光复”等,是从来不用“革命”二字的。孙逸仙赋 予“革命”一词以现代意义,这一倡仪可谓开历史先河。 从这以后,革命党人便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动称做为“革命”。 “同志”一词的由来 “同志”与“先生”、“君”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朋友间的尊称。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 心则同志”。东汉人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同时代的王充在 《论衡》中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表达 志同道合意思,就已使用“同志”这个词了。 随着政党的出现,“同志”便成为表达政党内部政治理想的一致的称呼。 如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内部就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 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1920年,毛泽东、罗学 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引用“同志”这个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 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 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共最早使用“同志”一词的正 式文件。 1923年以后,在党内外及好友之间,互称同志开始多起来。到了新中国 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亲切尊敬的称呼。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还专 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还发出通知,要求党 内一律称同志。 “体育”一词的由来 人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于表述它的词汇也纷繁多样。如古代希 腊有“体操”、“竞技”、“赛会”等;中国古代有“养生”、“养形”等。 东西方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在人体运动的方式及其表述上,均呈 现出明显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都没有使用“体育”这一词语。这 条词语最早出现在1762年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意思是身体的教 育。以后,又有德国、丹麦、瑞典的号称体育之父的先驱者们,著书立说, 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操”练身体系。 1868年,日本从欧洲引进了“体操”一词,1878年近滕镇三正式使用了 “体育”一词。戌戊变法前后,中国派大批学生到日本,“体育”一词便通 过留日学生传入中国,最初见于文字的是1902年《杭州白话报》上所刊载的 译文。1903年上海的《政艺通报》刊登的《无锡体育会简章》正式使用了“体 育”这个词语,并立即为社会接受。于是,“体育”一词便在我国安家落户。 “契丹”一词的由来
人’一语,日人称我们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我党以后称革命党可也。” 陈少白点头表示赞同。他想:从太平天国到兴中会,都把自己的行动称之为 “造反”、“起义”、“光复”等,是从来不用“革命”二字的。孙逸仙赋 予“革命”一词以现代意义,这一倡仪可谓开历史先河。 从这以后,革命党人便自豪地把自己的行动称做为“革命”。 “同志”一词的由来 “同志”与“先生”、“君”等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朋友间的尊称。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 心则同志”。东汉人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同时代的王充在 《论衡》中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为了表达 志同道合意思,就已使用“同志”这个词了。 随着政党的出现,“同志”便成为表达政党内部政治理想的一致的称呼。 如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内部就称同志。孙中山先生在 1918 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1920 年,毛泽东、罗学 瓒等人在通信中,也开始引用“同志”这个词。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 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 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共最早使用“同志”一词的正 式文件。 1923 年以后,在党内外及好友之间,互称同志开始多起来。到了新中国 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亲切尊敬的称呼。毛泽东同志在 1959 年还专 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 1965 年 12 月 14 日,中央还发出通知,要求党 内一律称同志。 “体育”一词的由来 人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于表述它的词汇也纷繁多样。如古代希 腊有“体操”、“竞技”、“赛会”等;中国古代有“养生”、“养形”等。 东西方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在人体运动的方式及其表述上,均呈 现出明显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早期都没有使用“体育”这一词语。这 条词语最早出现在 1762 年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意思是身体的教 育。以后,又有德国、丹麦、瑞典的号称体育之父的先驱者们,著书立说, 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操”练身体系。 1868 年,日本从欧洲引进了“体操”一词,1878 年近滕镇三正式使用了 “体育”一词。戌戊变法前后,中国派大批学生到日本,“体育”一词便通 过留日学生传入中国,最初见于文字的是 1902 年《杭州白话报》上所刊载的 译文。1903 年上海的《政艺通报》刊登的《无锡体育会简章》正式使用了“体 育”这个词语,并立即为社会接受。于是,“体育”一词便在我国安家落户。 “契丹”一词的由来
契丹,是古族名和古国名,源于东胡。最近,有人考证,契丹是汉人的 别名。 称汉人为“契丹”起于辽、金战争之际。之所以有此名号,首先是因为 汉人大量进入契丹地区,实行契丹化;其次是契丹人大量南迁进入汉人地区, 实行汉化,久而久之,两者合而为一,汉人即“契丹”,“契丹”即汉人, 所以,元朝广义的“汉人”包括了契丹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契丹作为一 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在前进的行程中失掉了,但它的“分子”一遗胤散 布在广大的汉人之中,以致成了汉人的代词。“契丹”一汉人别名的出现, 表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侧面,即民族间的融合。 “东床”一词的由来 传说东晋太尉郗鉴派一位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去了一趟回来 说:“王家的年轻人都挺不错,只是听说我是为您去选女婿,一个个都拘谨 起来,只有一位好像没听到什么似的,照样坦腹卧在东边床上吃零食。”郗 鉴听了以后便说:“在东边床上的那个肯定是个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 之,郗鉴果然把女儿嫁给他。 后来,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对皇帝的女婿也有称为“东床附马”。 “伉俪”一词的由来 伉,对等、匹敌之意。如《谷梁传》:“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 俪,结缘、配偶之意。如《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孔颖达对伉俪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后来称事业上 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也称一般夫妇为伉俪。 “连襟”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 称为“连襟” 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一位当地的李姓 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 如果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后来细一序论,两家还是 拐弯摸角的亲戚呢,自然更添几分亲切。过了一个时期,杜甫要出峡东下湖 湘,临别之时,诗人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笃厚的友情,许多感慨涌 上笔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有几句是:“孤陋忝未亲,等级 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 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 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准一带做节度使, 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
契丹,是古族名和古国名,源于东胡。最近,有人考证,契丹是汉人的 别名。 称汉人为“契丹”起于辽、金战争之际。之所以有此名号,首先是因为 汉人大量进入契丹地区,实行契丹化;其次是契丹人大量南迁进入汉人地区, 实行汉化,久而久之,两者合而为一,汉人即“契丹”,“契丹”即汉人, 所以,元朝广义的“汉人”包括了契丹人。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契丹作为一 个独立的民族“实体”在前进的行程中失掉了,但它的“分子”——遗胤散 布在广大的汉人之中,以致成了汉人的代词。“契丹”——汉人别名的出现, 表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侧面,即民族间的融合。 “东床”一词的由来 传说东晋太尉郗鉴派一位门客到王导家去选女婿,门客去了一趟回来 说:“王家的年轻人都挺不错,只是听说我是为您去选女婿,一个个都拘谨 起来,只有一位好像没听到什么似的,照样坦腹卧在东边床上吃零食。”郗 鉴听了以后便说:“在东边床上的那个肯定是个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 之,郗鉴果然把女儿嫁给他。 后来,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对皇帝的女婿也有称为“东床附马”。 “伉俪”一词的由来 伉,对等、匹敌之意。如《谷梁传》:“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 俪,结缘、配偶之意。如《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孔颖达对伉俪有解释:“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后来称事业上 有成就可相匹敌的夫妇为伉俪,也称一般夫妇为伉俪。 “连襟”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而书面语言则雅 称为“连襟”。 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寓居川东,与一位当地的李姓 老翁很合得来,经常相邀小聚,几碟小菜,数杯浊酒,谈天说地,煞有趣味。 如果几天未见面,还要互致书信,以慰思念之情。后来细一序论,两家还是 拐弯摸角的亲戚呢,自然更添几分亲切。过了一个时期,杜甫要出峡东下湖 湘,临别之时,诗人忆起两人在一起度过的岁月和笃厚的友情,许多感慨涌 上笔端,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有几句是:“孤陋忝未亲,等级 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 关系像衣服的襟与袖一样密切。 把“连襟”一词移用姐妹丈夫间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 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 得知此事后,便写了一封荐书,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