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学院 本科教学手册 (2023级使用) 本手册课程设置部分,内容可能会因教学计划调整与实际情况略有 差异,请以正方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课程为准。 苏州大学
能源学院 本科教学手册 (2023级使用) 本手册课程设置部分,内容可能会因教学计划调整与实际情况略有 差异,请以正方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课程为准。 苏 州 大 学
24能源学院 能源学院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新能源材料与器件(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3个本科专y业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 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 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理工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训练。苏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 业的前身是1983年设立的物理学(热能利用方向),2001年成功申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苏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总体战略,结合地区 对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建设。 本专业分为工业控制与节能(1方向)、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2方向)两个培养方向。 苏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高能耗企业众多,企业节能需求巨大,且近年来能 源物联网、能源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剧增。1方向培 养能源互联网新兴领域所需的,具有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又知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筑节能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2方向主要涉及采 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居民生活及生产营造最佳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 行自动控制和节能控制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 工业控制与节能方向(1培养方向)聚焦国家“双碳”政策目标,培养能源互联网战 略新兴领域所需的,具有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知识背景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在能源生产及工业用能领域从事生产、设计、技 术开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在培养总体目标指引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节能降耗”的基本观点。厚植强工报国情怀,具 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工程的远大理想。立足行业领域,矢志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 骨干人才。 目标2:能适应能源领域的产业变革,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扎实的能源与 动力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具备与智慧能源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 目标3:有参加科研实践的经验,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
24 能源学院 能源学院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3 个本科专业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 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 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理工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训练。苏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 业的前身是 1983 年设立的物理学(热能利用方向),2001 年成功申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苏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紧紧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总体战略,结合地区 对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建设。 本专业分为工业控制与节能(1 方向)、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2 方向)两个培养方向。 苏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高能耗企业众多,企业节能需求巨大,且近年来能 源物联网、能源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剧增。1 方向培 养能源互联网新兴领域所需的,具有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知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筑节能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2 方向主要涉及采 用一系列建筑设备为居民生活及生产营造最佳的室内环境,同时对建筑设备的运行调节进 行自动控制和节能控制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 工业控制与节能方向(1 培养方向)聚焦国家“双碳”政策目标,培养能源互联网战 略新兴领域所需的,具有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知识背景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在能源生产及工业用能领域从事生产、设计、技 术开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在培养总体目标指引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节能降耗”的基本观点。厚植强工报国情怀,具 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工程的远大理想。立足行业领域,矢志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 骨干人才。 目标 2:能适应能源领域的产业变革,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扎实的能源与 动力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具备与智慧能源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 目标 3:有参加科研实践的经验,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目标 4: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
胜任在多学科的团队中担任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 在跨文化合作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方向(2培养方向)培养掌握人居环境工程方面的供热通风、空 气品质控制、建筑给排水、建筑环境测试和楼宇自动化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 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后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及规划管理、燃气供应、工程建设、制冷及 空调设备制造等企业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 发制造、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工作,并具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创新研究和 技术开发的能力。在培养总体目标指引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建筑节能”的基本观点。立足行业领域,矢志成 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骨干人才。 目标2:了解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扎实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基 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目标3:有参加科研实践的经验,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 胜任在多学科的团队中担任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 在跨文化合作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三、基本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 工业控制与节能方向(1培养方向) (一)基本培养规格 1.思想政治与德有方面 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学习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 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愿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智有方面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 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扩展能力:英语水平达到学校相 关规定;系统掌握工程热物理、热动力工程、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及综合能源服务领域主 要的节能技术原理和途径,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的能力。 3、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胜任在多学科的团队中担任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 在跨文化合作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方向(2 培养方向)培养掌握人居环境工程方面的供热通风、空 气品质控制、建筑给排水、建筑环境测试和楼宇自动化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 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后能够在建筑设计研究及规划管理、燃气供应、工程建设、制冷及 空调设备制造等企业从事供热、通风、空调、冷热源、净化、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 发制造、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工作,并具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创新研究和 技术开发的能力。在培养总体目标指引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建筑节能”的基本观点。立足行业领域,矢志成 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骨干人才。 目标 2:了解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系统、扎实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基 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目标 3:有参加科研实践的经验,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 目标 4: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 胜任在多学科的团队中担任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能够 在跨文化合作中发挥特定的作用。 三、基本培养规格与毕业要求 工业控制与节能方向(1 培养方向) (一)基本培养规格 1.思想政治与德育方面 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学习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 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愿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智育方面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 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扩展能力;英语水平达到学校相 关规定;系统掌握工程热物理、热动力工程、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及综合能源服务领域主 要的节能技术原理和途径,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的能力。 3、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4.美有方面 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主体意识 与崇高的审美追求,具备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参与美 育活动,在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 5.劳有方面 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意识,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亲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创造美好 生活的时代风尚,进而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向往劳动的习惯和品质,习得敬业、诚 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具备较强的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可按学校规定延长)的学习,通过完整的本科生培养计划, 完成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必要的学分,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 以下基本要求: 1.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 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原理和理论,通过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实现信 息流和能源流的互联互通和优化调度,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3.了解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总体要求,熟悉能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的 理论前沿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充分理解综合能源服务 领域主要的节能技术原理和途径。 4.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 分析能源动力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 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 础。 6.能够针对能源生产和工业用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 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 理解其局限性。 7.具有在能源动力或综合能源服务等相关企业的初步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基于工程 相关背景就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进行合 理分析、评价,及时掌握并应用相关新技术为社会服务,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能够理解和评价能源生产和工业用能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 9.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关责任。 10.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扮演好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4.美育方面 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主体意识 与崇高的审美追求,具备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参与美 育活动,在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 5.劳育方面 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意识,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亲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创造美好 生活的时代风尚,进而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向往劳动的习惯和品质,习得敬业、诚 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具备较强的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可按学校规定延长)的学习,通过完整的本科生培养计划, 完成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必要的学分,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 以下基本要求: 1. 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 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原理和理论,通过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实现信 息流和能源流的互联互通和优化调度,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 3.了解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总体要求,熟悉能源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的 理论前沿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充分理解综合能源服务 领域主要的节能技术原理和途径。 4.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 分析能源动力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 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 础。 6.能够针对能源生产和工业用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 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 理解其局限性。 7.具有在能源动力或综合能源服务等相关企业的初步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基于工程 相关背景就能源低碳高效利用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进行合 理分析、评价,及时掌握并应用相关新技术为社会服务,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能够理解和评价能源生产和工业用能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影响。 9.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关责任。 10.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扮演好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能够就能源生产和工业用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 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 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方向(2培养方向) (一)基本培养规格 1.思想政治与德有方面 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学习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 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愿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智育方面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 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扩展能力:英语水平达到学校的 相关规定:系统掌握工程热物理的基本理论、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建筑节能的 技术途径,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4.美育方面 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主体意识 与崇高的审美追求,具备参与美有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参与美 有活动,在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 5.劳有方而 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意识,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亲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创造美好 生活的时代风尚,进而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向往劳动的习惯和品质,习得敬业、诚 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具备较强的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可按学校规定延长)的学习,通过完整的本科生培养计划, 完成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必要的学分,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 以下基本要求: 1.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图学、机械设 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人居环境工程方面的供热通风、空气品质控制、建筑给排水、建筑环境测试
11.能够就能源生产和工业用能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 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 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方向(2 培养方向) (一)基本培养规格 1.思想政治与德育方面 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真学习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 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愿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智育方面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性课程 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扩展能力;英语水平达到学校的 相关规定;系统掌握工程热物理的基本理论、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建筑节能的 技术途径,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一定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4.美育方面 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主体意识 与崇高的审美追求,具备参与美育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主动参与美 育活动,在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 5.劳育方面 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意识,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亲历劳动过程,体会劳动创造美好 生活的时代风尚,进而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向往劳动的习惯和品质,习得敬业、诚 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具备较强的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四年(可按学校规定延长)的学习,通过完整的本科生培养计划, 完成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必要的学分,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 以下基本要求: 1.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图学、机械设 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人居环境工程方面的供热通风、空气品质控制、建筑给排水、建筑环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