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论文》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urse Paper of Metal Forming 课程编号:007 设计周数:2周 学分数:3 一、课程论文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科技文献的类型 以及检索科技文献的途径,掌握手工及计算机检索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相关论 文、学位论文、图书等文献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获取所需科技文献的能 力。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论述与分析轧钢生 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一门综合论述关 于轧钢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实验方法手段、轧制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科技论文, 通过课程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论文内容与要求 1.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1.1结合本专业确定文章题目,要先思考文章的框架即文章的章节以及在每一章 节涉及到图表,实验方法,最后才开始写文章。 12文章的总体思路要用图论的观点,考虑结点、通路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文章关键是给别人以思路的启迪,不是知识。重要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手段和 实验结论,其中实验条件和手段是最重要的。 1.3每一章节都要有一个主题或方法,主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方法之间也最好 要有逻辑关系。 1.4科技论文主要是第一章(引言),命题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自己打算用 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1.5明确要求论文中参考文献标注与论文格式和规范。 2.课程论文内容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课程论文》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Course Paper of Metal Forming 课程编号:007 设计周数:2 周 学分数:3 一、课程论文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科技文献的类型 以及检索科技文献的途径,掌握手工及计算机检索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相关论 文、学位论文、图书等文献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快速获取所需科技文献的能 力。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论述与分析轧钢生 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一门综合论述关 于轧钢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实验方法手段、轧制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科技论文, 通过课程论文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论文内容与要求 1.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1.1 结合本专业确定文章题目,要先思考文章的框架即文章的章节以及在每一章 节涉及到图表,实验方法,最后才开始写文章。 1.2 文章的总体思路要用图论的观点,考虑结点、通路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文章关键是给别人以思路的启迪,不是知识。重要包括实验条件、实验手段和 实验结论,其中实验条件和手段是最重要的。 1.3 每一章节都要有一个主题或方法,主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方法之间也最好 要有逻辑关系。 1.4 科技论文主要是第一章(引言),命题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自己打算用 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1.5 明确要求论文中参考文献标注与论文格式和规范。 2.课程论文内容
2.1.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最新发展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与本学科 相关的常用、知名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结构和类型;检索科技文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本课程论文题目研究领域的意义,了解并总结该领 域的工艺特点、技术装备水平、研究水平、发展现状。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论文题目,将查阅的文献资料按工艺、技术水平,研究 方法手段进行分类论述总结。 重点难点:分类论述,充分、全面地反映出论文题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发展 过程及其特点。 2.2.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依据命题研究的现状,分析该研究领域没有涉及的研究内容、或不深 入;研究方法手段不够完善等存在的问题。 重点难点:明确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2.3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教学内容:实验结果是论文的关健:应充分说明,必要时可采用表格、图解、照 片等附件。在发现或寻找相互关系时,还可使用统计方法、非数学的观察,可用 所用的假说进行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若支持或证实作者的理论时,对这些数据 要进行组织,使这种支持或证实清楚而有效地表示出来。通过实验条件、实验手 段考虑了何种因素,分析解决了何种问题得出了何种实验结论。 2.4实验结论 教学内容:在文字表达上可以重复图、表的数据,强调或概述其重要发现,以及 由此得出的结论。 重点难点:着重论述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其局限性, 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2周,第7学期 根据给定的论文题目,收集和查阅资料(3天) 查阅资料的分类整理(2天) 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提纲(1天) 论文编写(3天)
2.1.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最新发展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与本学科 相关的常用、知名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结构和类型;检索科技文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本课程论文题目研究领域的意义,了解并总结该领 域的工艺特点、技术装备水平、研究水平、发展现状。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论文题目,将查阅的文献资料按工艺、技术水平,研究 方法手段进行分类论述总结。 重点难点:分类论述,充分、全面地反映出论文题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发展 过程及其特点。 2.2.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依据命题研究的现状,分析该研究领域没有涉及的研究内容、或不深 入;研究方法手段不够完善等存在的问题。 重点难点:明确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2.3 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教学内容:实验结果是论文的关健:应充分说明,必要时可采用表格、图解、照 片等附件。在发现或寻找相互关系时,还可使用统计方法、非数学的观察,可用 所用的假说进行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若支持或证实作者的理论时,对这些数据 要进行组织,使这种支持或证实清楚而有效地表示出来。通过实验条件、实验手 段考虑了何种因素,分析解决了何种问题得出了何种实验结论。 2.4 实验结论 教学内容:在文字表达上可以重复图、表的数据,强调或概述其重要发现,以及 由此得出的结论。 重点难点:着重论述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其局限性, 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2 周,第 7 学期 根据给定的论文题目,收集和查阅资料(3 天) 查阅资料的分类整理(2 天) 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提纲(1 天) 论文编写(3 天)
论文答辩(1天) 四、设计说明书要求 4.1摘要:题目的后面是250字以内或全文3%的摘要。摘要要写明论文研究的 目的、方法和结果,写成一段,不包含图表或与图表、脚注、参考文献有关联的 符号。 4.2正文:(1)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字数要求在5000~8000字范围。 应充分地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 (2)明确交代考察的对象与特性,给出简化分析的假说与近似模型,试验用的 材料、设备、仪器、试剂及计量手段,说明研究或计算的方法与工艺条件等。在 描述考察、试验和演算、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交代整篇论文取得的结论。 (3)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凡是用照片、 图形、曲线或表格说明更清楚的部分,一定不要用累赘的文字 (4)学术论文的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序号之间用下 位(实心)圆点“.”相隔,最后序号末尾不加标点。如11.11.2.11.2.2 2.1.3等。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 4.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仅录作者实际阅读、参考、引用的主要的、正式发表的 文献,排列顺序按文中引用的先后列出。 五、考核内容与方式 课程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依据包括以下几点:1)工作态度(占10%):2)查 阅文献量(占10%):3)论文答辩(占20%)课程论文编写水平(占60%)。分为 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考核方式:论文期间教师现场检查;评阅论文报告。 六、参考资料 [1]潘家祯,科技文献检索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姜昭武,学术期刊编辑规格标准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3]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一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课程负责人:陈林 执笔:陈林 审核:
论文答辩(1 天) 四、设计说明书要求 4.1 摘要:题目的后面是 250 字以内或全文 3%的摘要。摘要要写明论文研究的 目的、方法和结果,写成一段,不包含图表或与图表、脚注、参考文献有关联的 符号。 4.2 正文: (1)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字数要求在 5000~8000 字范围。 应充分地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 (2) 明确交代考察的对象与特性,给出简化分析的假说与近似模型,试验用的 材料、设备、仪器、试剂及计量手段,说明研究或计算的方法与工艺条件等。在 描述考察、试验和演算、分析的基础上,最后交代整篇论文取得的结论。 (3)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凡是用照片、 图形、曲线或表格说明更清楚的部分,一定不要用累赘的文字 (4)学术论文的标题层次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序号之间用下 位(实心)圆点“.”相隔,最后序号末尾不加标点。如 1 1.1 1.2.1 1.2.2 2.1.3 等。一律左顶格,后空一字距写标题。 4.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仅录作者实际阅读、参考、引用的主要的、正式发表的 文献,排列顺序按文中引用的先后列出。 五、考核内容与方式 课程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依据包括以下几点:1)工作态度(占 10%);2)查 阅文献量(占 10%);3)论文答辩(占 20%)课程论文编写水平(占 60%)。分为 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考核方式:论文期间教师现场检查;评阅论文报告。 六、参考资料 [1] 潘家祯,科技文献检索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2] 姜昭武,学术期刊编辑规格标准化[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3]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一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课程负责人: 陈林 执笔: 陈林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