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莞中学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 (201212-1 学校 姓名: 座号 成绩: 阅读题 基础题 作文附加题总分 (一)(二)(三)(四) 基础题(24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借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 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 (《如梦令》李清照)(2分) (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的句 子是: ”。(2分)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 至塞上》中“ ”均是描写边塞独 特风景。(2分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告子上》)(2分) (5)在《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2分)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4题。(7分)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 自然造化之 jing hud。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 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
1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莞中学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2012-12-1) 学校: 姓名: 座号: 成绩: 基础题 阅读题 作文 附加题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一、基础题(24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 被王士祯认为“人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 。” (《如梦令》李清照)(2 分) (2)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的句 子是:“ , ”。 (2 分)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 至塞上》中“ , ”均是描写边塞独 特风景。(2 分)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孟子·告子上》) (2 分) (5)在《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 。(2 分)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2~4 题。(7 分) 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 ....,百态千姿,实乃 自然造化之 jīng huá。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 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
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 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 jing hua集于 一身,纵情zisi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2.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jing hua( ZI SI 3.联系上下文,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充恰当语句。(2分) 4.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3分) 品味姹紫嫣红绽放高贵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生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6.材料探究题(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1)在某网站就“幸福是否和收入有关”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强烈认为有点认为如此并不完全那么认|完全不那么认为不好说 如此 为 10.4% 44.8% 30.1% 12.5% (2)崇尚佛教的不丹国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约80%的居民认为年收入有 1000美元就够了,与对金钱的“淡漠”态度相比,“拥有自由的时间”、“有 足够的时间休闲”“能从事体育锻炼或文化创造”等都被认为是幸福的标志。 请写出你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主要结论,并给为了挣更多的钱而经常加班的 人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结论 建议 阅读题(46)
2 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 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 jīng huá集于 一身,纵情 zì sì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2.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 分) jīng huá( ) zì sì( ) 3.联系上下文,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充恰当语句。(2 分) 4.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3 分) 品味 姹紫嫣红 绽放 高贵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情感。 C.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生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6.材料探究题(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1)在某网站就“幸福是否和收入有关”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强烈认为 如此 有点认为如此 并不完全那么认 为 完全不那么认为 不好说 10.4% 44.8% 30.1% 2.2% 12.5% (2)崇尚佛教的不丹国 2010 年调查数据显示,约 80%的居民认为年收入有 1000 美元就够了,与对金钱的“淡漠”态度相比,“拥有自由的时间”、“有 足够的时间休闲”、“能从事体育锻炼或文化创造”等都被认为是幸福的标志。 请写出你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主要结论,并给为了挣更多的钱而经常加班的 人们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结论: 建议: 二、阅读题(46)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7.加点字解释(2分) 或( )食马者( )食不饱( )且( 8.用文中语句填写:(2分) (1)全文的主旨句是 (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9.翻译(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请敬畏规则 罗西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
3 (一)文言文阅读(13 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7.加点字解释(2 分) 或.( ) 食.马者( ) 食.不饱( ) 且.( ) 8.用文中语句填写:(2 分) ⑴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9.翻译(4 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伯乐”比喻_____ ________, “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 分) 请敬畏规则 罗西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
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 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 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 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气势汹汹的,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 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 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 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 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 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 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 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 害”的代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 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 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 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 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 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 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 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
4 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 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 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 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气势汹汹的,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 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 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 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 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 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 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 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 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 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 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 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 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 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 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 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 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
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 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 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 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 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 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 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 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 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 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 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 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4分) 12.第⑦段引述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 定和鄙夷之情。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 者的反感 C.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D.哈佛校长的做法印证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两句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5 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 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 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 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 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 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 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 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 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 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 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 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4 分) 12.第⑦段引述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1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 定和鄙夷之情。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 者的反感。 C.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D.哈佛校长的做法印证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两句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