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分子中即含有双键又含有叁键时,则应选择含有双键和叁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并将其命名为烯炔(烯在前、炔在后)。编号时,应使烯、炔所在位次的和为最小。例如: CH3CH2CH(HHC≡CH 3-甲基-4-庚烯-1-炔 但是,当双键和叁键处在相同的位次时,即烯、炔两碳原子编号之和相等时,则从 靠近双键一端开始编号。如: CH2=CHC三CH1-丁烯3炔 二、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定义:由于碳碳双键(或碳环)不能旋转而导致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形 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构型:化合物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C= 通 当双键碳上其中有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则不存在顺反异构 用Z、E标记法时,首先按照次序规则分别确定双键两端碳原子上所连接的原子或基团 的次序大小。如果双键的2个碳原子连接的次序大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的同一侧,则为Z 式构型,如果双键的2个碳原子上连接的次序大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双键的异侧时,则为E 构型 次序规则的要点为 (1)先比较直接与双键相连的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 (2)如果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相同时,则比较与该原子相连的原子序数。不 是计算原子序数之和,而是以原子序数大的原子所在的基团在前。 (3)如果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相同,而该原子又以重键与别的原子相连时, 则按重键级别分别以两个或三个相同原子计算。 第四节烯烃与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加成反应 定义:碳碳双键中的π键断裂,两个一价原子或原子团分别加到π键两端的碳原子上, 形成两个新的σ键,生成饱和的化合物 1.催化加氢 在催化剂作用下,烯烃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 H2C=CH2+ H2 CHaCI CH3 炔烃的催化加氢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加一个氢分子,生成烯烃:第二步再与一个氢分 加成,生成烷烃
若分子中即含有双键又含有叁键时,则应选择含有双键和叁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并将其命名为烯炔(烯在前、炔在后)。编号时,应使烯、炔所在位次的和为最小。例如: 3-甲基-4-庚烯-1-炔 但是,当双键和叁键处在相同的位次时,即烯、炔两碳原子编号之和相等时,则从 靠近双键一端开始编号。如: 1-丁烯-3-炔 二、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定义:由于碳碳双键(或碳环)不能旋转而导致的分子中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形 式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构型:化合物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通式: C C a b b a C C a b b a C C a b b a C C b a d a 当双键碳上其中有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则不存在顺反异构。 用 Z、E 标记法时,首先按照次序规则分别确定双键两端碳原子上所连接的原子或基团 的次序大小。如果双键的 2 个碳原子连接的次序大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的同一侧,则为 Z 式构型,如果双键的 2 个碳原子上连接的次序大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双键的异侧时,则为 E 构型。 次序规则的要点为: (1)先比较直接与双键相连的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 (2)如果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相同时,则比较与该原子相连的原子序数。不 是计算原子序数之和,而是以原子序数大的原子所在的基团在前。 (3)如果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相同,而该原子又以重键与别的原子相连时, 则按重键级别分别以两个或三个相同原子计算。 第四节 烯烃与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 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一、加成反应 定义:碳碳双键中的π键断裂,两个一价原子或原子团分别加到π键两端的碳原子上, 形成两个新的σ键,生成饱和的化合物。 1.催化加氢 在催化剂作用下,烯烃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 + H2 Ni H2C CH2 CH3CH3 炔烃的催化加氢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加一个氢分子,生成烯烃;第二步再与一个氢分 加成,生成烷烃。 CH3 CH2CH CH C CH CH3 CH CH2 CHC CH
HC≡CH+H2 H2C=CH2 CH3CH3 2.加卤素 4 BrCH 2 CH2Br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溴的颜色很快褪去,常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烯烃 炔烃与卤素的加成也是分两步进行的。先加一分子氯或溴,生成二卤代烯,在过量的 氯或溴的存在下,再进一步与一分子卤素加成,生成四卤代烷。 HC≡CH+Br2 BrCH=CHBr-- CHBr 2 CHBr2 虽然炔烃比烯烃更不饱和,但炔烃进行亲电加成却比烯烃难。这是由于SP杂化碳原子 的电负性比SP2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强,因而电子与SP杂化碳原子结合和更为紧密,不容 易提供电子与亲电试剂结合,所以叁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慢。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 碳溶液很快褪色,而炔烃却需要一两分钟才能使之褪色。故当分子中同时存在双键和叁键时, 与溴的加成首先发生在双键上 Hc≡ CCH2 CH=CH2+Brz HC≡C-CH2CH-Ch 3.加卤化氢 H2c=CH2 CH, CH, Br 同一烯烃与不同的卤化氢加成时,加碘化氢最容易,加溴化氢次之,加氯化氢最难。 炔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加碘化氢容易进行,加氯化氢则难进行,一般要在催化剂存在 下才能进行。不对称炔烃加卤化氢时,服从马氏规则。例如: Hc≡CCHx+HBr H2C=C-CH3 HB CH3 CBr2 CH3 在汞盐的催化作用下,乙炔与氯化氢在气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 HC=CH+HCI-Has-H2C=C 在光或过氧化物作用下,炔烃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得到反马氏规则的加成产物。如: HC=CCH3+ HBr H22, BrCH=CHCH3 H202 CH2CH3 4.加硫酸(加水) 烯烃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烷酯。硫酸氢烷酯易溶于硫酸,用水稀释后水 解生成醇。工业上用这种方法合成醇,称为烯烃间接水合法。 H2C=CH-CH3 H2SO4 - CH(OSO 3H)CH -=CH3 CH(OH)CH 3 在稀酸(10%H2SO4)中,炔烃比烯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在10%H2SO4和5% 硫酸汞溶液中,乙炔与水加成生成乙醛,此反应称为乙炔的水化反应或库切洛夫反应。汞盐 是催化剂 HC=CH H20 HsO. 地so4H2=cH CHaCHO 其他的炔烃水化得到酮。如
+ H H2 2 Ni Ni HC CH H2C CH2 CH3CH3 2.加卤素 CCl 4 + Br H2C CH2 2 BrCH2CH2Br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溴的颜色很快褪去,常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烯烃。 炔烃与卤素的加成也是分两步进行的。先加一分子氯或溴,生成二卤代烯,在过量的 氯或溴的存在下,再进一步与一分子卤素加成,生成四卤代烷。 + Br Br 2 HC CH 2 BrCH CHBr CHBr2CHBr2 虽然炔烃比烯烃更不饱和,但炔烃进行亲电加成却比烯烃难。这是由于 SP 杂化碳原子 的电负性比 SP2 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强,因而电子与 SP 杂化碳原子结合和更为紧密,不容 易提供电子与亲电试剂结合,所以叁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比双键慢。例如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 碳溶液很快褪色,而炔烃却需要一两分钟才能使之褪色。故当分子中同时存在双键和叁键时, 与溴的加成首先发生在双键上。 + Br HC CCH2CH CH2 2 HC C CH2CH CH2 Br Br 3.加卤化氢 H C HBr 2 CH2 CH3CH2Br 同一烯烃与不同的卤化氢加成时,加碘化氢最容易,加溴化氢次之,加氯化氢最难。 炔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加碘化氢容易进行,加氯化氢则难进行,一般要在催化剂存在 下才能进行。不对称炔烃加卤化氢时,服从马氏规则。例如: + HBr HC CCH3 H2C C CH3 Br CH3CBr2CH3 HBr 在汞盐的催化作用下,乙炔与氯化氢在气相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 HC CH + HCl H2C CH Cl HgCl 2 在光或过氧化物作用下,炔烃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得到反马氏规则的加成产物。如: + HBr HC CCH3 HBr H2O2 BrCH CHCH3 H2O2 CHBr2CH2CH3 4. 加硫酸(加水) 烯烃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烷酯。硫酸氢烷酯易溶于硫酸,用水稀释后水 解生成醇。工业上用这种方法合成醇,称为烯烃间接水合法。 H2C CH CH3 H2SO4 CH3CH(OSO 3H)CH3 CH3CH(OH)CH 3 H2O 在稀酸(10℅H2SO4)中,炔烃比烯烃容易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在 10℅H2SO4 和 5℅ 硫酸汞溶液中,乙炔与水加成生成乙醛,此反应称为乙炔的水化反应或库切洛夫反应。汞盐 是催化剂。 + H2SO4 HC CH H2O CH3CHO H2C C OH HgSO H 4 其他的炔烃水化得到酮。如
H2C=C CH HC=C-CH3 +H2OH So, CHaCO 5.加次卤酸 烯烃与次卤酸加成,生成β-卤代醇。由于次卤酸不稳定,常用烯烃与卤素的水溶液反 CH3-CH=CH2 HOCl CH3 CH(OHCH 2CI 二、氧化反应 烯烃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随氧化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氧化反应 发生时,首先是碳碳双键中的π键打开:当反应条件强烈时,σ键也可断裂。这些氧化反应 在合成和定烯烃分子结构中是很有价值的。 1.被高锰酸钾氧化 用碱性冷高锰酸钾稀溶液作氧化剂,反应结果使双键碳原子上各引入一个羟基,生成 邻二醇 KMno H2C=CH-CH3 H2c--Ch OHOH 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烯烃,则反应迅速发生,此时,不仅π键打开,σ键也可 断裂。双键断裂时,由于双键碳原子连接的烃基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 KMno H2C=CH-CH3 CO2 CH3COOH CH3 C=CH-CH KMnO4- CH3 COCH3 CH3COOH 炔烃被高锰酸钾或臭氧化时,生成羧酸或二氧化碳。如: HC=C-CH3+4- CO2 CH3COOH RC≡C-R R,COOH R2 COOH 2.臭氧化 在低温时,将含有臭氧的氧气流通入液体烯烃或烯烃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臭氧迅速与 烯烃作用,生成粘稠状的臭氧化物,此反应称为臭氧化反应。如 臭氧化物在游离状态下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爆炸。在一般情况下,不必从反应溶液中 分离出来,可直接加水进行水解,产物为醛或酮,或者为醛酮混合物,另外还有过氧化氢生 成。为了避免生成的醛被过氧化氢继续氧化为羧酸,臭氧化物水解时需在还原剂存在的条件 下进行,常用的还原剂为锌粉。不同的烯烃经臭氧化后再在还原剂存在下进行水解,可以得 到不同的醛或酮。例如: H2C=CH-CH3 2 Zn-H,o- HCHO CH,CHO
+ H2SO4 HC C CH3 H2O H2C C OH HgSO CH3 4 CH3COCH3 5. 加次卤酸 烯烃与次卤酸加成,生成β-卤代醇。由于次卤酸不稳定,常用烯烃与卤素的水溶液反 应。如: CH3 CH CH2 HOCl CH3CH(OH)CH 2Cl 二、氧化反应 烯烃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随氧化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氧化反应 发生时,首先是碳碳双键中的π键打开;当反应条件强烈时,σ键也可断裂。这些氧化反应 在合成和 定烯烃分子结构中是很有价值的。 1. 被高锰酸钾氧化 用碱性冷高锰酸钾稀溶液作氧化剂,反应结果使双键碳原子上各引入一个羟基,生成 邻二醇。 H2C CH CH3 H2C CH OH CH3 OH KMnO4 HO - 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烯烃,则反应迅速发生,此时,不仅π键打开,σ键也可 断裂。双键断裂时,由于双键碳原子连接的烃基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 CH3C CH CH3 CH3 CH3COCH3 + KMnO4 H + H C CO2 CH3COOH 2 CH CH3 KMnO4 H + CH3COOH + 炔烃被高锰酸钾或臭氧化时,生成羧酸或二氧化碳。如: R1C C R2 + KMnO4 H + CO2 CH3COOH KMnO4 H + HC C CH3 R1COOH R2COOH 2. 臭氧化 在低温时,将含有臭氧的氧气流通入液体烯烃或烯烃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臭氧迅速与 烯烃作用,生成粘稠状的臭氧化物,此反应称为臭氧化反应。如: C C O O O C C + O3 + 臭氧化物在游离状态下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爆炸。在一般情况下,不必从反应溶液中 分离出来,可直接加水进行水解,产物为醛或酮,或者为醛酮混合物,另外还有过氧化氢生 成。为了避免生成的醛被过氧化氢继续氧化为羧酸,臭氧化物水解时需在还原剂存在的条件 下进行,常用的还原剂为锌粉。不同的烯烃经臭氧化后再在还原剂存在下进行水解,可以得 到不同的醛或酮。例如: H2O H C CH3CHO 2 CH CH3 O3 2. Z n + HCHO
2 CH,COCH HaC 2. Zn+ H2O 烯烃经臭氧化再水解,分子中的CH2=部分变为甲醛,RCH=部分变成醛,RC=部分变成酮 这样,可通过测定反应后的生成物而推测原来烯烃的结构 三、聚合反应 在一定的条件下,烯烃分子中的π键断裂,发生同类分子间的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 化合物(聚合物),这种类型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H2C=CH2 CH2-CH2 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乙炔可以分别聚合成链状或环状化合物。与烯烃的聚合不同的 是,炔烃一般不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将乙炔通入氯化亚铜和氯化铵的强酸溶液时, 可发生二聚或三聚作用 Cu?Cl2-NHACl 2HC≡CH 80~85℃ HC≡C-CH=CHz 3HC≡CH (C6Hs)3月2N(CO) 60~70℃,1MPa 四、炔化物的生成 与叁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活泼性较大。因SP杂化的碳原子表现出较大的电负性, 使与叁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较之一般的碳氢键,显示出弱酸性,可与强碱、碱金属或 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炔化物。 乙炔与熔融的钠反应,可生成乙炔钠 HC≡CH+Na—HC≡C-Na 丙炔或其它末端炔烃与氨基钠反应,生成炔化钠: HC≡C-CH3+NNH2-液氨CHc≡CNa 炔化钠与卤代烃〔一般为伯卤代烷)作用,可在炔烃分子中引入烷基,制得一系列炔烃 同系物。如: CHc≡cR NaX 末端炔烃与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重金属炔化物。例如,将乙炔通入硝酸银的氨溶 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时,则分别生成白色的乙炔银沉淀和红棕色的乙炔亚铜沉淀: HC≡CH+2Ag(NH3)2NO3 AgC≡CAg↓+2NH4NO 白色 HC≡CH+2Cu(NH32C|→-Cu-C≡cCu"+2NH4C|+2NH 棕红色 上述反应很灵敏,现象也很明显,常用来鉴别分子中的末端炔烃 利用此反应,也可鉴别末端炔烃和叁键在其他位号的炔烃 五、a-H的活性反应 双键是烯烃的官能,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因受双键的影响,表现 定的活泼性,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例如,丙烯与氯气混合,在常温下是发生
CH3COCH 3 C C CH3 CH3 CH3 H3C 1. O3 2. Z n + H2O 2 烯烃经臭氧化再水解,分子中的 CH2=部分变为甲醛,RCH=部分变成醛,R2C=部分变成酮。 这样,可通过测定反应后的生成物而推测原来烯烃的结构。 三、聚合反应 在一定的条件下,烯烃分子中的π键断裂,发生同类分子间的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 化合物(聚合物),这种类型的聚合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H2C CH2 n CH2 CH2 n 在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乙炔可以分别聚合成链状或环状化合物。与烯烃的聚合不同的 是,炔烃一般不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将乙炔通入氯化亚铜和氯化铵的强酸溶液时, 可发生二聚或三聚作用。 2 HC CH HC C CH CH2 3 HC CH Cu2Cl2 -NH4Cl 60~70℃,1.5MPa 80~85℃ [(C6H5 )3P]2Ni(CO) 2 四、炔化物的生成 与叁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活泼性较大。因 SP 杂化的碳原子表现出较大的电负性, 使与叁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较之一般的碳氢键,显示出弱酸性,可与强碱、碱金属或 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炔化物。 乙炔与熔融的钠反应,可生成乙炔钠: HC CH + Na HC C Na 丙炔或其它末端炔烃与氨基钠反应,生成炔化钠: HC C CH3 + NaNH2 液氨 CH3C CNa 炔化钠与卤代烃(一般为伯卤代烷)作用,可在炔烃分子中引入烷基,制得一系列炔烃 同系物。如: CH3C CNa + RX CH3C CR + NaX 末端炔烃与某些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重金属炔化物。例如,将乙炔通入硝酸银的氨溶 液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时,则分别生成白色的乙炔银沉淀和红棕色的乙炔亚铜沉淀: + 2 Cu C CCu HC CH 2Ag(NH3 )2NO3 Cu(NH3 )2Cl Ag C CAg HC CH + + + + + 2NH4NO3 2NH4Cl 2NH3 2NH3 白色 棕红色 上述反应很灵敏,现象也很明显,常用来鉴别分子中的末端炔烃。 利用此反应,也可鉴别末端炔烃和叁键在其他位号的炔烃。 五、α-H 的活性反应 双键是烯烃的官能,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因受双键的影响,表现 出一定的活泼性,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例如,丙烯与氯气混合,在常温下是发生
加成反应,生成1,2-二氯丙烷。而在500℃的高温下,主要是烯丙碳上的氢被取代,生成 3-氯丙烯。 H2C-CH-CH3 Cl2 - H2c-CHCH2CI HCI 第六节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 根据二烯烃中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可将二燃烃分为三类 、累积二烯烃两个双键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接,即分子中含有C=C=C结构的二烯 烃称为累积二烯烃。例如:丙二烯CH2=C=CH2。 2、隔离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C=C-(Ch-C=C的 二烯烃称为隔离二烯烃。例如,1、4-戊二烯CH2=CH-CH2CH=CH2 3、共轭二烯烃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C=C-C=C的二烯烃为共轭 烯烃。例如,1,3-丁二烯CH2=CH-CH=CH2。本节重点讨论的是共轭二烯烃 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相似,选择含有两个双键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从距离双键最近 的一端经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词尾为“某二烯”,两个双键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在前 中间用短线隔开。若有取代基时,则将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加在前面。例如: CH2=C(CH3 )CH=CH2 2-甲基-1,3-丁二烯 CH3 CH2 CH=CHCH2 CH(CH2)4CH3 3,6-十二碳二烯 1,3-丁二烯分子中,4个碳原子都是以SP杂化,它们彼此各以1个SP2杂化轨道结 合形成碳碳σ键,其余的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6个碳氢σ键。分子 中所有σ键和全部碳原子、氢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 C 0.137nm 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1个末参加杂化的与分子平面垂直的P轨道,在形成碳碳σ键 的同时,对称轴相互平行的4个P轨道可以侧面重叠形成2个π键,即C1与C2和C3与C4 之间各形成一个π键。而此时C2与C3两个碳原子的P轨道平行,也可侧面重叠,把两个 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包含4个碳原子的大π键。但C2-C3键所具有的r键性质要比C1-C2 和C3-C4键所具有的π键性质小一些。像这种π电子不是局限于2个碳原子之间,而是分布 于4个(2个以上)碳原子的分子轨道,称为离域轨道,这样形成的键叫离域键,也称大π 键。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 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使整个分子电子云的分布趋于平均化的倾向 称为共轭效应。由π电子离域而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x-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是不相同的。诱导效应是由键的极性所引起的,可沿σ键传递下 去,这种作用是短程的,一般只在和作用中心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中表现得最大,相隔一个原 子,所受的作用力就很小了。而共轭效应是由于P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所引 起的,其作用可沿共轭体系传递 三、共轭二烯烃的化学特性 1.稳定性 J质的稳定性取决于分子内能的高低,分子的内能愈低,其稳定。分子内能的高低
加成反应,生成 1,2-二氯丙烷。而在 500℃的高温下,主要是烯丙碳上的氢被取代,生成 3-氯丙烯。 H2C CH CH3 + Cl2 H2C CHCH2Cl + HCl 500℃ 第六节 二烯烃 一、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 根据二烯烃中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可将二燃烃分为三类: 1、累积二烯烃 两个双键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接,即分子中含有 C=C=C 结构的二烯 烃称为累积二烯烃。例如:丙二烯 CH2=C=CH2 。 2、隔离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 C=C-(C)n-C=C 的 二烯烃称为隔离二烯烃。例如,1、4-戊二烯 CH2=CH-CH2-CH=CH2。 3、共轭二烯烃 两个双键被一个单键隔开,即分子骨架为 C=C-C=C 的二烯烃为共轭 二烯烃。例如,1,3-丁二烯 CH2=CH-CH=CH2。本节重点讨论的是共轭二烯烃。 二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相似,选择含有两个双键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从距离双键最近 的一端经主链上的碳原子编号,词尾为“某二烯”,两个双键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在前, 中间用短线隔开。若有取代基时,则将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加在前面。例如: CH2=C(CH3)CH=CH2 2-甲基-1,3-丁二烯 CH3CH2CH=CHCH2CH(CH2)4CH3 3,6-十二碳二烯 1,3-丁二烯分子中,4 个碳原子都是以 SP2 杂化,它们彼此各以 1 个 SP2 杂化轨道结 合形成碳碳σ键,其余的 SP2 杂化轨道分别与氢原子的 S 轨道重叠形成 6 个碳氢σ键。分子 中所有σ键和全部碳原子、氢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 H C C C C H H H H 0.137nm H 0.108nm 0.148nm 119.8° 122.4° 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 1 个末参加杂化的与分子平面垂直的 P 轨道,在形成碳碳σ键 的同时,对称轴相互平行的 4 个 P 轨道可以侧面重叠形成 2 个π键,即 C1 与 C2 和 C3 与 C4 之间各形成一个π键。而此时 C2 与 C3 两个碳原子的 P 轨道平行,也可侧面重叠,把两个π 键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包含 4 个碳原子的大π键。但 C2-C3 键所具有的π键性质要比 C1-C2 和 C3-C4 键所具有的π键性质小一些。像这种π电子不是局限于 2 个碳原子之间,而是分布 于 4 个(2 个以上)碳原子的分子轨道,称为离域轨道,这样形成的键叫离域键,也称大π 键。具有离域键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二、共轭效应 在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使整个分子电子云的分布趋于平均化的倾向 称为共轭效应。由π电子离域而体现的共轭效应称为π-π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是不相同的。诱导效应是由键的极性所引起的,可沿σ键传递下 去,这种作用是短程的,一般只在和作用中心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中表现得最大,相隔一个原 子,所受的作用力就很小了。而共轭效应是由于 P 电子在整个分子轨道中的离域作用所引 起的,其作用可沿共轭体系传递。 三、共轭二烯烃的化学特性 1.稳定性 物质的稳定性取决于分子内能的高低,分子的内能愈低,其稳定。分子内能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