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1)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 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家 2(地限 他起人 自耕农沦为 民起义 激化矛盾 所的自耕农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 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干 主干梳理 zhug an 轻巧识记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 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 统治 (3)表现 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 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的“海禁” 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 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乂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Q易错提醒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 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 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一一广州十三 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
1.“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 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 统治。 (3)表现 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 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明朝的“海禁” 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 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 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 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 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易错提醒
深化探究 主题一: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讲史料 史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 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 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史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三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 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 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海的,将被治罪, “船只货物入官”。 练史料 史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 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 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一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史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 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 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探究
往。 史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 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 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史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 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三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 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 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海的,将被治罪, “船只货物入官”。 史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 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 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史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 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 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讲史料 练史料 探究 主题一: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 深化探究
(1)指出史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 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 哪些举措? 主题二: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讲史料 史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 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史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 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 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三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 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 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练史料 史料(2013·浙江高考,节选)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 松江府 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探究
(1)指出史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 识?有何具体背景? (2)指出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 哪些举措?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 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 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 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史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 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 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史料 (2013·浙江高考,节选)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 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主题二: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讲史料 练史料 探究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史料,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练出高分 1.(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 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 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自耕小农衰退 3.(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 移内地”。其影响是()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史料,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 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 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3.(2013·山东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4.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 移内地”。其影响是( )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练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