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儿科护理人员主要充当直接护理者,患者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有者,康复与预防指号 者,合作与协调者。此外,儿科护士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她们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 尊重志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 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1,直接护理者对电儿提供直接的护理是儿科护土的主要角色。护理程序给儿科临床扩 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对患儿其家属进行评估 作出护理诊断, 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护 理评价。这 系列护理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护士还有 任帮助患儿把他们机体及心理的痛苦减少到最小程度,给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是直接护理 的一部分,对患儿常见的支持方式有倾听、触摸和陪伴,尤其后两项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儿 童需要非语言沟通。 2。志儿的代言人护士必须知道志儿与家属的需求、家庭的资源情况以及他们可从医院 及社区得到的健康服务保障,护士应该把这些服务事项告诉家长,关心并帮助患儿享用这出 服务。 3,患儿与家长的教有者对忠儿与家长的教有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在儿科护理中,护士 不仅要对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的患儿进行教育,还要通过教育改变志儿及其家属的某些 行为,故此数有工作比较闲难。作为儿科护士应该帮助患儿活应医院环培及接受各种治疗】 教有家长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如何给患儿提供全面照顾和支持,使患儿更舒适。同时还必 须通过教育手段,让家长理解在志儿出院后他们的责任及掌握相应的照顾技巧 4,康复与预防的指导者促进患儿恢复健康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角色。康复是指促进健康 和恢复健康两方面,护理人负在角色扩展后,对残疾儿童保健的责任也逐渐增加,护理人员 要参与制定残疾儿童的治疗计划,以使其尽可能地参与正常的学校生活。健康照顾不仅包括 治疗疾病,娇正残疾,还包括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护理人员的角色就是要制订出维护生长 发有的照顾计划。从事全面性的预 工作之前,必须评估有关患儿营养、免 、安全 、发有 社会影响以及教育等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性护理的常用方法 是做好卫生教育指导及咨询工作、指导父母有关养有子女的方法,以预防可能遇到或潜在的 问题。其次还应注意促使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5.合作与协调者护理工作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或协调。护理人员必须有整体照 car©)的观念,因为个人照顾患儿的能力有限,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提供更优质 史全面的健康服务, 二、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1.强烈的责任感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小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 无能或知识贫乏的状态中。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启发 他们的思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是 儿童学习的对象 因此必须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修养 2.爱护并尊重儿童小儿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精神哺有,其中“爱” 是重要的精神营养要素之一。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及爱护小儿,一视同仁,并要尊重 小儿,做到言而有信,与小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护理小儿 3: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能确知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 和社会的需要而给以全面的护理: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 情绪的不同反应,注意 身心两方面客观征象及主观症状:具备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能深刻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 剂量、作用及用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 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熟练的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减轻患
1 绪论 儿科护理人员主要充当直接护理者,患者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 者,合作与协调者。此外,儿科护士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她们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 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 一、儿科护士的角色 1.直接护理者对患儿提供直接的护理是儿科护士的主要角色。护理程序给儿科临床护 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对患儿其家属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进行护 理评价。这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护士还有责 任帮助患儿把他们机体及心理的痛苦减少到最小程度,给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是直接护理 的一部分,对患儿常见的支持方式有倾听、触摸和陪伴,尤其后两项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儿 童需要非语言沟通。 2.患儿的代言人护士必须知道患儿与家属的需求、家庭的资源情况以及他们可从医院 及社区得到的健康服务保障,护士应该把这些服务事项告诉家长,关心并帮助患儿享用这些 服务。 3,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对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在儿科护理中,护士 不仅要对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的患儿进行教育,还要通过教育改变患儿及其家属的某些 行为,故此教育工作比较困难。作为儿科护士应该帮助患儿适应医院环境及接受各种治疗, 教育家长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如何给患儿提供全面照顾和支持,使患儿更舒适。同时还必 须通过教育手段,让家长理解在患儿出院后他们的责任及掌握相应的照顾技巧。 4.康复与预防的指导者促进患儿恢复健康是护理人员的基本角色。康复是指促进健康 和恢复健康两方面,护理人负在角色扩展后,对残疾儿童保健的责任也逐渐增加,护理人员 要参与制定残疾儿童的治疗计划,以使其尽可能地参与正常的学校生活。健康照顾不仅包括 治疗疾病,矫正残疾,还包括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护理人员的角色就是要制订出维护生长 发育的照顾计划。从事全面性的预防工作之前,必须评估有关患儿营养、免疫、安全、发育、 社会影响以及教育等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性护理的常用方法 是做好卫生教育指导及咨询工作、指导父母有关养育子女的方法,以预防可能遇到或潜在的 问题。其次还应注意促使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5.合作与协调者护理工作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或协调,护理人员必须有整体照顾 (holistic care)的观念,因为个人照顾患儿的能力有限,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提供更优质、 更全面的健康服务。 二、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1.强烈的责任感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小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 无能或知识贫乏的状态中。护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但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要启发 他们的思维、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是 儿童学习的对象之一,因此必须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修养。 2.爱护并尊重儿童小儿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精神哺育,其中“爱” 是重要的精神营养要素之一。护理人员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及爱护小儿,一视同仁,并要尊重 小儿,做到言而有信,与小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护理小儿。 3: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能确知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及生理、心理 和社会的需要而给以全面的护理;掌握各年龄组儿童对疾病的心理及情绪的不同反应,注意 身心两方面客观征象及主观症状;具备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能深刻了解儿科常用药物的 剂量、作用及用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 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儿科护士必须熟练的掌握这些相关的技术,才能减轻患
儿的痛苦,从而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4.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儿科护士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理 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 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促使儿童身心催全。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小儿年龄分期及其意义 小儿生长发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期 不同的年龄期各具有一定的特点,了解各年龄期的特点及保健指施,将有助于掌握小儿特点 及保健措施,小儿时期大致划分为6个年龄期,各年龄期的主要特征和保健教育原则如下: (一)胎儿期:妊娠前8周为胚胎期.第9周到分娩为胎儿期。自型期28周至出生后1周 为围产期。遗传因素、孕期感染、中春、孕妇营 、心理状态均为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孕 妇的保健,充分营养供应,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的精神状态,定期检查均有助于胎儿的发 有。围产期小儿死亡率约占新生儿死亡率的70%,因此尤其应重视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内感 染和早产,必要时进行羊水脱落细胞染色体以及其它生化检查,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 骑形作出产前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低围产期小儿死亡率。 胎儿期的保健措施包括孕妇咨询、孕母营养、孕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如弓形体、巨细 胞病毒、风疹 疱疹病毒以及梅毒等)、高危妊娠的监测及早期处理、胎儿生长的监测及 些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等。 (二)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至满28天。新生儿期是胎儿出生后生理功能进 行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时期,其问题多由于适应不良所引起,如环境过冷、过热均不相适 应。其它加先天性缺路、早立、形等。新生儿期免疫功能不足,皮肤钻隙及其它屏喷功能 差易于感染。生长发育快而消化功能差,故开始喂养起即应十分重视逐渐适应其消化功能等 新生儿期的保健措施重点是合理喂养,最好选用母乳喂养,保护隔离,预防感染,近年来 调产妇与新生儿即刻接触并于数小时内开始哺究,不仅可以促进母乳分泌,而且对建立母婴 相依感情有重要作用。 (三)恐儿期:自出生28天至1岁.出期以到类为主食,生长发有讯速.如身长增长50% 体重增加200%,头围增加30%,开始出乳牙,能坐,会爬并开始学走,其生理功能仍在发 ,如此快 生长发 就需要的足够的营养供应,而消化功能不足,免疫功能差,易患急性 感染性疾病及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 婴儿期保健措施:提供母羽吸养,合理人工限养及时添加铺食,有计别地讲行各种预盼 接种,注意顶防呼吸道感染,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四)幼儿期:13岁。该期生长发有速度减将,大脑皮质功能讲一光完善,语言表以 能力逐渐丰富,模仿性增强,智能发有快, 要求增 多,能独立行走、活动,见识范围迅速打 大,接触事物增多,但仍缺乏自我识别能力。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多 保健措施:进行合理喂养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进行语言训练及早期教 育,注意安全护理及预防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3一6岁。学龄前期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减慢,智能发有进一步加 快,求知欲强,好问。 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仍差 保健措施:本期应重视潜在智能的开发,但应循序渐进,避免强求,以适应其发有速度,是 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培养热爱劳动,爱集体的共产主义思想,仍应注意供应充分营 养及安全护理。 (六)学龄期:6一12岁。学龄期儿童除生殖系统以外大部分器官已发育成熟,脏器
2 儿的痛苦,从而取得最佳的护理效果。 4.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儿科护士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理.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 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促使儿童身心健全。 第二章 生长发育 一、小儿年龄分期及其意义 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据此,可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期。 不同的年龄期各具有一定的特点,了解各年龄期的特点及保健措施,将有助于掌握小儿特点 及保健措施,小儿时期大致划分为 6 个年龄期,各年龄期的主要特征和保健教育原则如下: (一)胎儿期:妊娠前 8 周为胚胎期,第 9 周到分娩为胎儿期。自孕期 28 周至出生后 1 周 为围产期。遗传因素、孕期感染、中毒、孕妇营养、心理状态均为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孕 妇的保健,充分营养供应,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的精神状态,定期检查均有助于胎儿的发 育。围产期小儿死亡率约占新生儿死亡率的 70%,因此尤其应重视围产期保健,防止胎内感 染和早产,必要时进行羊水脱落细胞染色体以及其它生化检查,对某些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 畸形作出产前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低围产期小儿死亡率。 胎儿期的保健措施包括孕妇咨询、孕母营养、孕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如弓形体、巨细 胞病毒、风疹、疱疹病毒以及梅毒等)、高危妊娠的监测及早期处理、胎儿生长的监测及一 些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等。 (二)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至满 28 天。新生儿期是胎儿出生后生理功能进 行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时期,其问题多由于适应不良所引起,如环境过冷、过热均不相适 应。其它如先天性缺陷、早产、畸形等。新生儿期免疫功能不足,皮肤粘膜及其它屏障功能 差易于感染。生长发育快而消化功能差,故开始喂养起即应十分重视逐渐适应其消化功能等。 新生儿期的保健措施重点是合理喂养,最好选用母乳喂养,保护隔离,预防感染,近年来强 调产妇与新生儿即刻接触并于数小时内开始哺乳,不仅可以促进母乳分泌,而且对建立母婴 相依感情有重要作用。 (三)婴儿期:自出生 28 天至 1 岁,此期以乳类为主食,生长发育迅速,如身长增长 50%, 体重增加 200%,头围增加 30%,开始出乳牙,能坐,会爬并开始学走,其生理功能仍在发育 中,如此快的生长发育就需要的足够的营养供应,而消化功能不足,免疫功能差,易患急性 感染性疾病及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 婴儿期保健措施:提供母乳喂养,合理人工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有计划地进行各种预防 接种,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四)幼儿期:1~3 岁。该期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大脑皮质功能进一步完善,语言表达 能力逐渐丰富,模仿性增强,智能发育快,要求增多,能独立行走、活动,见识范围迅速扩 大,接触事物增多,但仍缺乏自我识别能力。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多。 保健措施:进行合理喂养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进行语言训练及早期教 育,注意安全护理及预防传染病。 (五)学龄前期:3~6 岁。学龄前期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减慢,智能发育进一步加 快,求知欲强,好问,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仍差。 保健措施:本期应重视潜在智能的开发,但应循序渐进,避免强求,以适应其发育速度,是 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培养热爱劳动,爱集体的共产主义思想,仍应注意供应充分营 养及安全护理。 (六)学龄期:6~12 岁。学龄期儿童除生殖系统以外大部分器官已发育成熟,脏器
功能特别是大脑发有更加完善,记忆力强,智力发有迅速,基本接近成人,机体抵抗力增强, 感染性疾病减少,但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肾炎、过敏性紫瘢等增多,疾病的表现 基本上与成人相似 其保健措施,更应重视思想教有,加强体格锻炼,并宜参加适当劳动, 二、小儿体格及精神发育 (一)体格生长:体格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了解其发有的正常规 律便于识别异常桔况,从而可及时子以到正。 作体鲜修对机依生长发百的贷合情一所以是质能康大的直装指标起临 1. 、输液量和热卡供应等的主要根据,因此十分重要。体重增长 一定日 的规律性,但年龄越大体重变动的正常范围也越明显,个体差异平均体重±10%。体重不足 或增加缓慢、停滞提示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患。体重增长过速,超过一般规律,应检查是否 为肥胖病。 )新生儿体重:初生体重与母亲营养状况、胎次、婴儿性别等有关,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男 婴平均为3.3公斤,女婴平均为3.2公斤。出生体重不足2.5公斤者称未成熟儿。 (2)一岁以内体重增长规律,前半年每月增长约700克,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0克,因此, 4一5月小儿的体重为初生的2倍6.6公斤。1岁体重为出生的3倍约9公斤。 半岁内体重等干初生体重(公斤)+月龄×0.7 712个月体重等于初生体重(公斤)+6×0.7+(月龄-6)×0.25 一2岁体重每月增长0.25公斤,故为9+3=12公斤 2-10岁体重(每年平均增加2公斤)=(年龄-2)×2+12=年龄×2+8 10~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体重增加极快,不能按公式计算。 2.身长:足月初生儿的身长约为50匣米。身长增长的规律也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 年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25厘米,因此一岁时身长约为75厘米, 一岁后增长减慢,全年 长10厘米 因此2岁小儿身长约85厘米,2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5厘米,故2 10岁小儿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年龄-2)×5+85=年龄×5+75 小儿身长是头、脊柱及下肢的总和,但三者的发有速度是不平衡的,如新生儿头长约占身长 的1/4,成人则占1/8,是因为长骨增长较快所致(见图1-1)。 图1-1胎儿时期至成人时期身躯的比较 25岁 2岁 6岁 1岁 新生儿 5月脸 2月儿
3 功能特别是大脑发育更加完善,记忆力强,智力发育迅速,基本接近成人,机体抵抗力增强, 感染性疾病减少,但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肾炎、过敏性紫瘢等增多,疾病的表现 基本上与成人相似。 其保健措施,更应重视思想教育,加强体格锻炼,并宜参加适当劳动。 二、小儿体格及精神发育 (一)体格生长:体格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了解其发育的正常规 律便于识别异常情况,从而可及时予以纠正。 1.体重:体重反映了机体生长发育的综合情况,所以是判断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临床 工作中计算药物剂量、输液量和热卡供应等的主要根据,因此十分重要。体重增长有一定的 的规律性,但年龄越大体重变动的正常范围也越明显,个体差异平均体重±10%。体重不足 或增加缓慢、停滞提示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患。体重增长过速,超过一般规律,应检查是否 为肥胖病。 体重增长的一般规律 ⑴新生儿体重:初生体重与母亲营养状况、胎次、婴儿性别等有关,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男 婴平均为 3.3 公斤,女婴平均为 3.2 公斤。出生体重不足 2.5 公斤者称未成熟儿。 ⑵一岁以内体重增长规律,前半年每月增长约 700 克,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250 克,因此, 4~5 月小儿的体重为初生的 2 倍 6.6 公斤。1 岁体重为出生的 3 倍约 9 公斤。 半岁内体重等于初生体重(公斤)+月龄×0.7 7~12 个月体重等于初生体重(公斤)+6×0.7+(月龄- 6) ×0.25 1~2 岁体重每月增长 0.25 公斤,故为 9+3=12 公斤 2~10 岁体重(每年平均增加 2 公斤)=(年龄- 2)×2+12=年龄×2+8 10~12 岁以后进入青春期,体重增加极快,不能按公式计算。 2.身长:足月初生儿的身长约为 50 厘米。身长增长的规律也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 年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 25 厘米,因此一岁时身长约为 75 厘米,一岁后增长减慢,全年增 长 10 厘米,因此 2 岁小儿身长约 85 厘米,2 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 5 厘米,故 2~ 10 岁小儿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年龄-2) ×5+85=年龄×5+75 小儿身长是头、脊柱及下肢的总和,但三者的发育速度是不平衡的,如新生儿头长约占身长 的 1/4,成人则占 1/8,是因为长骨增长较快所致(见图 1-1)。 图 1-1 胎儿时期至成人时期身躯的比较
关于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的统计,除用算术均激外,国际上多采用百分位法,百分位数法就 是把一组的数量值如体重的公斤数或身长的厘米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求出某个百分位上的影 值· 当变量值不 全呈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所测数值的分布情况。 3.身体各部的生长 ()头颅:以头围的增长代表头颅的发育,其测量法平眉弓及枕骨粗隆处的周长。头围增长规 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特别是前半年增长最快,六个月头围约为42厘米,以后更慢, 10岁约为50厘米。头围过小及过大均为病理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防治。 囟门:在新生儿 组成头颅的的各骨彼此分离,在枕骨鳞部和顶骨 有小囟门或后囟门 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是大囟门即前囟门,随着头颅的增长和倾骨的骨化,囟门渐闭合,有的小 儿后囟门于出生时已闭合或微开,最迟于生后2~4月闭合,前囟门最迟18个月时闭合,过 早闭合或超过18个月未闭合均为异常。 头围的大小,肉门关闭的早晚在某种程度上与脑的发有及疾病影响有关,闵门关闭过早,头 围过小,多见于大脑发育障碍、小头畸形等。肉门关闭过晚,头围过大多见于积水、 病、大头畸形等 前囟门饱满或隆起紧张、波动增强可见于各种原因的颅内压增高,前囟门凹陷可见于脱水 或重度营养不良(见图1-2)。 图1-2前囟测量法 (2)胸围:胸围的测量法为平乳头处全胸围的量度,新生儿胸围比头围约小1.5厘米,1~2 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③)上臂围:上臂围的测量法,使上肢放松下垂,在肱二头肌最突出处进行测量,测量时软尺 只须紧挨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上臂围是骨骼、肌肉和皮肤,皮下组织的综合指标, 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及营养状况。营养良好及营养不良二者相比差别很大,主要用于早 期发现营养不良。 (上、下部量:身长可分为上部量及下部量。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代表扁骨的 生长: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为下部量,代表长骨的生长。新生儿的上部量占身长的6%, 天织品上白长的A落 12岁以前各年龄期有一定的比例(图1-1)。对矮小症患者,除测量身长外,尚需测量上下 部量,如下部 量过短表示长骨发育障碍,见于克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软骨营养障碍。 (⑤)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测量方法:使患儿坐于坐高计的坐盘或一定高度的矮橙上, 先使身躯前倾,骶部紧靠坐高计立柱或墙壁,然后坐直,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与地面平
4 关于儿童体格发育测量值的统计,除用算术均数外,国际上多采用百分位法,百分位数法就 是把一组的数量值如体重的公斤数或身长的厘米数按大小顺序排列,求出某个百分位上的数 值。当变量值不完全呈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所测数值的分布情况。 3.身体各部的生长: ⑴头颅:以头围的增长代表头颅的发育,其测量法平眉弓及枕骨粗隆处的周长。头围增长规 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特别是前半年增长最快,六个月头围约为 42 厘米,以后更慢, 10 岁约为 50 厘米。头围过小及过大均为病理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防治。 囟门:在新生儿,组成头颅的的各骨彼此分离,在枕骨鳞部和顶骨之间有小囟门或后囟门; 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是大囟门即前囟门,随着头颅的增长和颅骨的骨化,囟门渐闭合,有的小 儿后囟门于出生时已闭合或微开,最迟于生后 2~4 月闭合,前囟门最迟 18 个月时闭合,过 早闭合或超过 18 个月未闭合均为异常。 头围的大小,囟门关闭的早晚在某种程度上与脑的发育及疾病影响有关,囟门关闭过早,头 围过小,多见于大脑发育障碍、小头畸形等。囟门关闭过晚,头围过大多见于脑积水、佝偻 病、大头畸形等。 前囟门饱满或隆起紧张、波动增强可见于各种原因的颅内压增高,前囟门凹陷可见于脱水 或重度营养不良(见图 1-2)。 图 1-2 前囟测量法 ⑵胸围:胸围的测量法为平乳头处全胸围的量度,新生儿胸围比头围约小 1.5 厘米,1~2 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2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⑶上臂围:上臂围的测量法,使上肢放松下垂,在肱二头肌最突出处进行测量,测量时软尺 只须紧挨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上臂围是骨骼、肌肉和皮肤,皮下组织的综合指标, 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及营养状况。营养良好及营养不良二者相比差别很大,主要用于早 期发现营养不良。 ⑷上、下部量:身长可分为上部量及下部量。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代表扁骨的 生长;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为下部量,代表长骨的生长。新生儿的上部量占身长的 60%, 下部量占身长的 40%, 12 岁以前各年龄期有一定的比例(图 1-1)。对矮小症患者,除测量身长外,尚需测量上下 部量,如下部 量过短表示长骨发育障碍,见于克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软骨营养障碍。 ⑸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测量方法:使患儿坐于坐高计的坐盘或一定高度的矮橙上, 先使身躯前倾,骶部紧靠坐高计立柱或墙壁,然后坐直,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与地面平
行,大腿与橙面完全接触。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两脚平放在地面上,然后测量, 一般3岁以上小儿测坐高。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66%,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4岁时坐高 占身长的60%,6一7岁后坐高小于身长的 (6)牙齿的发有:小儿乳牙 一般多于4^6月开始萌出,也可早于4个月出牙,最迟不超过10 个月。若10个月后未出牙,多系异常,应查明原因。乳牙共0颗,最晚于2岁半出齐,若 2岁半乳牙仍未出齐也属异常。克汀病、佝偻病,营养不良等患儿出牙较晚。 牙数=月龄6 恒牙于6岁时开始长出,顺序见表1一1 出牙 一般不伴随任何症状,有的小儿可有暂时流涎、烦躁不安或低热, 表1-1牙萌出时间程序数目(个)萌出时年龄牙总数 表1-】牙萌出时间程序 数目(个) 萌出时年龄 牙总数 乳牙 下中切牙 上切牙 下侧切牙 4 5~10月 第一乳磨牙 6≈14月 28 尖牙 10~17月 第二乳磨牙 4 18一24月 16 恒牙 2030月 20 第一磨牙(6岁牙 67岁 g 切牙 8 6一9岁 2 双尖牙 913岁 尖牙 914岁 24 第二磨牙 12-15岁 28 第三磨牙(智齿) 17~30岁 32 (⑦骨龄:骨的成熟与生长有直接关系,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骨骺与骨干的融合标志着骨的生长 结束 ,故骨龄 (骨成熟龄)是生长的较好指标 评价骨龄最简单的依据是X线片所显示的骨化中心的数目及大小。手及腕X线平片最多 用于儿童期,婴儿早期也摄膝及髋关节平片。 表1-2腕骨骨化中心出现顺序 表1-2腕骨骨化中心出现顺序 4岁5岁 6岁7岁 8 出生时 1岁 2岁 3岁 岁 /9岁/10 11岁 钩状骨 月 三角骨 掌骨骨 大到 头状骨 月骨角骨 豆骨 骺,指骨 (6个月) 舟骨 骨骺 桡骨骨骺 (二)神经精神发有
5 行,大腿与橙面完全接触。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两脚平放在地面上,然后测量, 一般 3 岁以上小儿测坐高。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 66%,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4 岁时坐高 占身长的 60%,6~7 岁后坐高小于身长的 60%。 ⑹牙齿的发育:小儿乳牙一般多于 4~6 月开始萌出,也可早于 4 个月出牙,最迟不超过 10 个月。若 10 个月后未出牙,多系异常,应查明原因。乳牙共 20 颗,最晚于 2 岁半出齐,若 2 岁半乳牙仍未出齐也属异常。克汀病、佝偻病,营养不良等患儿出牙较晚。 乳牙数=月龄-6 恒牙于 6 岁时开始长出,顺序见表 1-1。 出牙时一般不伴随任何症状,有的小儿可有暂时流涎、烦躁不安或低热。 表 1-1 牙萌出时间程序数目(个)萌出时年龄牙总数 表 1-1 牙萌出时间程序 数目(个) 萌出时年龄 牙总数 乳 牙 下中切牙 上 切 牙 下侧切牙 第一乳磨牙 尖牙 第二乳磨牙 恒 牙 第一磨牙(6 岁牙) 切牙 双 尖 牙 尖牙 第二磨牙 第三磨牙(智齿) 2 4 2 4 4 4 4 8 8 4 4 4 5~10 月 6~14 月 10~17 月 18~24 月 20~30 月 6~7 岁 6~9 岁 9~13 岁 9~14 岁 12~15 岁 17~30 岁 2 8 12 16 20 4 12 20 24 28 32 ⑺骨龄:骨的成熟与生长有直接关系,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骨骺与骨干的融合标志着骨的生长 结束,故骨龄(骨成熟龄)是生长的较好指标。 评价骨龄最简单的依据是 X 线片所显示的骨化中心的数目及大小。手及腕 X 线平片最多 用于儿童期,婴儿早期也摄膝及髋关节平片。 表 1-2 腕骨骨化中心出现顺序 表 1-2 腕骨骨化中心出现顺序 出生时 1 岁 2 岁 3 岁 4 岁 5 岁 6 岁 7 岁 8 岁 9 岁 10 岁 11 岁 0 钩状骨 (4 个月) 头状骨 (6 个月) 桡骨骨骺 三角骨, 掌 骨 骨 骺,指骨 骨骺 月骨 大 多 角骨, 舟骨 豆骨 (二)神经精神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