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医学检验、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检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课程代码】s1300112 【学时学分】理论30学时,实验36学时,3学分 一、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和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 本理论,学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而目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分析化学 实验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第四版)孙毓庆主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分析化学电子教案》,高教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研制。 安排学时:66学时 学分:3学分 教材:科学出版社《分析化学》胡琴、黄庆华主编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化学所包括的内容以及分析化学 的分类和发展概况,以及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1掌握:分析化学定义、分析方法分类。 2.熟悉: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其与药物分析的关系、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3.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仁)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化学的分类。 3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4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展望
分析化学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医学检验、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检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课程代码】s1300112 【学时学分】理论30学时,实验36学时,3学分 一、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医学检验和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 本理论,学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而且要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分析化学 实验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第四版)孙毓庆主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分析化学电子教案》,高教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研制。 安排学时:66学时 学分:3学分 教材:科学出版社《分析化学》胡琴、黄庆华主编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析化学,分析化学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化学所包括的内容以及分析化学 的分类和发展概况,以及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1.掌握:分析化学定义、分析方法分类。 2.熟悉: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其与药物分析的关系、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3.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概况。 (二)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化学的分类。 3.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4.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展望
5.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方法分类。 教学难点: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分析。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一)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误差的性质,表示方法,产生各种误差的原因以及在今后分析工作中如何正确 运用。 1掌握:误差的分类及特点:准确度与精密度;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2熟悉:测定数据的评价一显著性检验;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校正曲线与回归分析。 自学:分析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 1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误差和偏差。 (2)准确度和精密度。 (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3.有限次实验数据处理。 (1)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显著性检验。 (3)可疑值取舍。 (4)校正曲线和回归分析。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误差的分类及特点: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显著性检验。 教学难点:测定数据的评价一显著性检验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5.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方法分类。 教学难点: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常量、半微量和微量分析。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 (一)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误差的性质,表示方法,产生各种误差的原因以及在今后分析工作中如何正确 运用。 1.掌握:误差的分类及特点;准确度与精密度;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2.熟悉:测定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了解: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校正曲线与回归分析。 自学:分析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 1.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误差和偏差。 (2)准确度和精密度。 (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3.有限次实验数据处理。 (1)t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显著性检验。 (3)可疑值取舍。 (4)校正曲线和回归分析。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误差的分类及特点;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显著性检验。 教学难点:测定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容量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待点及分类,以及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 要求 1掌握:滴定分析特点及分类。 2熟悉: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了解:滴定方式 (二)敕学内容 1滴定分析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2滴定分析准确度的要求。 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三)重点和难点 敦学重点:滴定分析待点及分类。 教学难点:滴定分析类型。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酸度和酸的浓度的计算方法:对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如何准确滴定其浓度通过 滴定曲线了解其滴定原理和正确选择指示剂;各种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中酸度的计算;弱酸(碱)能否滴定的判据;非水滴定概念,非水滴定的 意义 2熟悉:溶液酸度的控制: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选择:非水溶剂的分类与选择 3.了解: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多元弱酸(碱)滴定;非水溶剂的性质与非水酸量法 4.自学:终点误差 (二)教学内容 1酸碱平衡及有关浓度的计算,酸度和酸的浓度的计算方法。 2酸碱指示剂 3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4酸碱滴定法的选择和各种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5非水滴定概念,非水滴定的意义和非水溶剂的性质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容量分析中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特点及分类,以及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 要求。 1.掌握:滴定分析特点及分类。 2.熟悉: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了解:滴定方式。 (二)教学内容 1.滴定分析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2.滴定分析准确度的要求。 3.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滴定分析特点及分类。 教学难点:滴定分析类型。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酸度和酸的浓度的计算方法;对强酸强碱、弱酸弱碱如何准确滴定其浓度;通过 滴定曲线了解其滴定原理和正确选择指示剂;各种酸碱滴定结果的计算;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中酸度的计算;弱酸(碱)能否滴定的判据;非水滴定概念,非水滴定的 意义。 2.熟悉:溶液酸度的控制;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选择;非水溶剂的分类与选择。 3.了解: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多元弱酸(碱)滴定;非水溶剂的性质与非水酸量法。 4.自学:终点误差。 (二)教学内容 l.酸碱平衡及有关浓度的计算,酸度和酸的浓度的计算方法。 2.酸碱指示剂。 3.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4.酸碱滴定法的选择和各种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5.非水滴定概念,非水滴定的意义和非水溶剂的性质。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酸碱溶液中酸度的计算,弱酸(碱)能否滴定的判据,指示剂的选择:非水滴定概念,非水滴定 的意义。 教学难点:酸碱溶液中酸度的计算:非水溶剂的性质。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一)目的与要求 学习氨羧配位剂的性质和特点,EDTA为什么在容量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掌握配位滴定原理及各种影 响因素及消除方法。配位滴定准确度的判断及如何在有其它共存元素存在下进行选择滴定, 1.掌握: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2熟悉:EDTA及其配位特性;金属指示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了解:配位滴定的方式。 4自学:配位滴定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1)简介各种配位剂的性质和特点。 (2)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配位特性。 2.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2)配位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 (3)条件稳定常数。 3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配位滴定曲线。 (2)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 (3)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常用的几种金属指示剂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4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1)配位滴定准确性的判断。 (2)单一金属离子适宜酸度的选择 (3)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选择滴定可能性的判断
教学重点:酸碱溶液中酸度的计算,弱酸(碱)能否滴定的判据,指示剂的选择;非水滴定概念,非水滴定 的意义。 教学难点:酸碱溶液中酸度的计算;非水溶剂的性质。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一)目的与要求 学习氨羧配位剂的性质和特点,EDTA为什么在容量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掌握配位滴定原理及各种影 响因素及消除方法。配位滴定准确度的判断及如何在有其它共存元素存在下进行选择滴定。 1.掌握: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2.熟悉:EDTA及其配位特性;金属指示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了解:配位滴定的方式。 4.自学:配位滴定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1)简介各种配位剂的性质和特点。 (2)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配位特性。 2.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 (2)配位效应与配位效应系数。 (3)条件稳定常数。 3.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配位滴定曲线。 (2)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 (3)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常用的几种金属指示剂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4.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1)配位滴定准确性的判断。 (2)单一金属离子适宜酸度的选择。 (3)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选择滴定可能性的判断
5,配位滴定定法的选择和各种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如何判断反应完成的程度,如何正确选择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1掌握: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 2.熟悉:氧化还原滴定突跃与指示剂选择。 3.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4.自学: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二)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方法、分类,氧化还原滴定中的计算。 2.氧化还原条件电位和氧化还原平衡 (1)条件电位。 (2)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通过条件平衡常数对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程度的计算。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 4氧化还原指示剂,各种氧化还原指示剂的介绍。 5.各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及应用。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及计算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滴定突跃与指示剂选择。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滴定突跃。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了解重量法有哪些方法,如何从制备沉淀开始到最后得出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掌握银量法的基本 原理 1掌握:重量分析原理及主要方法: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三种重量分析主要方法的分析步骤】
5.配位滴定定法的选择和各种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如何判断反应完成的程度,如何正确选择氧化还原滴定的方法。 1.掌握: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 2.熟悉:氧化还原滴定突跃与指示剂选择。 3.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4.自学: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 (二)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方法、分类,氧化还原滴定中的计算。 2.氧化还原条件电位和氧化还原平衡 (1)条件电位。 (2)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通过条件平衡常数对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程度的计算。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 4.氧化还原指示剂,各种氧化还原指示剂的介绍。 5.各种氧化还原的滴定方法及应用。高锰酸钾法、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及计算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滴定突跃与指示剂选择。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滴定突跃。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了解重量法有哪些方法,如何从制备沉淀开始到最后得出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掌握银量法的基本 原理。 1.掌握:重量分析原理及主要方法;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2.熟悉:三种重量分析主要方法的分析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