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财政等方面最基本的统计资料。部门统计报表一一为了适应各部门业 务管理需要而制定的专业技术报表。地方统计报表一一针对地区特点而补充制定 的地区性统计报表,是为本地区的计划和管理服务的。 (2)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分为日报、旬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周期短 的,要求资料上报迅速,填报的项目比较少;周期长的,内容要求全面一些;年 报具有年末总结的性质,反映当年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贯彻执行情况, 内容要求更全面和详尽。 (3)按填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综合统计报表。基层统计报表 是由基层企、事业单位填报的报表,综合统计报表是由主管部门或部门根据基层 报表逐级汇总填报的报表。 3.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原始记录:是基层单位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生产和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第 手记录。如产量记录,工人出勤记录、原材料消耗记录等。 统计台帐:基层单位根据原始记录所设置的一种系统积累资料的表册,即根 据统计核算工作的要求,利用一定的表格形式将分散的原始记录资料按时间顺序 集中记录汇总在一个表册上。企业中一般设有班组、车间、全厂统计台帐。 4统计报表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优缺点 优点: 统计报表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同样也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计划管理和宏观调 控的重要工具。 (1)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周密设计的统计信息系 统,从基层单位日常业务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即原始记录分门别类的系统积 累和总结)到包含一系列登记项目和指标,都可以力求规范和完善,使调査资料 具有可靠的基础,保证资料的统一性,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汇总、综合。在制度完 善、组织机构配套的情况下,它能搜集到比较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 (2)它是依靠行政手段执行的报表制度,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上 报,被调查者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因此,具有100%的回收率:而且填报的项目 和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完整地积累形成时间序列资料,便于进行历史对
6 劳动工资、财政等方面最基本的统计资料。部门统计报表——为了适应各部门业 务管理需要而制定的专业技术报表。地方统计报表——针对地区特点而补充制定 的地区性统计报表,是为本地区的计划和管理服务的。 (2)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分为日报、旬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周期短 的,要求资料上报迅速,填报的项目比较少;周期长的,内容要求全面一些;年 报具有年末总结的性质,反映当年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贯彻执行情况, 内容要求更全面和详尽。 (3)按填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统计报表和综合统计报表。基层统计报表 是由基层企、事业单位填报的报表,综合统计报表是由主管部门或部门根据基层 报表逐级汇总填报的报表。 3.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原始记录:是基层单位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生产和经营活动所进行的第 一手记录。如产量记录,工人出勤记录、原材料消耗记录等。 统计台帐:基层单位根据原始记录所设置的一种系统积累资料的表册,即根 据统计核算工作的要求,利用一定的表格形式将分散的原始记录资料按时间顺序 集中记录汇总在一个表册上。企业中一般设有班组、车间、全厂统计台帐。 4.统计报表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优缺点 优点: 统计报表是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 同样也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计划管理和宏观调 控的重要工具。 (1)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周密设计的统计信息系 统,从基层单位日常业务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即原始记录分门别类的系统积 累和总结)到包含一系列登记项目和指标,都可以力求规范和完善,使调查资料 具有可靠的基础,保证资料的统一性,便于在全国范围内汇总、综合。在制度完 善、组织机构配套的情况下,它能搜集到比较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 (2)它是依靠行政手段执行的报表制度,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上 报,被调查者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因此,具有 100%的回收率;而且填报的项目 和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完整地积累形成时间序列资料,便于进行历史对
比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系统分析。 (3)追加及不可预测费用支出少 缺点: (1)专人专岗,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 (2)自上而下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可靠性。 (3)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无法及时在统计报表中体现出来。 (二)普查 1.普查的概念 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以搜集重要 国情国力和资源状况的全面资料,为政府制定规划、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它主要 用来调査某些不宜用定期的全面统计表进行调查的现象。如人口普查、科技普查, 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 2.普查的方式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大量的普查 人员,对调査单位进行直接的登记,如人口普查等;另一种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 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査表,由登记单位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査等。这种方 式比第一种简便,适用于内容比较单一、涉及范围较小的情况,特别是为了满足 某种紧迫需要而进行的“快速普査”,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由登记单位将填 报的表格越过中间一些环节直接报送到最高一级机构集中汇总。 3.普查特点 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搜集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周期较长)。由于普查涉及面广、调查 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如人口 普查一般每隔10年进行一次,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年至2000年共进行了五 次。今后,我国的普查将规范化、制度化,即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 人口普査。经济普査(包括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査、第三产业普査和建筑业普 査)每10年进行两次,逢3、8年份实施。第一次经济普查在2005年进行,搜 集2004年的资料。 ②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标准时间是指对被调查对象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
7 比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规律的系统分析。 (3)追加及不可预测费用支出少。 缺点: (1)专人专岗,从整个社会角度看,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 (2)自上而下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统计资料的可靠性。 (3)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状况无法及时在统计报表中体现出来。 (二)普查 1.普查的概念 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以搜集重要 国情国力和资源状况的全面资料,为政府制定规划、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它主要 用来调查某些不宜用定期的全面统计表进行调查的现象。如人口普查、科技普查, 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 2.普查的方式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配备大量的普查 人员,对调查单位进行直接的登记,如人口普查等;另一种是利用调查单位的原 始记录和核算资料,颁发调查表,由登记单位填报,如物资库存普查等。这种方 式比第一种简便,适用于内容比较单一、涉及范围较小的情况,特别是为了满足 某种紧迫需要而进行的“快速普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由登记单位将填 报的表格越过中间一些环节直接报送到最高一级机构集中汇总。 3.普查特点 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数据搜集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周期较长)。由于普查涉及面广、调查 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常需要间隔较长的时间。如人口 普查一般每隔 10 年进行一次,我国的人口普查从 1953 年至 2000 年共进行了五 次。今后,我国的普查将规范化、制度化,即每逢末尾数字为“0”的年份进行 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包括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建筑业普 查)每 10 年进行两次,逢 3、8 年份实施。第一次经济普查在 2005 年进行,搜 集 2004 年的资料。 ②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标准时间是指对被调查对象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
间。调查资料必须反映调查对象在这一时点上或时期中的状况,以避免调查时因 情况变动而产生重复登记或遗漏现象。例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2000年11月1日零时,就是要反映这一时点上我国人口的实际状况;农业普查 的标准时点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0时 ③规定统一的普查期限。调查、登记资料的工作起至时间。在普査范围内各 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登记,并在最短的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和 步调上保持一致,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④规定普査的项目和指标。普査时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指标进行登 记,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和综合,降低资料质量。同一种普査, 每次调查的项目和指标应力求一致,以便于进行历次调查资料的动态对比分析和 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情况。 ⑤普査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査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⑥普查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又是一项广泛性的群众工作。我国 历次人口普查都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配 合,因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三)重点调查 1.重点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 进行调查,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所谓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总体标志总量中 占有绝大的比重,在总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单位虽然少,但它们调查 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通过对这些单位的调查,就能掌握总 体的基本情况。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和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虽然 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只是少数,但它们的产量却占全国钢铁产量的绝大比重。对这 些重大企业进行调查,便能省时省力而且及时地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满足调查任务的要求 重点调查的优点在于调査单位少,可以调查较多的内容,了解较详细的情况, 取得及时的资料,使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当调查任务只要求 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而且总体中确实存在重点单位时,采用重点调査是比较适
8 间。调查资料必须反映调查对象在这一时点上或时期中的状况,以避免调查时因 情况变动而产生重复登记或遗漏现象。例如,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就是要反映这一时点上我国人口的实际状况;农业普查 的标准时点定为普查年份的 1 月 1 日 0 时。 ③规定统一的普查期限。调查、登记资料的工作起至时间。在普查范围内各 调查单位或调查点尽可能同时进行登记,并在最短的期限内完成,以便在方法和 步调上保持一致,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④规定普查的项目和指标。普查时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指标进行登 记,不能任意改变或增减,以免影响汇总和综合,降低资料质量。同一种普查, 每次调查的项目和指标应力求一致,以便于进行历次调查资料的动态对比分析和 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情况。 ⑤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⑥普查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又是一项广泛性的群众工作。我国 历次人口普查都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配 合,因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三)重点调查 1.重点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 进行调查,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所谓重点单位,是指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我们所要研究的总体标志总量中 占有绝大的比重,在总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单位虽然少,但它们调查 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通过对这些单位的调查,就能掌握总 体的基本情况。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和宝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虽然 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只是少数,但它们的产量却占全国钢铁产量的绝大比重。对这 些重大企业进行调查,便能省时省力而且及时地了解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满足调查任务的要求。 重点调查的优点在于调查单位少,可以调查较多的内容,了解较详细的情况, 取得及时的资料,使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当调查任务只要求 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而且总体中确实存在重点单位时,采用重点调查是比较适
宜的。但必须指出,由于重点单位与一般单位的差别较大,通常不能由重点调查 的结果来推算整个调查对象的总体指标。 2.重点单位的选择 重点调査的关键问题是确定重点单位。首先选择多少重点单位,要根据调查 任务确定。一般来说,选出的单位应尽可能少些,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比重 应尽可能大些。其基本标准是所选出的重点单位的标志必须能够反映研究总体的 基本情况。其次选择重点单位时,要注意重点是可以变动的,即要看到,一个单 位在某一问题上是重点,而在另一问题上不一定是重点,在某一调查总体上是重 点,在另一调查总体中不一定是重点,在这个时期是重点,在另一时期不一定是 重点。因此,对不同问题的重点调查,或同一问题不同的重点调查,要随着情况 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重点单位。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也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要 求,在对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所 进行的调查。 1.典型调查具有以下两个作用 (1)研究尚未充分发展、处于萌芽状况的新生事物或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问 题。通过对典型单位深入细致的调查,可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测事物 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科学的预见。 (2)分析事物的不同类型,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例如,通过 调查可以区别先进事物与落后事物,分别总结它们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进行对策 研究,促进事物的转化与发展 2.典型调查的选择方法 选择典型单位不仅要求调查者有客观的、正确的态度,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有以下三种选择方法 (1)“解剖麻雀”的方法。这种选典方法适用于总体内各单位差别不太大的 情况。通过对个别代表性单位的调査,即可估计总体的一般情况 (2)“划类选典”的方法。总体内部差异明显,但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类型组, 使各类型组内部差异较小。从各类型组中分别抽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
9 宜的。但必须指出,由于重点单位与一般单位的差别较大,通常不能由重点调查 的结果来推算整个调查对象的总体指标。 2.重点单位的选择 重点调查的关键问题是确定重点单位。首先选择多少重点单位,要根据调查 任务确定。一般来说,选出的单位应尽可能少些,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比重 应尽可能大些。其基本标准是所选出的重点单位的标志必须能够反映研究总体的 基本情况。其次选择重点单位时,要注意重点是可以变动的,即要看到,一个单 位在某一问题上是重点,而在另一问题上不一定是重点,在某一调查总体上是重 点,在另一调查总体中不一定是重点,在这个时期是重点,在另一时期不一定是 重点。因此,对不同问题的重点调查,或同一问题不同的重点调查,要随着情况 的变化而随时调整重点单位。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也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要 求,在对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所 进行的调查。 1.典型调查具有以下两个作用: (1)研究尚未充分发展、处于萌芽状况的新生事物或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问 题。通过对典型单位深入细致的调查,可以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探测事物 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科学的预见。 (2)分析事物的不同类型,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互关系。例如,通过 调查可以区别先进事物与落后事物,分别总结它们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进行对策 研究,促进事物的转化与发展。 2.典型调查的选择方法 选择典型单位不仅要求调查者有客观的、正确的态度,而且要有科学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有以下三种选择方法。 (1)“解剖麻雀”的方法。这种选典方法适用于总体内各单位差别不太大的 情况。通过对个别代表性单位的调查,即可估计总体的一般情况。 (2)“划类选典”的方法。总体内部差异明显,但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类型组, 使各类型组内部差异较小。从各类型组中分别抽选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